是不是每一次融資都會稀釋股份,為什麼有些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會被稀釋掉大量股權

時間 2022-01-16 00:50:02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不會,後面會的,但是後期融資稀釋股權到期權池。

1、融資稀釋股權

說明未來融資對股權的影響前,我先解釋一下成功的公司如何通過股權出讓進行融資。

現在,一家成功的公司在它上市前可能需要經歷四到五輪融資。通常,第一輪融資即種子輪,主要由個人天使投資者出資,融資規模從 50 萬美元到 200 萬美元不等,公司則出讓股本的 10% 到 20%。

如果創業公司在第一輪融資後發展勢頭強勁,接下來會有早期風險資本跟進,早期風投通常會投資 500 萬美元到 1000 萬美元,佔公司股權的 20% 到 30%。

然後是新一輪擴張,規模從 2000 萬美元到 4000萬 美元不等。再次說明,假設公司處於快速增長,募集這些資本僅需要出讓 10% 到 15% 股份。而最終當公司穩步發展,年收入已經達到至少 2000 萬美元時,成長期投資者通常願意為 5% 到 10% 的股份投資 5000 萬美元。

2、後期融資稀釋股權到期權池

公司通常也會發行期權或 rsu,以吸引新員工和留住老員工,這樣也會導致股權稀釋。

每年公司都要擴大期權池,公司第一年招募員工所給予的股權要比第二年高,這是因為早期員工加入風險較大,公司前景還不明朗。期權池第二年的增量,通常要大於第三年,然後保持每年 5% 的穩定增長。

2樓:林夕承

不是的。

所有債權類的融資都不涉及股份稀釋

對於股權融資也並不是所有融資都會稀釋股份,而且稀釋股份要界定稀釋誰的股份。

股權融資包括ipo、增發、配股等方式,這些方式均有可能稀釋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但是增發、配股中也可以保證股東持股比例不被稀釋,比如定向增發大股東參與,或者配股時大股東參與等,均能夠保證大股東持股比例不被稀釋。

為什麼有些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會被稀釋掉大量股權

3樓:掘金企服

融資帶來的股權稀釋的過程是怎樣的?

通常,一個不斷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輪的融資。典型的情況下,企業根據融資輪數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初期

股東自己出註冊資本金,創始人自身要拿出部分股權分享給股東以及建立期權池。通過股權為紐帶,穩固內部管理。

2、天使輪——10%-20%股權

改革發展,天使投資人「看人下菜碟「。在初創期融資,比起規模更看重企業創始團隊、股權結構、內部組織架構等。擁有科學合理的股權結構的團隊,內部崩壞導致企業失敗的機率較低,這是投資人所看重的。

這個時期的融資在50-200萬左右

3、a輪融資——20%-30%股權

企業的商業模式、團隊的作戰能力被市場所檢驗是可行且有效的,企業已經實現初步盈利,vc會投出a輪,通常在500萬-1000萬左右,支援企業進一步的擴張、發展。

4、b輪融資——10%-15%股權

發展了一段時間,公司的經營狀況步入正軌,規模也在不斷的壯大。更多的投資方也會隨之而來,b輪融資的數目通常在2000萬-4000萬之間。

5、c輪融資——5%-10%股權

企業抵達c輪有一個條件:年營收達到2000萬以上,pe或者其他的展露投資者才會進一步的投資。這時的融資主要的作用是助推企業上市。

6、ipo融資

發展壯大,投資人要套現離場,企業上市,面向公眾進行更大範圍與規模的融資。這個時候,創始人的股權會稀釋得很低,但這時即使1%的股權所涵蓋的財富也大得驚人。

設立股權期權池帶來股權稀釋

期權池期權池是在融資前為未來引進高階人才而預留的一部分股份,如果不預留,會導致將來進來的高階人才如果要求股份,則會稀釋原來創業團隊的股份,這會造成一些問題。如果融資前估值是600萬,而風險投資(vc)400萬,那麼創業團隊就有60%的股權,vc有40%。一般而言,現在的創業團隊把自己的20%預留給了未來的要引進的人才。

為了留住老員工和吸引新員工,公司會設立期權池,這也會稀釋原有股東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證期權池佔據一定的比例,來激勵員工們。員工們在加入公司初期,因為心裡清楚,公司其實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較高比例的期權補償。

