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得第一名的叫什麼

時間 2023-04-20 16:00:02

1樓:師秋芹載雁

叫連中三元,也叫狀元。成語典故: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

成語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八:「論他的志氣,便象馮京商輅連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裡東西,真個是足躡風雲,氣衝斗牛。」

另據記載,在我國科舉史上,共有18位才華出眾、學識淵博的才子「連中三元」,即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均獲得第一。他們是:唐代的崔元翰、

2樓:生雲蔚

連中三元,沒了,我不知道了,拜拜。

鄉試第一名叫什麼

3樓:ray聊教育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清代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個等級。童試在府州縣舉行,參加考試的是童生,考取後稱為秀才,取得入府、縣學為生員的資格,考取第一名叫案首。

考中秀才便談好碼取得參加鄉試的入場券。

而鄉試在省城舉行,考取後稱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然後就可以參加會試了,會試在京城由禮部主持,參加考試的是舉人,考中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貢士們還要參加最後一次考試即殿試,考中後稱為進士,第一名叫狀元。

一個人要在鄉試、會試、殿含哪試中,連續考中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是十分困難的,也是非常榮耀的,這就是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連中三元」。「連中三元」難度極大,既需要超人的才學,也需要機遇和一定運氣,從隋朝興科舉至清末大約2023年間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者包括文襪激武在內尚不到20位。

鄉試、院試、會試、殿試第一名分別叫什麼?

4樓:乾萊資訊諮詢

鄉試第一名解元、院試第一名秀才、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

明清科舉制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分三甲。

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賜進士及第。第二甲人數若干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第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

古代科舉考試中鄉試的第一名叫,第二名到第十名叫,跪求答案

5樓:教育在前越行越遠

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剩餘的沒有特殊稱號。

鄉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如《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舉行儀式。鄉試多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為秋試、秋闈。科舉考試中的常科是定期舉行的,除非國家發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試時間不會變動。所以不需要預先發放通知,到時全國考生自動做好應試的準備。

若遇朝廷壽誕、登基等慶典活動,還會臨時加科稱做恩科。主持考試的正副主考官由**委派並由當地的****組成臨時機構進行主持活動。

初六日考官們入闈,先舉行入簾上馬宴,凡內外簾官都要赴宴。宴畢,內簾官進入後堂內簾之處所,監試官封門,內外簾官不相往來,內簾官除批閱試卷外不能與聞他事。

考試共分三場,每場考三日,三場都需要提前一天進入考場,即初八,初。

十、十四日進場,考試後一日出場。

6樓:明天很動聽

第一名解元和第二名到第十名為亞元。

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什麼

鄉試第一名叫什麼

夢見唱歌比賽得了第一名,周公解夢 唱歌得第二名

好夢,夢見考試得高分 打撲克贏了 他人說自己有好運等等都是好夢。周公解夢 唱歌得第二名 夢見比賽,憂愁和疑慮全擁上心頭。女人夢見比賽,外出時會遭強盜襲擊。夢見參加比賽,是不祥之兆。商人夢見加入比賽,開始做新的生意,要損失許多錢財。工作人員夢見參加比賽,會被停職,有可能被辭退。病人夢見參加比賽,會長期...

高分懸賞!!隊比賽,怎樣公平的決出第一名?急

分成3三組,每組2人,先分出勝負,再將 a b c3個獲勝的組兩兩組合ab ac bc獲勝次數最多的為第一名 這樣,6隊分2組,每組3隊,每組打單迴圈,即a打b,b打c,c打a,勝算3分,平1分,負0分。積分最高勝出,其餘淘汰。積分相同看其他情況,這什麼比賽啊?這樣,兩個勝者最後決賽即可。總共只打了...

中國的第一名金牌是誰獲得的,中國第一個獲得金牌的人是誰

南川北嶽 樓上bai說得都不對或不全面。如果du指的是一般國zhi 際比賽冠dao軍,那就是吳專傳玉。如果指的是世界冠屬軍,那就是容國團。他於1959年奪得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成為中國體育歷史上第一位世界冠軍。許海峰的身份是中國第一位奧運會冠軍。世界冠軍的概念要比奧運冠軍大得多,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