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魚是有鱗還是無鱗,有鱗魚和無鱗魚有什麼區別?

時間 2023-02-01 02:45:04

1樓:胡說大本營

扒皮魚,又叫做 馬面魚,是無鱗魚,魚皮粗糙的像有一層粗砂,不能吃,所以必須扒皮。

2樓:北戴河海濱旅館

沒有麟,它的表皮是砂紙狀的,很粗糙。

有鱗魚和無鱗魚有什麼區別?

3樓:夏天的回味

一、有鱗魚和無鱗魚的區別主要可以從魚鱗、生存環境和營養與口感上來區別:

1、魚鱗。無鱗魚就是天生沒有魚鱗的魚。黃鱔、泥鰍、鯰魚等一類的魚,身上黏糊糊的,稱作無鱗魚。有鱗魚就是身上有魚鱗的魚,魚鱗有保護魚體的作用,當水下有兇猛的動物侵襲魚時,魚鱗能折射出光,使自己與水天成一色,保護自身安全;魚鱗也可以抵禦外界細菌的侵入。

2、生存環境。

有鱗魚絕大多數生活在淡水、淺水中,由於經常遊動,它需要骨骼來支撐,所以有鱗魚多刺。

無鱗魚大多數在500米以上的深海水區;也有淡水淺水區域,如河鰻,黃鱔,泥鰍。它們少刺多肉。

3、營養與口感。

從營養價值方面來看,無鱗魚和有鱗魚基本上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富含蛋白質,只是無鱗魚的魚刺相對少一些。

二、「有鱗魚比無鱗魚好。無鱗魚的膽固醇高。」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無鱗魚含有較高的膽固醇,例如鱔魚每100克含膽固醇竟然高達2156毫克(10克食物含膽固醇200毫克以上,醫學上稱為高膽固醇食物),其膽固醇含量與雞蛋鴨蛋差不多,比肥豬肉都高。

由於很多老年性的疾病比如說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腦中風這些都與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過高有直接關聯,所以建議儘量要少吃或者是不吃這些高膽固醇食物。

4樓:匿名使用者

最大的區別就是有沒有鱗片。

無鱗魚和有鱗魚,只是魚種不同,兩者在營養價值上並沒有很大差別。一般來說,無鱗魚大部分生活在超過500米以上的深海里,主要為鰻鱺目的魚種,比如海鰻和海鱔等;在淡水魚中,只有泥鰍和河鱔屬於無鱗魚。很多人以為海魚中的昌魚和帶魚是無鱗魚,實際上它們都是有鱗魚,只是魚鱗細小,不易被發現而已。

5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來說,無鱗魚含脂肪及膽固醇較多,高血壓、血脂高及膽固醇高的人最好少吃。如普通人群,則可根據各人喜好,各取所需,兩種魚無所謂那種更好一些。

6樓:匿名使用者

不對,每種魚都有不同的營養。有鱗魚吃起來有好多亂刺,無鱗魚只有一根單一的脊刺,這是口感上的不同。

7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你好~兩種魚都好~營養豐富。

這是什麼魚?我買的時候說是扒皮魚,但是買回來發現有點鱗片?扒皮魚好像沒有鱗片吧,**也不貴17元兩 10

8樓:小怪

學名:綠鰭馬面魨,地方名: 馬面魚、象皮魚、孜孜色、皮匠刀、麵包魚、燒燒魚、扒皮魚、羊魚、老鼠魚、迪仔、沙猛。

在中國大陸基本都叫耗兒魚,已經形成了一種俗稱。隨著捕撈量逐年增加,目前的250g以上的耗兒魚已很難見到。

其實,成年耗兒魚並不像耗子那麼小。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耗兒魚主要用於製作魚乾,魚油和豬飼料。2023年以前,沿海市場還經常能見到500g甚至1000g以上的耗兒魚(象皮魚)。

只是近十年來,耗兒魚市場逐漸往內地遷移,使得500g以上的成年耗兒魚在市場幾乎絕跡。每年市場消化掉大量的幼年耗兒魚(象皮魚),使得該物種資源越來越少。

9樓:美食拍客

不是呀,你這個不是扒皮魚啦,被忽悠了都。

10樓:匿名使用者

問題考證清楚了嗎?我今天也遇到同樣的問題!

沒有鱗,皮比較硬,什麼魚 5

11樓:黑的死魚

應該是綠鰭馬面魨,又叫橡皮魚,剝皮魚。

是一種海魚,我國有產。

營養豐富,富含各種維生素且號稱有一點食療作用。

全國各地都很多人吃的。南北的俗名叫法不太一樣。

12樓:匿名使用者

馬面魚學名為綠鰭馬面魨,隸屬於魨形目、革魨科,俗名橡皮魚、剝皮魚。馬面魨是外海暖溫性底層魚類,雜食性。沿海有一定產量,魚肉的蛋白質含量較高,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大眾化食品。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煙臺。分佈於朝鮮、日本、印度洋非洲東岸以及中國東海、黃海、上海地區見於長江口等海域,屬於外海近底層魚類。在上海和閩浙一帶被稱為橡皮魚;在北方被稱為扒皮魚、麵包魚。

