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習財會的人,你有什麼「越早知道越好」的建議?

時間 2023-05-16 07:57:04

1樓:曉淡

說提升技能,看上去覺得俗,但要知道一個成功人士與一個普通人最大的差距,便是專業能力,想要升職加薪,就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利用瑣碎時間進行充電,尤其是就實際工作中的問題重點解決。

2樓:詩遲奈

越早改行越好,如果已經入坑了,越早考證越好。

3樓:匿名使用者

今年以來,大的經濟環境不好,所以就業壓力大,不少企業在裁員,現在就業對行業的選擇也很重要,儘量選擇一些金融、網際網路等比較熱門的高利潤行業,這樣你獲得高薪資的機會會更大一些,當然選擇行業的同時也要對企業的背景進行分析,選擇一個有提升空間的平臺對我提升上也是很重要的。

4樓:明智還神勇的畫眉鳥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弄懂兩個關鍵步驟。第一,什麼是財會知識?其實財會知識的內容很廣泛。

如果是實務的理論知識方面,可以參照註冊會計師的專業階段六門考試內容,基本涵蓋了現在的財會實務的理論知識。如果是財會的具體實踐知識,也可認為是財會工作技能。如財務軟體的使用,excel,word等辦公軟體的使用,報稅系統的使用等;如果是財會理論知識,那就建議看看各大學財會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定,那有成為一個財會專業人才所需知識系統。

5樓:知38380復飼

會計這方面需要的是有耐心,辦事謹慎,做賬上能靈活變通的。做任何事應該都是從基礎做起,可以先去學習基礎會計,再慢慢一步步深化(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法知識等等),考取會計職稱證,管理會計師證書,想謀取更好的職位或薪水就去考cpa。

6樓:安康趣事

我本人是機械專業的,現在工作已經四年多了,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裡,感覺特別欠缺財會金融方面的知識,特別後悔沒有系統的學習過財會金融方面的知識,個人感覺有必要學習一下這方面的知識,現在也在學習中。

7樓:尹朶月

對於具體的經濟業務進行核算的方法,如:設定會計科目與帳戶、複式記賬、填制與稽核憑證、登記賬簿、資產計算、負債計算、所有者權益計算、成本計算、利潤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等等。對於這些核算方法,要求大家熟練掌握。

8樓:韜略服之人

會計從業證已經取消了,需要從初級會計師考試開始,如果有條件,就直接參加註冊會計師考試。不過作為一名**從業者,我看過太多公司的財務人員都是基層小出納,除非你是名校出身,而且對公司衷心耿耿,苦熬五年以上,掌握公司納稅資訊,那你有可能好一點,否則大部分財務從業人員薪水不死不活。

9樓:毛孤藍

準確理解和熟記會計科目。會計科目要按會計要素分六類。根據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收入類、費用類及利潤類各自的特點理解和記憶。

10樓:mdl11993源舅

會計課程主要教給學員能夠獨立完成會計實際工作的方法,以注重實踐為特點,因此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的,要求學員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應用,必須熟練掌握大量的賬務處理才能達到最終效果。

11樓:匿名使用者

無論你是從事財會工作的還是其他工作的,都應該學習點基本的財會知識。假設你只是一個小小的上班族,經常會碰到的財會相關的問題就是報銷單據中如何規範的貼上。還有就是最新個稅法越來越要求納稅人養成自理的習慣,這些在財會中都可以學習到;假設你是個專案經理,經常碰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合理的在專案組成員之間分配專案收入,專案收入的計算基於包含了各種基礎資料,需要經過加減乘除的計算而得的。

掌握了點財會知識,至少對數字不是那麼陌生。對於職位越高的管理層越應該掌握財會知識,而且越要求掌握的越深。

12樓:赫宰是我的

財會崗位消失只是時間問題,權威**2023年會計崗位消失,現在看來只會提前不會延後。今年財政部已經推出一款智慧會計軟體,選擇會計專業,就是選擇失業。

談談對於經常潑你冷水的人有什麼看法

璩修潔 潑冷水,是對人最大的惡意。習慣潑冷水的人,其實內心就有一種很深的偏見,目的大都是在以貶低對方的方式,來凸顯自己的存在感和優越感。聽過這麼一句話 潑冷水,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最大惡意。的確,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期待被人認可,被人接受,我們也正是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收穫自信,獲得前行的勇氣和動力...

對於人工智慧,你有啥看法,你對於現在的人工智慧,有什麼看法?

名 ai革命意味著人類社會財富格局的全面重組,這個過程在創造出一定的新型就業機會的同時,必然造成超大規模的工作崗位流失。 炒蛋哥 人工智慧現在成了一個比較普及的概念,網際網路和電視是人們瞭解人工智慧的最主要渠道,我覺得人工智慧發展前景廣闊,會滲透到各行各業。 辰星 我覺得人工智慧是不可逆的大趨勢,它...

你對於不捨離開家鄉卻又渴望機會的人有什麼建議嗎

名 我總覺得有些人沒有出生在正確的地方。偶然的命運將他們丟到特定的環境裡,但他們總是對某個不知在何處的家鄉念念不忘。他們是生身之地的過客,從孩提時代就熟悉的林蔭小徑,或者曾在其中玩耍過的熱鬧街道,都無非是人生路上的驛站。他們始終把親友視如陌路,對生平僅見的環境毫無感情。也許正是這種疏離感推動他們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