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和瓷是有區別的那麼喝水用的杯子不考慮價

時間 2022-01-11 16:40:02

1樓:匿名使用者

析骨瓷是「瓷質」。

陶瓷按使用功能一般可分為建築衛生陶瓷、日用陶瓷、特種陶瓷等幾類。

陶器和瓷器合稱為陶瓷。常見的杯、碗、盤、壺、磚、瓦等,都是陶瓷製品。它們都是以粘土為主要原料,經過制泥、成型、乾燥、燒成等步驟製成的質地硬脆的產品。

陶瓷的基本化學成分都是矽酸鹽,但陶和瓷在效能上有差別。

陶器的燒結程度低,斷面粗糙而無光澤,強度較差,吸水率大。如紅色底坯的陶磚、茶壺、砂煲等。

瓷器燒結程度高,坯體堅硬緻密,斷面細而充滿光澤,基本不吸水,表面一般都施釉層,敲擊時,瓷器能發出比陶器更清脆悅耳的響聲。

在化學性質上,瓷比陶更穩定、更能抗腐蝕,更能持久使用和儲存。所以,飲水杯首選瓷杯。

2樓:瓷都女孩

所謂陶瓷細分是陶和瓷,根據吸水率的不同分成陶器,炻器,瓷器三種,吸水率小於1的是瓷器,

吸水率在1-3的是炻器,

吸水率大於3的是陶器。

你看的不是「析骨瓷」,應該是新骨瓷。所謂新骨瓷是瓷器的一種,品相好的新骨瓷可以透光,品相一般的不能透光的。陶瓷按材質分可以分成:

1粗陶器 2普通陶器 3細瓷器 4炻器 5普通瓷器 6細瓷器(骨瓷是細瓷器)7特種瓷 、

3樓:我愛購

天啊,陶瓷類的杯子分很多種,不透光的就是一般的陶瓷,陶就是還沒燒成的杯子,瓷就是成品了,骨瓷是透光的,很通透,而且不厚,杯子一般做的薄一些,採用了真骨粉,那才是骨瓷杯子,軟陶一般不是做杯子。能看明白吧?

4樓:vv逸大丈夫斯

用陶土燒製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製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

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製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上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

高嶺土在燒製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製作陶器的黏土製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用什麼壺泡茶好,瓷的還是陶的好

5樓:小可

壺質與泡

茶的關係

密度與陶瓷茶具的燒結程度有關,我們經常以敲出的聲音與吸水性來表達,敲出的聲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燒結程度高,否則燒結程度就低。這與壺具的保溫程度又息息相關,我們習慣性希望茶壺保溫效果要好,事實上是不一定的,因為如果保溫效果是絕對需要,那一把壺就要做得厚厚的,質地燒得鬆鬆的,結果很難賣得出去,再說,泡茶是在適當的濃度就要把茶湯倒出來,那會在壺內保溫?講究的泡茶法甚至於還使用定時器,浸泡的時間控制在「以秒計」呢。

金屬器裡的銀壺是蠻好的泡茶用具,密度、傳熱比瓷壺還好。「清茶」最重清揚的特性,而且香氣的表現決定品質的優劣,用銀壺沖泡最能表現這方面的風格。陶瓷器最近流行三分法,將高溫燒結,但又不白,又不透光的一類稱為「火石」,這類壺具所表現的泡茶效果就介乎在「瓷」與「陶」之間。

上不上釉與泡茶的關係

上釉就像在陶瓷器的土上穿了一件衣服,上釉的讓人欣賞釉色之美,不上釉的讓人欣賞泥土本身的美。宜興紫砂陶藝是後者的代表,而且將泥土的美,泥土的情表現得最為深刻。

談到茶與壺質的關係,壺內不上釉的,這層關係表現得更加明顯,但「得」、「失」間就要從兩方面來說:一是我們使用同一把壺在同一類茶上,用久了,「茶」、「壺」間會有相輔相成的效用,使用過的茶壺比新壺泡出來的茶湯,味道要飽和些。但壺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則吸了滿肚子的茶湯,用後陳放,容易有黴味。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使用內側不上釉的茶壺沖泡不同風味的茶,則會有相互干擾的缺點,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壺或是吸水性大的壺。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試課上,一位同學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鳥龍茶的未上釉陶壺沖泡當天的考試茶—白毫鳥龍,第一泡幾乎喝不出是什麼茶來。如果只能有一把壺,而要衝泡各種茶類,最好使用內側上釉的壺,每次使用後徹底洗乾淨,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擾下一種茶。

所以評茶師用以鑑定各種茶葉的標準杯,都採用內外上釉的瓷器。

色調與泡茶的關係

如果將茶器的質地分為瓷、火石、陶三大類,瓷質茶器的感覺是細緻、高頻的,與不發酵的綠茶、重發酵的白毫鳥龍、全發酵紅茶的感覺頗為一致。火石質茶器的感覺較為堅實陽剛,與不發酵的黃茶、微發酵的白茶、半發酵的涷頂、鐵觀音、水仙的感覺頗為一致。陶質茶器的感覺較為粗獷低沉,與焙重火的半發酵茶、陳年普洱茶的感覺頗為一致。

