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居土進入大殿繞佛應從哪個方向繞佛才是如法的女居土應該從哪邊進入大殿

時間 2021-05-07 19:59:06

1樓:匿名使用者

佛有說《右繞佛塔經》,都是強調右繞的功德,可能因此而來。

而據索達吉堪布講金剛經的開示說,左繞佛塔有毀塔的過失。

又據說,古印度禮佛的習慣,是右肩向著佛繞佛三匝,這也是右繞的**。

拜佛時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由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淨身心,洗淨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唸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譁,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託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汙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2樓:雨夜工藏

順時針繞佛,也就是佛像的左邊開始

繞佛進寺院大殿繞佛時為什麼順時針繞

3樓:湖邊的小小木屋

右繞佛是:敬禮之一。右繞之時,或僅繞行一週,或三匝(稱右繞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隨禮敬者之意。

較常採用者為右繞三匝。釋氏要覽卷中亦謂,三匝表示三業,七匝表示七支。

無量壽經上曰:「稽首佛足,右繞三匝。」

「四分律雲:客比丘於塔邊,左行過,護塔神嗔。

佛言:不應左行過,應右繞塔而過。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雲:右繞者順佛法故,所以右繞。」

另外,旋繞三匝者也表敬三尊:(1)佛;(2)法;(3)僧。亦念滅三毒:

(1)貪;(2)嗔;(3)痴。又三千威儀雲。右繞佛(塔)有五事。

一低頭視地。二不得蹈蟲。三不得左右顧視。

四不得唾塔前地上。**得中住與人語。右繞的表法可以說無量無邊。

轉繞的時候,可以念寶幢如來的名號,也可以念轉繞咒,這樣能增上1000倍的功德。

根據歷代眾多上師們的教言,轉繞佛塔,壇城能夠積累資糧、懺除業障、去病禳災……有無量功德。阿底峽尊者在拉薩時,對轉繞徹囊寺,興趣盎然,百轉不厭。這就引起了僧眾信徒們的注意,以仲敦巴格西為首的大德們向阿底峽尊者祈問有關轉繞方面的教誨,尊者開示道:

「在世間有為善法中,沒有比轉繞所獲得福德更大的了。在轉繞時,身語意三門都應當歸攝於繞行。在印度,有轉繞城市獲得成就的人,有轉繞經堂、藏經樓獲得成就的人,也有轉繞卡薩巴挪觀世音菩薩聖殿,病體**並獲得成就的人……因此,大家應該精進轉繞!

」很多修行人邊轉繞邊唸佛號經咒,上等者,轉繞一萬圈以上;中等者轉繞一千圈以上,下等者,轉繞一百圈以上。依此品類,分別獲得上中下三種功德。

據提謂波利經所載,右旋繞佛可得下列五福:

(一)於後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

(二)音聲清妙。

(三)得以生天。

(四)生於王家,其位尊貴。

(五)終究能證涅槃。[大智度論卷六十

七、大唐西域記卷

二、法苑珠林卷三十

七、萬善同歸集卷二]

現在很多人看到佛塔、佛像等時,不知道該怎麼轉繞。其實一般而言,左繞(逆時針)有毀壞的過失,右繞(順時針)有興建的功德,對此大家務必要注意。漢地大藏經中的《右繞佛塔功德經》,也廣講了右繞的功德。

世俗當中緣起不滅,故作為佛教徒,這些基本常識一定要懂!

4樓:如道居士

佛經規定,右繞是佛,左繞即是魔

5樓:多普達成

是佛陀大智慧觀察緣起而規定的。

順時針繞,又叫右繞。

怎樣繞佛淨空老法師

6樓:匿名使用者

唸佛法門,在運動上面來講最重視經行,就是散步唸佛;我們一般人講散步唸佛,在佛門裡面,在打佛七當中繞佛,就是這個方法。走路不快不慢,穩穩重重的,一步一步的走,一步一聲佛號。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一0卷) 20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0510

我在早年學佛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居士,學佛多年,那是我們的老前輩。他涉獵的法門很多,學教、學禪、學密也學淨土。有一年我在南部講經遇到他,他八十多歲了,來告訴我:

「淨空法師,現在我才曉得,我過去學的禪跟密,都用不上力了。現在我專修淨土,每天念三萬聲佛號。」我說:

「難得!」他說:「我現在一切都放下了。

」我說:「你怎麼念法?」他每天在外面經行,他住在鄉下,年歲大了,住鄉下比較合適。

在鄉下野外每天散步,走三萬步,一步一聲佛號。我說:「好!

」他運動量也夠了,八十多歲的老人,身體健康,滿面紅光,我看到真歡喜。他說:「我現在一生所學的全都放下了,知道不管用。

」老實唸佛,真回頭過來了,難得!這都是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到時候走的那些路曉得不通,他回來,老實唸佛,求生淨土。

他念佛的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年老的人效法,走路經行。萬一我們在都市裡面沒有散步的這個環境,家裡頭也行!在家裡面、客廳裡面繞佛也很好。

大概我們預先繞佛的時候可以計時間,半個小時走多少步,你就能夠算得出來。如果要走三萬步需要幾個小時,上午用幾個小時,下午用幾個小時,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我看到那個老居士的時候,他告訴我八十多歲,滿面紅光,音聲洪亮,才曉得身心清淨,運動量也夠了。

心清淨,身活動。唸佛法門,在運動上面來講最重視經行,就是散步唸佛;我們一般人講散步唸佛,在佛門裡面,在打佛七當中繞佛,就是這個方法。走路不快不慢,穩穩重重的,一步一步的走,一步一聲佛號。

7樓:匿名使用者

阿彌陀佛,可不可以就像繞佛一樣呢?