而每一次給新員工發期權,公司創始人和部分老股東的股份就會被稀釋。

老員工和舊股東的期權稀釋過程

每一次新一輪的外部融資進來後,隨之而來的期權池的調整和新的投資者的權益都會使老員工和原有的投資者手裡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員工手裡期權的價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

一個員工在公司種子輪融資後加入時拿到了1%的期權,但是公司在a輪融資後,他手裡的期權只剩下0.6%。但公司的價值其實是在不斷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創始人,經過了多輪融資和期權池調整後,最終手裡剩下的股權比例也大為減少。例如一個創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後可能手裡只有20%-30%的股份。

為了防止股權稀釋而導致控制權大大減少,創始人們可以採取特殊的股權設計,以起到類似google,facebook、京東的」雙層ab股股權結構」的效果,保證自己對公司的發展佔據主導。京東的劉強東,只擁有16.2%的股權,卻能掌握80%的投票權。

即便是同一個職位,越往後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權越少。這是因為,除了因公司融資和增加期權池帶來的稀釋效應外,越往後加入公司的員工所需承擔的風險也在減少。「風險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個社會中普遍通行的法則。

公司通過設立期權池的方法給員工做股權激勵,雖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釋掉一部分,但此舉留住了關鍵人才,且吸引了優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長遠來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則較低的薪酬禮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員工,對公司的負面效應不小。

創業公司融資股權如何稀釋? 5

4樓:輕財經

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加盟公司時拿到的期權比例,並非最終公司上市時手中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外部融資會不斷稀釋大家的股份。究竟最後能拿到多少公司股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的融資和期權池。

首先,創業者需要理解融資和股權轉讓的區別。

融資是企業融資,企業引入外部投資者的資金做大公司,投資人則拿到公司的一部分股權成為公司的新股東(即「增資入股」)。

而創始人轉讓出自己手裡的公司股權,其實質是股東的套現,股權轉讓的收益歸屬於股東個體而非公司,除非,該股東又將轉讓收益作為新的註冊資金再次投入公司,這樣的投入會導致公司股權結構的變化,與融資效果類似。

融資時,企業註冊資本增加,且原股東股權計稅成本不變;股權轉讓時,企業註冊資本不變,且原股東股權計稅成本調整。

融資帶來的股權稀釋

通常,一個不斷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輪的融資。

典型的情況下,企業根據融資輪數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初期 :股東自己出註冊資本金

天使輪:改革發展,天使投資人「看人下菜碟「

a輪:經過基本驗證,具有可行性

b輪:發展一段時間,公司還可以

c輪:在前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看到上市的希望

第一輪天使輪融資在50萬-200萬之間。天使投資人也會拿走10%到20%的股權。接下來,公司的商業模式初步取得成效時,vc會投出a輪。

a輪融資通常在500萬-1000萬間,同時拿走公司20%至30%的股份。下一輪(b輪)融資額進一步擴大,數目通常在2000萬-4000萬。當然了,公司要繼續發展壯大投資人們才會給錢。

這時候,公司一般出讓10%到15%的股份。最後,公司進一步擴大,如果達到年營業收入2000萬以上,pe或其他戰略投資者會進一步投c輪,數額在5000萬左右。此時他們拿5%-10%的期權。

為了留住老員工和吸引新員工,公司會設立期權池,這也會稀釋原有股東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證期權池佔據一定的比例,來激勵員工們。員工們在加入公司初期,因為心裡清楚,公司其實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較高比例的期權補償。

而每一次給新員工發期權,公司創始人和部分老股東的股份就會被稀釋。

一個簡易的稀釋案例

例如:甲乙二人建立了企業a,他們兩人的出資比例為6:4,則此時公司的股權結構為:

一年之後,天使投資人來了,雙方經過評估,認為企業價值80萬,天使願意投資20萬,且要求在自己入股前,公司先拿出20%的股份建立期權池。

此時:甲所佔的股份為:60%×(1-20%)=48%

乙所佔的股份為:40%×(1-20%)=32%

公司的股權結構為:

