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體系特徵

時間 2021-08-30 09:25:05

1樓:中地數媒

這個巨大構造體系不但把中國東部廣大地區的前古生代、古生代和部分中生代地層以及某些早期發生的巨大侵入岩體均捲了進去,而且在它發生的過程中,又多次貫入了大型侵入岩體和多期噴發了火山岩系。因此,這些巨大的隆起褶帶,就其組成看,不僅各帶之間的情況各不相同,就是每個帶本身的各個段落亦有明顯差別。東邊的第一隆起帶——環太平洋島弧帶情況極端複雜,各段幾乎都有各自的演變歷史。

中國的臺灣省處於這一隆起帶的中段,它除了東部出露有淺變質的古生代地層外,古近-新近紀地層分佈極廣。第二隆起帶北段的西翼,大部位於我國境內,由黑龍江下游起向南沿黑龍江、吉林、遼寧3省東部山地一直到山東半島或山東東部的山區地帶,主要是大片前震旦亞紀地層和花崗岩體,其次還廣泛地出露著晚古生代巨大的花崗岩岩基和燕山期花崗岩體。第二隆起帶的南段情況也比較複雜,軸部由前震旦紀板溪群和建甌群中淺變質岩系組成,西側基本上是古生代沉積岩系,而東側則廣泛地分佈著中生代晚侏羅世、白堊紀酸性和中酸性火山岩。

燕山期侵入的花崗岩縱橫交織,遍佈於這段隆起帶。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北段主體是大興安嶺山脈所在。本區,古生代晚期的海西花崗岩和中生代晚侏羅世、白堊紀的中酸性火山岩系分佈極廣為其特點,古生代地層只是以小片的零散的狀態出現,另外還有一些燕山期花崗岩發育。

中段太行山廣大地區主要是前震旦亞紀深中變質岩系和其上覆的比較平緩的古生代岩層,在區域性地段有中生代早期的三疊紀紅色岩層,而幾乎沒有火成岩侵入體。至於第三隆起帶的南段,情況與中段相似,在湘西、黔東、桂北一帶,全區除有廣泛的前震旦紀板溪群分佈外,也普遍地出露一套古生代沉積岩系,而岩漿侵入體分佈也很少。

與上述隆起帶相輔而行的3個槽地(新華夏沉降帶),從目前大量地質資料來看,它們發育的程度是有差異的,既有規模方面的不同,又有幅度方面的差別。但除少數地帶——第二沉降帶中南段外,一般地說,在其形成過程中都發生了大幅度的坳褶,形成了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沉積。

上述褶皺帶的地質概況表明,這個巨型構造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是極其複雜的。

新華夏系平行褶皺帶均受到其他構造體系——巨型緯向構造體系等的影響和干擾,同時它也影響和干擾了其他構造體系,因此,它們彼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程度不同的複合現象和聯合現象。這些現象不僅在第一級隆起帶的總體趨向方面有所表現,而且在隆起帶和沉降帶內部的

二、**構造方面也有顯示。新華夏構造體系同緯向構造體系的複合有2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新華夏系隆起帶當接近緯向構造帶時顯示極其突然地向東或向西轉折,呈現不同程度的弧形彎曲,形成聯合弧型構造。

這種聯合弧表現最突出的是東亞瀕太平洋方面的第一條一級隆起帶。它自北而南分為不相連續的四大段,即千島群島段、日本列島段、琉球群島段和中國的臺灣省至加裡曼丹段。它們各段每當接近於我國大陸巨型緯向構造帶的延線時,其南端向西彎轉,而其北端則向東彎轉,而其北端則向東彎轉;每一島弧的北段,由於還受到了幾個經向構造帶的嚴重或強烈的干擾,也不是正常的北北東走向,如千島群島北端,日本本州島北段至海道之間,中國臺灣省及其到菲律賓這一段。

這幾段島弧儘管受到了緯向和經向這兩大體系的影響,但它們首尾相連的直線,大體上仍然保持著北北東的總方向。由於陰山-天山巨型緯向構造帶和秦嶺-崑崙山巨型緯向構造帶的分隔,第三條新華夏隆起帶分成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和黔東地區的褶皺帶3段,互不相連,被分開的各段當接近緯向構造帶時,其南段則略向南西或南西西偏轉,其北段略向北東或北東東偏轉。然而,這種影響並沒有改變這一新華夏隆起帶和沉降帶呈北北東走向的總趨勢。

這第二種情況是,新華夏系褶皺帶穿越緯向構造體系,在某些地區兩者呈現明顯的反接關係,其例項是不少的。如新華夏第二隆起褶皺帶的中段和南段以及第三隆起帶的南段就是如此。新華夏系坳褶帶在某些地區穿切巨型緯向構造帶,在華北平原北部的下遼河盆地和平原南部的河南北部地區,表現最為明顯。

發生上述2種複合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與形成巨型緯向帶的強大水平擠壓應力在華夏系發育的後期消失有關。也就是說,華夏系形成過程中的某一時期,當時緯向體系受擠壓很強,則產生早期(晚白堊世前)。另外形成經向構造帶的擠壓在新華夏系形成過程中起作用,則導致了新華夏的某一段或某一部分呈北北東偏北或近於正南北走向,如郯城-廬江斷裂帶、安陽斷裂帶以及太行山和黔東褶皺帶的某些構造的走向,不是北北東(北18°~25°東),而是北10°~12°東乃至呈近南北方向。