觀音菩薩的成道日和出家日(涅盤日)有什麼意義的區別啊?

8樓:19夢想一直都在

農曆的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誕生的日子,農曆九月十九是觀音菩薩出家的日子。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是農曆六月十九,作為阿彌陀佛的協恃之一觀世音菩薩更是為求生西方淨土的唸佛人所熟知和禮敬,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九這一天自然也是廣大唸佛人的重大節日。

而從8月7日中午起,弘願寺就接連迎來了全國各地大批的信眾和蓮友,弘願寺常住於8月8日、9日兩天為信眾和蓮友們安排了共修唸佛、授三皈、法師開示等豐富的修學內容。

出家日是農曆九月十九日,其實是一種對"真善美"的希望和追求,也是國人心靈深處對大士慈航普度的偉大精神的信仰和希翼。

擴充套件資料

農曆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是四大菩薩之一,是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在佛教中、民間被奉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菩薩,遇難眾生只須誦唸其名號,其即前往拯救解難,故名觀音。在中國寺院和民間,觀音的一般塑像和影象多作女相。

觀音菩薩的出家是因為父王反對觀音菩薩拜佛,最後不得不被趕出王宮,但是為了一顆求佛的心,觀音菩薩選擇了青燈相伴。而通過觀音菩薩的慈悲善行,以及觀音菩薩隨後捨身救父的壯舉感動了諸佛,最後修成正果,並且得到了千手千眼的功德法力,以便今後繼續施善普度眾生。

所以對於觀音菩薩的生日,在當做一種對佛的信仰緬懷的同時也是對修行者自身的勉勵和修行體悟的點撥。

9樓:六球球

觀世音菩薩在空王劫前,早成佛竟,號正法明如來,以大悲故,現為菩薩。

〔諸佛菩薩殊勝因緣〕載二月十九為觀音聖誕,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九月十九為觀音勝緣(出家)。雲與此土眾生有緣,故於九月十九亦列為紀念日。

菩薩紀念,大概只有一次。而觀音獨有三次者,即是其應現之繁,與眾生多緣之事實。但二月十九為誕日,載在叢林清規中。其餘二日,未見出處。

正因為「觀音」普遍地受到廣大眾生的歡迎,中國民間,也就出現了以觀音菩薩為題而寫的**,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傳奇**。關於這本小書,凡是略具佛學知識的人,誰都知道它的內容並非事實,它的觀點也不夠正確,但到目前為止,這本小書已被改編成好多部話劇和電影。去年香港的邵氏電影公司,還推出了一部叫做「觀世音」的影片,就是根據《觀音得道》這本小書改編的。

這部小書的內容,大約是說有一位妙莊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愛文才,招了一個文駙馬,二公主愛武才,招了一個武駙馬,三公主妙善愛修行學佛,仁孝貞潔,慈悲愛物,捨己為人,後來在大香山成了正果。此一傳說,原出於《汝州志》。汝州是河南省的一個地名,**以後改為臨汝縣,唯在這部志書中所說的觀音之父,名叫楚莊王,**中則改為妙莊王。

可是這個故事為觀音感通錄等佛教典籍所不載,所以不能信為事實。此書在中國民間的影響力極大,其大原則,在於教導大家仁孝慈悲,並不違背佛教。

去廟裡注意的禮儀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淨身心,洗淨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唸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譁,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託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汙穢等,坐時不可箕坐171。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莊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臥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172;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處置,切不可任意堆置:

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儘量修復,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淨。

如無法修復,紙製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並將餘灰持往淨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於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

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唸,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唸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唸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5)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6)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淨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三)如何禮佛(拜佛)。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併向上。

其一、折伏驕慢心。長養恭敬心、慈悲心、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和智慧。

其二、見賢思齊。即以佛陀為榜樣,利益眾生,行善積德,福慧雙修。

其三、懺除173業障174: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175』。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176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177。

這是說,至誠、恭敬禮佛,功德無量,可以消除業障,有益於身心健康,增長福德、智慧,一切事業皆易於成就。

(4)其方法:

第一拜:(發露、實相)懺悔178:**○○願與眾生同修懺悔。

※發露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實相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願與法界179眾生同消三障180諸煩惱,同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181。

第三拜:同普賢迴向:**○○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182。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183剎。

(5)禮三寶文。

我**○○願與**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184、法俗眷屬、冤親債主,乃至四恩185三有186、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淨三業187分身塵剎188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微塵189剎土中,十方190三世191一切諸佛。

禮佛能禮所禮性空192寂,感應道交193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禮法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禮僧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6)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194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唸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7)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虔謹、恭敬,則能感應道交。

(8)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逕行而過。

(9)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

(10)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

(11)大殿正**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