隨著新資源的探索、新漁場的不斷開發,馬面魚的產量也逐年增加。我國東海馬面魚的產量為最多,已成為僅次於帶魚居我國第二位的海洋經濟魚類。

13樓:匿名使用者

如圖 可扒皮食用 ,但並非馬面魨 應為 rough triggerfish or spotted oceanic triggerfish 指向。

鱗魨科 balistidae 疣鱗魨屬 canthidermis 海生魚類。

下圖為斑疣鱗魨 canthidermis maculatus(卵圓疣鱗魨) ,俗稱 疣板機魨、黑炮彈、斑點炮彈。

體呈深藍色,眼睛前方有一縱溝,背鰭兩個,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一背鰭第一棘粗短,第二棘細長;第二背鰭及臀鰭的前方軟條特別延長,尾鰭截形,上下葉較突出,體橢圓,齒白色,具缺刻。體披骨質鱗片,尾柄具具小棘列。幼魚體高較高,第二背鰭及尾鰭鰭條不延長,尾截形,體呈藍色,頭及體側有許多小於眼徑的白點散佈。

可食用,但肉可能有累積熱帶魚毒,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故多作為觀賞魚。

市場上賣的一種魚,是冰凍的,沒有魚鱗,洗的時候外面有一層皮,是什麼魚?

14樓:fly翰仔

你說的可能是扒皮魚,由於外表皮太厚,一般購買會先將屁剝去,不然不知道怎麼吃。

15樓:問則必勝

最好有圖,可能是扒皮魨。

16樓:愛吃荔枝得胖婷

黃鱔,泥鰍,鯰魚,塘角魚,桂丁魚,鰻魚,帶魚,鱘龍魚,這些都是市場上比較常見,沒有魚鱗的魚。

剝皮魚為什麼要剝皮?

17樓:哆啦a夢是夢想家

身上那張粗糙如砂紙的魚皮,必須把皮扒掉才能烹煮,也因此換來了「扒皮魚」這一俗稱。

扒皮魚是一種溫暖性近底層魚類,營養相當豐富的魚類,它的蛋白質含量特別高,每100克魚肉就含克的蛋白質,其他營養成分包括微量的脂肪、鈣、磷、鐵等。含有蛋白質、維生素及脂肪等營養成分,營養價值不比其它魚類差。

扒皮魚肝大,可制魚肝油。肝佔全魚重量的。

4%,含油量高達50~60%。油灰還可代替桐油灰。魚骨可做魚排罐頭,頭皮內臟可做魚粉。

魚皮能製取成可溶性食用魚蛋白。這是一種富含蛋白質的營養食品,不僅含多種氨基酸,而且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18樓:匿名使用者

魚皮沒有吃才去的皮,魚頭時間長了不衛生才去掉的。

19樓:網友

皮非常硬,沒法吃,所以要剝皮後再吃,頭很小也沒什麼肉,所以順便就把頭去掉了。

20樓:快讀文學網

皮非常硬,沒法吃,所以要剝皮後再吃。

剝皮魚學名叫綠鰭馬面魨,又叫馬面魚,潮汕俗名:迪仔、剔皮魚在上海和閩浙一帶稱橡皮魚,在北方稱豬油、皮匠魚、麵包魚、燒燒角。

剝皮魚是一種溫暖性近底層魚類,主要分佈於我國東、南、黃、渤海,朝鮮和日本,也見於南非。不僅產量高,而且魚汛比較集中,其主要汛期在2月上旬至5月下旬。目前以我國東海的產量為最多,最高年產量已達25萬噸左右,已成為我國僅次於帶魚的第二位的海洋經濟魚類品種。

扒皮魚為什麼沒有頭

21樓:匿名使用者

在廣東扒皮魚是有頭的,買了有頭的魚後,經營商會給你加工去頭除鱗去內臟。因扒皮魚的頭沒食用價值,一般內地所買扒皮魚沒有頭。

清江魚是不是無鱗魚

四方竹語 不是。清江魚是湖北的一種特產,清江魚並不是一種魚的名字,但凡是生長在湖北清江庫區的魚都是清江魚,除了清江以外的地區,哪怕是品種一模一樣也不能叫清江魚。清江魚商標已報國家工商局註冊。指清江庫區的魚統稱,不是專指某一類魚,包含有鱗魚 無鱗魚。擴充套件資料 清江魚主要品種有 清江黑鮰 紅鮰 匙吻...

為什麼最好少吃無鱗魚,吃無鱗魚為什麼要少吃?

小皓粉絲團 我覺得中醫都比較講究養生之道,少吃無鱗魚的意思就是說少吃一些再生的食物,因為無鱗魚有可能是通過藥物加工,然後讓魚的臉減少的,所以要吃一些真正健康的食物。 6440滅韓募捕 因為沒有鱗的魚,他可能就少了一層保護他身體的肉,可能就營養不是很多,而且對人的身體有一定的危害。中醫都囑咐少吃無鱗魚...

為何醫囑不讓吃無鱗魚?!啥道理?

民間傳言說無鱗魚是發物,生病的人吃了,會加重現有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有多重說法。說法一 鱔魚 鯰魚 魷魚等無鱗魚膽固醇高,常吃易患高血脂 動脈硬化 冠心病等疾病。說法二 常吃無鱗魚可以使心臟病致命的比例大幅降低44 美國華盛頓大學通過研究發現,魚油中人所共知的歐米伽3脂肪酸可減少血液阻塞,防止血液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