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問題,大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問題

時間 2021-09-05 04:05:31

1樓:我是

1.非,衣殼,核酸,蛋白質,dna或rna,減少,寄

2.光合自養,化能自養,溫度,ph,o2

2樓:一夜雪飄零

1.種間關係主要有四種,捕食,競爭,互利共生,寄生。混合微生物群落能分解汙水種的有機物。

2.呼吸作用,一部分還可通過光合作用。

3樓:打醬油的

1.病毒是(無)細胞結構的生物。大多數病毒粒子由外面的(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的成分各為(蛋白質)和(dna或rna)。

病毒在汙水中的數目只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這是因為病毒都是完全(寄)生的。

2.在午睡生物處理中參與汙水淨化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營養型別為(光合自養)和(化能自養)的兩類,前者參與bod的去除,後者參與低價態無機物如(磷)的氧化。廢水要進行生物淨化,水質應滿足微生物的營養需求,既包含適當的(光照)、(ph值)和(溫度)。

3.脫氫酶由(氫供體)和(氫受體)兩部分組成。前者在酶促反應中的角色為(供能),後者的作用為(受能)。

4.汙水生物處理反映其中微生物的存在狀態有(**期)和(**間期)兩種。無論微生物出於何種狀態,它們都是由多種微生物類群構成的混合生態系統,其中(細菌)的數量居多,其次還包括(病毒)和(原蟲)等微生物類群。

大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問題 50

4樓:黃綠醫生

本書主要來內容包括緒論自;原核微生物及真核微生物bai;非細胞微生du物--病毒;微生物zhi的營養;微生dao

物的代謝;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育種;微生物的生態;微生物對環境汙染物的降解與轉化;環境微生物檢測;微生物在水汙染控制中的應用;微生物在固體廢物和大氣治理中的應用;生物修復技術;微生物新技術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微生物的分類命名與保藏。本書可作為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給水排水、環境監測等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供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科學技術人員參考。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試題

5樓:蒲秋君

廢水中n,p增多導致藻類和藍細菌大量生長,而藍細菌會產生有毒物質從而導致人們生產生活所以要脫氮除磷

6樓:匿名使用者

上網查一下生物知識就行了

7樓:老衲曾住青樓

居然和我考的幾乎一模一樣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第三版),周群英,高廷耀電子版誰有啊?

8樓:匿名使用者

網上難得找到的掃描版,可能會不太清晰,湊合著用吧

9樓:匿名使用者

額,這個很難找到吧。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目錄

10樓:小夕陽丶

第1章 緒論  1.1 微生物的概念  1.2 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  1.

3 人類對微生物的認識及研究  1.4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概念  1.5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  1.

6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發展及研究現狀  1.6.1 廢水生物處理研究進展  1.

6.2 廢氣的生物治理研究進展  1.6.

3 固體廢物的生物治理研究進展  1.7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所涉及的學科  思考題  第2章 原核微生物  2.1 細菌  2.

1.1 細菌的形態與大小  2.1.

2 細菌的細胞結構  2.1.3 細菌的繁殖方式  2.

1.4 細菌的培養特徵  2.2 放線菌 (actinomycetes)  2.

2.1 放線菌的形態結構  2.2.

2 放線菌的繁殖方式  2.2.3 放線菌的培養特徵  2.

3 藍細菌 (cyanobacteria)  2.3.1 藍細菌的形態  2.

3.2 藍細菌的結構  2.3.

3 藍細菌的繁殖  2.3.4 環境治理中重要的藍細菌及其作用  2.

4 古細菌  2.4.1 古細菌的一般特徵  2.

4.2 古細菌重要的分類特徵  2.5 其他原核微生物  2.

5.1 鞘細菌  2.5.

2 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  2.5.3 支原體(mycoplasma)  2.

5.4 衣原體(chlamydia)  2. 5.

5 螺旋體(spirochaete)  思考題  第3章 真核微生物  3.1 真菌(fungi)  3.1.

1 黴菌(mould,mold)  3.1.2 酵母菌(yeasts)  3.