再就茶器的顏色而言:茶器的顏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顏色與裝飾其上的釉色或顏料。白瓷土顯得亮潔精緻,用以搭配綠茶、白毫鳥龍與紅茶頗為適合,為保持其潔白,常上層透明釉。

黃泥製成的茶器顯得甘怡,可配以黃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製成的茶器顯得高香、厚實,可配以鐵觀音、涷頂等輕、中培火的茶類。紫砂或較深沉陶土製成的茶器顯得樸實、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鐵觀音、水仙相當搭調。

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藥,釉色的變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覺,如淡綠色系列的青瓷,用以沖泡綠茶、清茶,感覺上頗為協調。有種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適合沖泡白茶與黃茶。青花、彩繪的茶器可以表現白毫鳥龍、紅茶或薰茶、調味的茶類。

鐵紅、紫金、鈞窯之類的釉色則用以搭配涷頂、鐵觀音、水仙之屬的茶葉。茶葉末、天目、與鹹菜色系的釉色,就用來表現黑茶。

壺形與泡茶的關係

就視覺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有如上節所談的色調,應與茶葉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鬆幹壺泡龍井,就沒有青瓷番瓜來得協調,然而紫砂鬆幹泡起鐵觀音就顯得非常夠味。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壺形僅顯現在散熱、方便與觀賞三方面。壺口寬敞的、蓋碗形制的,散熱效果較佳,所以用以沖泡需要

七、八十度(攝氏)水溫的茶葉最為適宜。因此蓋碗經常用以沖泡綠茶、香片與白毫鳥龍。壺口寬大的壺與蓋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顯得異常方便,很多人習慣將蓋碗作為沖泡器使用就是這個道理。

蓋碗、或是壺口大到幾乎像蓋碗形制的壺,沖泡茶葉後,開啟蓋子很容易可以觀賞到茶葉舒展的情形與茶湯的色澤、濃度,對茶葉的欣賞、茶湯的控制頗有助益。尤其是龍井、碧螺春、白毫銀針、白毫鳥龍等注重外形的茶葉,這種形制的沖泡器,若再配以適當的色調,是很好的表現方法。

鐵觀音和普洱一般首選宜興紫砂壺來沖泡,紫砂壺良好的透氣性和吸附作用,有利於提高鐵觀音和普洱茶的醇度,提高茶湯的亮度。選擇砂壺一般以朱泥調砂和紫泥調砂為理想,以利於提高透氣性。

茶壺容積相對寬鬆,便於茶條舒張和滋味的浸出。這與烏龍茶用壺"以小為貴"恰恰相反。二三人同飲普洱茶,一般用250毫升紫砂壺,人多時可用300-400毫升的茶壺沖泡。

剛買到的新壺要用茶水煮一煮,以去除"窯味"和土味,並經使用一段時間(俗稱"養壺")後再衝泡好茶,達到"壺熟茶香"的效果。此外,用瓷壺和瓷蓋碗茶具也可沖泡普洱茶。

一、紫砂茶壺主要分:「光貨」和「花貨」兩大類。所謂「光貨」,就是以幾何造型為主,如圓形、半圓形、旦形、方形、多方形、筒形等,壺體不加其它裝飾物者;所謂「花貨」,主要是仿形壺,如南瓜壺、竹節壺、魚簍壺、梅段壺、鼠葡壺、荷葉壺、盉形壺等,有時還加上昆蟲、魚蟹等裝飾。

這兩大類,各有各的妙處,只要做工好,我都喜愛。

二、既然是紫砂壺,首先就得看紫砂的質量。現在的紫砂泥是由專門的廠家從地下采出,製成紫砂泥賣給制壺人。雖然紫砂泥是一樣的,但到了制壺人的手裡,他們還要摻入其它材料,如砂粒以及呈現不同顏色的礦物質等。

我的標準就是要見到「砂」,見不到「砂」,那就不是紫砂了,拿起壺可以用手摸一摸壺身,好的紫砂壺,不但有砂的感覺,而且還光潤不滯。我偏愛粗砂壺,宜興對這種壺叫「調砂壺」。所謂調砂,就是在紫砂泥中摻入一部分粗砂粒,這種壺不但造型古樸,而且透氣性好,用久了,會透出「湛然之光」則更加可愛。

紫砂壺的表面是不「掛漿」的,只有劣質壺才用「掛漿」的方法去掩飾泥料的低劣,所以這種劣質壺最好不要買。還有一種掛釉的紫砂壺。對於這種壺,除了要看紫砂的質量外,還要看釉色是否穩重純正,釉面是否均勻,釉邊是否整齊,如果是開片青釉,那就更理想了。

