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說的我是指什麼,心理學上說的三個我是指什麼

時間 2021-08-11 17:47:17

1樓:匿名使用者

心理學上說的三個我是指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成三個層次:本我、自我、 超我。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

自我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遵循現實原則。超我是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追求完善的境界。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處於社會生活的現實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與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間,按照現實原則協調矛盾,儘可能地尋找權宜之計,是個體最終行為表現的決策者,時而管理本我,時而服從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動的目的和方向。

超我是人格系統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它由人的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構成,可簡單區分為「理想」、「良心」兩個層次,在「理想」中既包括自我理想,又包括社會理想。它是自我的產物,是自我傾向於社會外界那方面的因素生出的。

2樓:yzwb我愛我家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20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本我(英文:id)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此字為弗洛伊德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弗洛伊德稱其為力比多。

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

心理學上的自我(ego)這個概念是許多心理學學派所建構的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1]  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則包括無意識。心理學上關於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複雜,並常牽涉到哲學中的形而上學。

簡單定義: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其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

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內化,由於對客體的衝突,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運作,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發生在戀母情結的崩解時期,是一種對父親形象的內化認同,由於小男孩無法成功地維持母親成為其愛戀的客體,對父親可能對其的閹割報復或懲罰產生閹割情結(castration anxiety),進而轉為認同父親。

簡單定義:本我的對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類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們為之努力的那些觀念,以及在我們違背了自己的道德準則時所預期的懲罰(罪惡感)。

3樓:

佛洛依德的結構理論提出的精神的三大部分,為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是由人的原始驅動力也叫本能所驅動的,目標是滿足需要,也不管什麼道德啊,邏輯,目標是追求快樂。

2.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類社會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受到道德要求和行為標準的約束,是伴隨兒童成長不斷習得的一種標準。 與本我背道而馳。

3.自我是現實的產物,遵循現實的原創,目的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間尋找一種平衡,既然自己的慾望得到一定的滿足,又不讓自己受道德的譴責。屬於調解者。

4,他們三個的關係就是超我與本我相互衝突,自我在中間起到一個協調作用。舉個例子,在路上撿到一個美女,出於繁殖的本能(本我)你很想跟她發生性行為。但是理智道德告訴你違背婦女意志強行跟她發生性行為是不可取的(超我),這時你可能就會盯著她看好一會,但是不會產生行動,這就是迫於現實的需要,自我在慾望和道德之間起作用。

4樓:心理學與人際交往

違背常識的三個心理學冷知識

5樓:匿名使用者

本我,自我,超我,一般正常人本我佔百分之十,自我佔百分之八十,超我佔百分之十。。。今天上心理課,老師剛好講到。。。

6樓:匿名使用者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按照快樂原則行事,自我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超我按照至善原則(道德原則)行事。

7樓:職場spring老師

心理學上說的三個我是指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的。遵循快樂原則。

2、自我: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其作用是調節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現實原則。

3、超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衝動;對自我進行監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則。

自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具有防衛和職能,它按照原則來行事,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的動靜,給予適當滿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對本我的控制和壓制上。任何能成為意識的東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許還有仍處於無意識狀態的東西。

超我代表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層領導,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嚴厲正經的大家長。

本我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滿足的一切本能的驅動力,就像一口沸騰著本能和慾望的大鍋。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急切地尋找發洩口,一味追求滿足。本我中的一切,永遠都是無意識的。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其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

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內化,由於對客體的衝突,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運作,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

8樓:鏌鋣小倉

我覺得應該是指本我 自我 超我,

弗洛依德的人格理論

心理學上說的幾個我分別是那幾個

9樓:天天天藍天天悅

心理學上說的幾個「我」分別是:本我、自我與超我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20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本我本我(英文:id)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此字為弗洛伊德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

自我心理學上的自我(ego)這個概念是許多心理學學派所建構的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則包括無意識。心理學上關於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複雜,並常牽涉到哲學中的形而上學。

超我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內化,由於對客體的衝突,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運作,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發生在戀母情結的崩解時期,是一種對父親形象的內化認同,由於小男孩無法成功地維持母親成為其愛戀的客體,對父親可能對其的閹割報復或懲罰產生閹割情結(castration anxiety),進而轉為認同父親。

相互關係

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他們之間的聯絡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有: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昇華等等。

想問心理學上的問題,想問一個心理學上的問題。

幫幫聯盟 你提及的觀點是存在的!心理學上關於這樣的論述有很多。其中,我為你舉兩個理論 1 巴普洛夫的 經典條件反射論 2 感覺絕對閥限 理論。以下逐一簡述 經典條件反射 又稱巴甫洛夫條件反射 是指一個刺激和另一個帶有獎賞或懲罰的無條件刺激多次聯結,可使個體學會在單獨呈現該一刺激時,也能引發類似無條件...

心理學上說夢是思緒以及潛意識心理的反應。我已經連著天天夢到挽

良好的睡眠習慣會有助於緩解多夢的情況,另外你既然堅定的想要挽回了,之所以不斷的夢見失敗,就是說你的挽回過程,可能未必很順利,對於你來說對未來是未知的,所以你感到焦慮,沒有信心,這個時候建議你多看看戀愛援救方面的文章,這個在網上有很多,一嗖就有了,多看看學學,讓自己有底。解夢的心理學解夢 使用者 弗洛...

心理學情緒的概念,心理學上,情緒的定義和種類是什麼

大牛的牛媽媽 關於 情緒 的確切含義,心理學家還有哲學家已經辯論了100多年。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係的反應,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情緒有20種以上的定義,儘管它們各不相同,但都承認情緒是由以下三種成份組成的 1.情緒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