2 其他真核微生物  3.2.1 微型藻類  3.

2.2 原生動物  3.2.

3 微型後生動物  思考題  第4章 非細胞微生物——病毒  4.1 病毒的一般特徵及其分類  4.1.

1 病毒的一般特徵  4.1.2 病毒的分類  4.

2 病毒的形態及結構  4.2.1 病毒的大小和基本形態  4.

2.2 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4.3 病毒的增殖  4.

3.1 吸附  4.3.

2 侵入及脫殼  4.3.3 生物合成  4.

3.4 裝配  4.3.

5 釋放  4.4 病毒的培養和檢測  4.4.

1 病毒的培養  4.4.2 動物病毒的檢測  4.

4.3 噬菌體的檢測  4.5 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和在汙水處理過程中的去除  4.

5.1 環境因素對病毒存活的影響  4.5.

2 汙水處理過程中病毒的去除  思考題  第5章 微生物的營養  5.1 微生物的營養及型別  5.1.

1 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  5.1.2 營養物質及其生理功能  5.

1.3 微生物的營養型別  5.2 培養基  5.

2. 1 培養基的概念  5.2.

3 配製培養基的原則  5.3 營養物質的吸收  5.3.

1 單純擴散(diffusion)  5.3.2 促進擴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5.

3.3 主動運輸(active transport)  思考題  第6章 微生物的代謝  6. 1 代謝概述  6.

2 微生物的酶及酶促反應  6.2.1 酶的組成  6.

2.2 酶的結構與功能  6. 2.

3 酶促反應的特點  6. 2.4 酶的種類  6.

2.5 酶促反應動力學  6. 3 微生物的分解代謝  6.

3.1 生物氧化概述  6. 3.

2 糖的分解代謝  6. 3.3 微生物的呼吸型別  6.

3.4 脂肪的分解代謝  6. 3.

5 蛋白質的分解  6. 3. 6 自養微生物的產能代謝  6.

4 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6.4.1 自養微生物的生物合成  6.

4.2 異養微生物的生物合成  6. 5 微生物的代謝調控  6.

5.1 酶活性的調節——控制反應速率  6. 5.

2 酶合成的調節——控制反應方向  思考題  第7章 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及其控制  7. 1 細菌的群體生長  7.1.

1 細菌的群體生長規律——生長曲線  7.1.2 微生物生長曲線在廢水生物處理中的指導作用  7.

1.3 不同廢水生物處理法生長曲線的特點及意義  7. 2 基質濃度與微生物比生長速率的關係  7.

3 研究微生物生長的培養方法  7. 3. 1 微生物的分批培養(bath culture of microorganisms)  7.

3. 2 微生物的連續培養(continuous culture of microorganisms)  7. 4  微生物純培養物的分離及生長的測定  7.

4.1 純培養物的分離  7. 2.

2 微生物生長的測定  7.5 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7.5.

1 溫度  7.5.2 ph值  7.

5.3 氧化還原電位(eh)  7.5.

4 溶解氧(do)  7.5.5 重金屬及其化合物  7.

6 微生物生長的控制  7.6.1 物理方法的控制  7.

6.2 化學方法的控制  思考題  第8章 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育種  8.1 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8.

1.1 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8.1.

2 dna的結構與複製  8.1.3 dna的變性、復性與雜交  8.

1.4 轉錄  8.1.

5 翻譯  8.2 質粒結構及型別  8.2.

1 質粒的分子結構  8.2.2 質粒的主要型別  8.

3 dna的突變和誘變育種  8.3.1 dna的突變  8.

3.2 誘變與育種  8.4 基因重組  8.

4.1 基因工程工具酶  8.4,2 基因工程載體  8.

4.3 目的基因的獲得  8.4.

4 dna分子的體外連線  8.4.5 重組dna匯入宿主菌  8.

4,6 重組體的篩選  8.4.7 基因工程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  8.

5 微生物細胞融合育種  8.5.1 細胞融合  8.