也有壺面貼砂者,即在壺的表面上貼上一層同色的粗砂粒,這種壺多見於小型壺,只要手工精細,也是可以買一把的,很有裝飾趣味。

三、有人買壺先看壺底印章,我買壺是不看印章的。因為凡是我能買起的壺,都不可能是名家制作的壺。當前市上賣的普遍壺,壺底的名家印章可以說都是假的。

所以,只要壺的***,式樣滿意就可以買。

四、買壺時將壺拿在手裡,先看一看有無裂紋及破損,一般壺身的裂紋多發生在壺口及壺底的邊稜處。然後輕敲壺身,聽一聽有無破裂聲,最好的辦法是裝滿清水試驗,如有裂紋很快就能看出。再把壺身放低,俯視壺嘴、壺蓋、壺把是否在一條直線上,壺嘴、壺把是否端正,隨後將壺蓋掀開,看一看壺口是否端正,圓的要圓、方的要方,再看以壺口為中心,壺身是否與壺口同心。

最後將壺平舉至與視線水平位置,看一看壺身四面是否等高,否則壺身就不正。再蓋上壺蓋,檢查壺口與壺蓋的曠量,曠量過大則不可取。紫砂壺的壺身是打片鑲接的,都有接縫,一般在壺嘴處。

加工精細者多不留痕跡,加工粗糙者,不但接縫明顯,而且還有刮削刀痕,這種壺最好不買,因為這種痕跡是無法消除的,也可以說是一種殘缺。

五、紫砂壺的壺身上多有雕刻書畫的。選壺時,一定要選雕工較好和文字正確的。如果是詩文,那就要注意格律正確與否,因為好的書畫更能增加壺的文化含量。

當然在一般**便宜的紫砂壺上雕刻者不可能是名家,但其中也有比較好的。刻刀亦如筆,功力是可以看出來的,說不定現在的新手有可能是未來的藝術大師呢!那就看我們的眼力了。

七、壺的大小各有各的用處。大壺可作家庭中共用的飲茶壺,或客人多的時候使用;中等壺可作為一人或兩人對飲之用;小壺可作品茶之用,所以最好大、中、小壺都要具備以應所需。關於小壺,過去我總認為只能作為觀賞而無實用價值。

後來讀了幾本飲茶的書,書中都說小壺宜於品茶,原因是能抱住茶葉的香氣不散,對此我卻半信半疑,姑且置之而已。有一次我用小「孟臣壺」沏了玉蘭花茶(普通花茶,**不貴),這時有一個嗜茶的朋友來訪,順便我到了一盅請他品嚐,不料他大加讚賞,錯認為這是高檔茶葉。接著我也喝了一盅,確實香味濃郁,不同一般。

這件事使我領悟到小壺能抱住茶香並非無稽之談,同時也說明了南方人品茶用小壺是有道理的。由於茶葉的品種不同,用壺也有區別。綠茶如毛峰、龍井、碧螺春及其它毛尖之類,宜用大口淺壺,如扁燈壺、石瓢壺等,為的是散熱快,不致燙熟茶葉;紅茶、普洱沱茶、烏龍茶宜用小口深壺,如掇球壺、井欄壺等,為的是保持高溫衝透茶湯,所以還須根據個人使用茶葉的種類去選擇壺的深淺。

八、茶杯在品茶中有不可缺少的,它和茶壺同樣重要。我習慣用瓷杯,因為瓷杯一般是白釉,一方面顯得乾淨,易於洗滌,另一方面白釉最能真實地顯示茶湯的顏色,品茶是研究「色、香、味」的。如果使用紫砂杯,那就無法欣賞茶湯的顏色了。

假如你要買紫砂杯,最好要買杯內掛白釉或掛開片青釉的。

陶瓷陶跟瓷有什麼區別,陶與瓷的區別

啦啦王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不在於有釉沒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漢代琉璃釉器 俗稱 漢綠釉 唐代五彩琉璃器 俗稱 唐三彩 等等。瓷器也可以無釉,如白瓷素胎器,由於質地潔白細膩,所以沒有人會把它看成陶器。其實商周至戰國時期我國南方地區採用瓷石生產的所謂硬質陶器,其胎質已經達到瓷化程度,敲擊之聲清脆悅耳,也應當...

泥制 陶製 瓷制的區別,陶泥和陶瓷的區別

大老侯 泥塑的製作工藝 泥塑的基本用料 泥土需精心準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 摔 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 紙或蜂蜜。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 制子兒 翻模 脫胎 著色。制子兒就是製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 塑 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 磨光 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

陶是什麼 瓷是什麼 他們有什麼區別

陶與瓷的區別 人們總是把瓷與陶相提並論而稱之為 陶瓷 這種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與土的藝術。由於陶器發明在前,瓷器發明在後,所以瓷器的發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產的影響。如人們對火的效能的掌握和對粘土特點的充分認識等。但陶與瓷無論就物理效能,還是就化學成分而言,都有本質的不同。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區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