天使投資人入股後,他的股份:20/(80+20)=20%

甲的股份:48%×(1-20%)=38.4%

乙的股份:32%×(1-20%)=25.6%

期權池:20%×(1-20%)=16%

此時公司的股權比例如下:

此後(這裡假定一個簡單的情形),a輪,b輪,c輪,ipo公司都拿出20%的股權份額給新的投資者。其中較特別的是:a輪投資人仍然面臨較大的風險,一般a輪投資者會跟公司簽署協議,如果在b輪融資時,公司估值達不到某一個特定值,就必須保持a輪投資人的股份不被稀釋,僅稀釋a輪投資前的股東股份。

這樣,公司各個階段的股權比例如下:

老員工和舊股東的期權稀釋過程

每一次新一輪的外部融資進來後,隨之而來的期權池的調整和新的投資者的權益都會使老員工和原有的投資者手裡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員工手裡期權的價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

一個員工在公司種子輪融資後加入時拿到了1%的期權,但是公司在a輪融資後,他手裡的期權只剩下0.6%。但公司的價值其實是在不斷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創始人,經過了多輪融資和期權池調整後,最終手裡剩下的股權比例也大為減少。例如一個創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後可能手裡只有20%-30%的股份。

為了防止股權稀釋而導致控制權大大減少,創始人們可以採取特殊的股權設計,以起到類似google,facebook的」雙層股權結構」的效果,保證自己對公司的發展佔據主導。

如果公司資金鍊有問題,財務總是不順暢,那麼公司需要以相對較低的估值來融到更多的資金。這樣的話,老員工和原有股東的股份會被稀釋的更厲害。

風險越大,收益越大

期權的稀釋在員工的工作offer上也能體現。以一箇中級軟體工程師的offer為例。他在不同階段加入公司時,能夠拿到手的期權比例都是不同的。

如果該工程師選擇在a輪融資前加入公司(此時公司有5-20個員工),那麼他大約拿0.27%的期權;如果該工程師等到公司快要b輪融資前加入(此時公司有20-50個員工),則他會拿到0.084%的期權。

c輪融資之前加入公司的員工,可以拿到0.071%的公司期權。可以看到,即便是同一個職位,越往後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權越少。

這是因為,除了因公司融資和增加期權池帶來的稀釋效應外,越往後加入公司的員工所需承擔的風險也在減少。「風險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個社會中普遍通行的法則。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公司通過設立期權池的方法給員工做股權激勵,雖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釋掉一部分,但此舉留住了關鍵人才,且吸引了優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長遠來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則較低的薪酬禮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員工,對公司的負面效應不小。

小結一**份逐漸稀釋的模型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這個過程。稀釋不一定是壞事。籌集資金,把公司進一步做大做強,能做到這一步的話,稀釋股份就很值得。公司持續的市值增加帶來的收益會遠高於出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會有收穫,但是每一次收穫都必須努力,這是不公平的不可逆轉。什麼意思

這個句子的意思是激勵人們努力奮鬥的,一般是上級對下級說,或者是成功人士給大家講課時說,但是這個句子後半部分是不對的,這是一個假命題,應改為 每一次努力也許會有收穫,每一次收穫也許需要努力。擴充套件資料 關於努力的名言警句 停止奮鬥,生命也就停止了。卡萊爾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郭沫若 騏驥一...

不是每一次的付出都會有回報,如何才能平衡自己的心理

不是每一次的付出都是會有回報,不是每一次的付出都是有收穫,面對生活當中的得失,要讓自己學會如何接受。其實生活就是如此,要正確的去面對生活當中所有發生的一切。因為只有接受,才能面對自己的人生。一個人必須要努力,不要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收穫就放棄。人都是在失敗和成功當中度過,要學會順其自然的去接受。一 不...

每一次心兒怦怦跳都會什麼,以《心兒怦怦跳》為題的開頭與結尾

吳詩妍好 每一次心兒怦怦跳都會語無倫次 最佳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讓人高興激動,有的讓人緊張不知所措,也有的讓人傷心失落 我也遇到了一件讓我的心兒怦怦跳的事情。那一次,我一個人在家,因為我一個不小心將一隻精美的玻璃茶杯碰倒了,看著杯子從茶几上快速地摔下來,伴隨這清脆的破裂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