5.2 微生物原生質體及其製備  8.5.

3 細胞融合的方法  8.5.4 融合重組的測定  8.

5.5 利用細胞融合技術構建環境工程菌  思考題  第9章 微生物的生態  9.1 微生物生態學  9.

1.1 什麼是微生物生態學  9.1.

2 微生物生態學的任務  9.1.3 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9.

2 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  9.2.1 土壤環境中的微生物  9.

2.2 水環境中的微生物  9.2.

3 空氣中的微生物  9.2.4 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  9.

3 微生物與微生物之間的關係  9.3.1 互生 (syntrophism)  9.

3.2 共生 (symbiosis)  9.3.

3 寄生 (parasitism)  9.3.4 拮抗 (antagonism)  9.

4 微生物群落的發展和演替  9.4.1 微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  9.

4.2 演替的型別  9.4.

3 微生物群落髮展和演替  9.5 微生物在環境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9.5.

1 碳素迴圈 (the carboncycle)  9.5.2 氮素迴圈 (the nitrogencycle)  9.

5.3 硫素迴圈 (the sulphurcycle)  9.5.

4 磷素迴圈 (the phosphorus cycle)  9.5.5 鐵素迴圈 (the iron cycle)  9.

5.6 錳素迴圈 (the manganese cycle)  思考題  第10章 微生物對環境汙染物的降解與轉化  10.1 微生物對環境汙染物的降解能力及影響因素  10.

1.1 微生物對環境汙染物的適應能力及巨大的降解潛力  10.1.

2 微生物降解汙染物的影響因素  10.2 微生物對汙染物的降解  10.2.

1 無毒汙染物的降解  10.2.2 有毒有機汙染物的降解  思考題  第11章 環境微生物檢測  11.

1 空氣中微生物的檢測與控制  11.1.1 空氣中微生物的檢測方法  11.

1.2 空氣微生物汙染的控制  11.2 水的微生物檢測及控制  11.

2.1 水質的細菌學檢測  11.2.

2 水質指示微生物——大腸菌群(coliform group,簡稱coliform)  11.2.3 水微生物汙染的控制  11.

3 發光細菌的微毒檢測  11.3.1 發光細菌檢測的原理  11.

3.2 發光細菌法檢測的操作  11.3.

3 發光細菌法的應用  11.4 汙染物致突變性檢測(ames試驗)  11.4.

1 ames試驗的原理和方法  11.4.2 ames試驗的應用  11.

5 生物感測器  11.5.1 生物感測器的定義與分類  11.

5.2 生物感測器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11.5.

3 生物感測器在環境檢測中的應用  11.6 pcr技術在環境檢測中的應用  11.6.

1 pcr反應原理  11.6.2 pcr反應條件  11.

6.3 pcr技術用於環境微生物檢測的方法  11.6.

4 pcr在環境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  11.6.5 小結與展望  11.

7 用於環境保護的工程菌的安全性問題  11.7.1 用於環境保護的基因工程茵的構建  11.

7.2 基因工程菌存在的問題  11.7.

3 展望  思考題  第12章 微生物在水汙染控制中的應用  12.1 廢水好氧生物處理中的微生物學原理  12.1.

1 概述  12.1.2 活性汙泥法  12.

1.3 生物膜法  12.1.

4 其他生物處理法  12.2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中的微生物學原理  12.2.

1 概述  12.2.2 廢水厭氧降解機理  12.

2.3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工藝  12.3 水體的富營養化和氮磷的去除  12.

3.1 水體的富營養化概述  12.3.

2 生物脫氮  12.3.3 生物除磷  思考題  第13章 微生物在固體廢物和大氣汙染治理中的應用  13.

1 固體廢物的生物處理  13.1.1 堆肥法  13.

1.2 衛生填埋法  13.1.

3 厭氧發酵  13.2 廢氣的生物處理  13.2.

1 廢氣生物處理微生物學  13.2.2 廢氣生物處理方法  思考題  第14章 生物修復技術  14.

1 概述  14.1.1 基本概念  14.

1.2 應用生物修復技術應具備的條件  14.1.

3 理論及技術**  14,1.4 生物修復技術的重點研究方向  14.1.

5 生物修復技術的特點  14.2 生物修復技術的原理  14.2.

1 在生物修復技術中應用的微生物  14.2.2 影響生物修復的環境因素  14.

3 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  14.3.1 原位生物處理  14.

3.2 異位生物修復  14.4 地下水的生物修復  14.

4.1 原位生物處理  14.4.

2 異位修復技術  14.4.3 物理攔阻  14.

5 海洋石油汙染的生物修復  思考題  第15章 微生物新技術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  15.1 固定化技術(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  15.1.

1 固定化細胞與酶的特點  15.1.2 固定化酶與固定化細胞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  15.

2 廢物資源化技術  15.2.1 可生物降解塑料phas  15.

2.2 單細胞蛋白的生產  15.3 汙染預防微生物技術  15.

3.1 燃煤脫硫  15.3.

2 微生物溼法冶金技術  15.4 微生物絮凝劑  15.5 微生物吸附劑  思考題  第16章 微生物的分類命名與保藏  16.

1 微生物的分類與命名  16.1.1 微生物的分類單位  16.

1.2 微生物的命名原則  16.1.

3 微生物的分類鑑定依據  16.2 微生物分類檢索系統  16.2.

1 原核微生物的分類系統——bergey氏原核生物分類系統  16,2.2 真菌的分類系統——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類系統  16.3 菌種保藏  16.

3.1 菌種保藏的原理  16.3.

2 菌種保藏的常用方法  思考題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  實驗1 光學顯微鏡的操作、細菌形態的觀察及大小的測量  實驗2 放線菌、真菌、藻類及原生動物形態的觀察  實驗3 微生物的染色  實驗4 培養基的製備和滅菌  實驗5 細菌純種的分離及接種技術  實驗6 微生物培養特徵及個體形態的觀察  實驗7 顯微鏡微生物計數法  實驗8 大腸菌群生長曲線的測定  實驗9 水中細菌總數的測定  實驗10 大腸菌群數的測定——多管發酵法  實驗11 大腸菌群數的測定——濾膜法  實驗12 空氣中微生物的檢驗  實驗13 活性汙泥脫氫酶活性的測定  實驗14 酚降解菌的馴化、分離與篩選  實驗15 有機氯農藥降解菌的分離篩選  實驗16 氧化酶試驗  實驗17 噬菌體的分離與純化  附錄  附錄1 教學用染色液的配製  附錄2 特殊結構的染色方法  附錄3 教學用培養基的配製  附錄4 環境工程中用於分離某些特殊汙染物降解菌的培養基  參考文獻

環境微生物試題糾錯,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試題

而成哦 dcbc baac bccc cbbc aada。沒看你的答案,把你題目又做了一遍,1 5 11錯了。第1題,硝化作用 n2到no3 的過程。亞硝化作用 n2到no2 的過程。反硝化作用 no3 no2 到n2的過程。氨化作用 n2到nh3的過程。第5題,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是半合成培養基,是...

考研,發酵工程,微生物學,微生物學和發酵工程的區別

我是10年考的。發酵的話更實用,可以在就業的時候更加方便。微生物更加理論化一點,如果以後你想搞科研或者研發工作,那就學微生物。不過學發酵的前提是你要學過微生物,就看你以前學的是什麼專業了,學過微生物的話選擇發酵也是不錯的。另外要看你要考的學校,哪一個方向更好,或者哪一個方向更好考。畢竟既然考了肯定是...

微生物學就業方向,環境微生物學有什麼就業方向

生物學專業畢業生總體來說大多數是在高校和研究機構中工作。此外還可以在製造業,特別是在食品工業 飲料生產 藥品製造 洗滌清潔劑製造和肥料 植物保護材料製造業工作。根據研究方向不同就業傾向也不一樣。微生物與生化藥學屬於藥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是研究與藥學科學相關的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理論 原理和方法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