還有,由於新華夏系遷就或歸併了某些較早發生的華夏構造體系的成分,它們就呈現弧狀,有時自北而南甚至出現由北東轉向北北東再轉向北東走向的近似s狀彎曲。第

一、第二隆起帶南段和廣大的南海海域可能就是這種大規模遷就重接複合的例項之一。

因此,該體系這些巨大的、互相平行的褶皺帶不但不是永遠連在一起的,而且組成這個體系的構造成分也並不全是始終直指北北東方向。

新華夏系的北北東走向的褶皺帶和壓扭性斷裂及其伴生的走向北北西的一系列張性斷裂,在水平方面顯示了一個巨大的多字型構造。每一個褶皺帶(隆起帶或沉降帶)內部的二級構造往往也顯示多字型排列或雁行排列。區域多字型構造的例項很多,如黔東褶皺地區,由黔東斷裂帶、梵淨山復背斜、沿河復背斜和恩施復背斜4個二級構造帶組成了一個由南而北依次向北東錯列的雁行狀多字型構造;又如湘中地區,由永興-茶陵、攸縣-醴陵和衡陽-湘潭3個白堊系-第三系(古近-新近系)紅色盆地同樣也表現出一個由北而南依次向南西錯列的雁行狀多字型構造。

若垂直這些褶皺帶的走向來看,隆起帶北西翼寬闊,而南東翼狹窄;地貌似乎也顯示其北西側平緩,南東側陡急;槽地(沉降帶)中沉積或殘留的較新地層厚度最大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沉降褶皺帶的西側。在橫切大興安嶺、鬆遼盆地、張廣才嶺、錫霍特阿嶺山、日本海和日本列島的剖面上,橫切陝-甘-寧盆地、太行山、華北平原、山東東部、黃海和琉球群島的剖面上和橫切四川盆地、黔東褶皺帶、湘中盆地、武夷山至戴雲山、臺灣海峽和臺灣省的剖面上,這一特點表現得極其明顯。這就足以說明,這些相互平行的巨大褶皺帶的形態是極端不對稱的,這種不對稱表現出來的共同規律是,隆起帶東翼陡、西翼緩,而沉降帶西翼陡、東翼緩。

隆起帶陡的那一翼往往還存在同走向的向西傾斜的扭壓性大斷裂或斷裂帶,如第一條一級隆起帶東側的深海溝,第三條隆起帶北段的大興安嶺東緣的嫩江-齊齊哈爾大斷裂(或斷裂帶)、中段的太行山東緣大斷裂和南段的黔東大斷裂等,就是幾個典型的例子。若從縱的方面來看,這種不對稱的、相互平行的、大致向北西西方向傾斜的巨大褶皺帶軸面與那些巨大的斷裂面就形成了一種疊瓦狀構造。由此可見,在廣大範圍內,新華夏系構造體系的組合規律,不但在平面上明顯地表現了一種多字型形式,而且在剖面上也呈多字型,這是這一構造體系發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特點。

在新華夏體系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火成岩活動頻繁而劇烈。它們主要是酸**入巖和酸性、中酸性噴出巖,在區域性地區還有小型的超基性岩體或岩脈。花崗岩分佈極為廣泛,巖體或巖帶的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可與巨型緯向構造帶控制的某些地段的花崗岩相比擬。

就地表所見,與新華夏系構造成生有關的花崗岩體主要集中出現於第二條隆起帶,特別是它的南段和第三條隆起帶北段的大興安嶺地區。在這些地區的某些段落,花崗岩類出露零散,巖體走向亦不太明顯,但絕大多數巖體或巖帶的展布方向,均與當地新華夏系構造走向一致,即使在構造複合區如與巨型緯向構造帶相複合的那些地區,花崗岩類展布的方向與新華夏構造的空間關係仍比較突出,也易於分辨。事實表明,這些巖體和巖帶是強烈地受著新華夏系各級構造的控制。

第二條隆起帶的南段,在江西、廣東、福建境內有5個巨大的花崗岩帶斷斷續續出露,由東邊依次是:東南沿海邊緣帶、海豐-南靖-戴雲山-屏南帶、古田-順昌-浦城帶、河源-武平-光澤帶和於都-宜黃帶。新華夏系構造第二條隆起帶北段西翼,在吉林境內花崗岩分佈也很突出,東邊有汪清-延吉帶,最西緣有賓縣-磐石帶。

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三條隆起帶北段,在大興安嶺南部有科爾沁右翼前旗——溫都哈達帶、北部有嫩江帶和激流河帶;中段在太行山北部有小五臺山花崗岩帶。另外,分割新華夏沉降帶的那段巨型緯向構造帶的某些地帶,花崗岩類亦廣泛分佈,在燕山地區由東而西有阜新-錦州-撫寧帶、赤峰-承德帶和延慶-豐寧帶,在南嶺地區則有陽江-肇慶-四會帶。必須注意,在某些地段,不少花崗岩在地表的顯示雖然是一些區域性的孤立的小型巖體,實際上在地下卻往往循構造走向相連成帶,從找礦來說,這應當引起注意。

該構造體系在形成過程中火成岩活動的另一種表現是以酸性和中酸性為主的火山岩大量噴溢。這些火山岩主要出現在第二條隆起帶南段,即我國東南沿海廣大地區和第三條隆起帶北段的整個大興安嶺地區。它以巨大的規模循隆起帶呈北北東方向分佈。

對於這些火山岩,先後有過多少噴發還難於分清,但其中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2期噴發是最主要的,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有關這方面的細節,在說明構造體系的形成時期同題時還將述及。

這些巨型褶皺帶(隆起、坳褶)的內部構造相當複雜。一般地說,每條褶皺帶常包括若干規模不等、形態不完全相同的

二、**或更低階的構造帶。這些較低階的構造成分主要是複式或單式背斜和向斜以及較複雜的扭壓性斷裂和斷裂帶,其次是大批的與這些壓性構造相伴而生的張性斷裂和扭性斷裂。在正常展布的情況下,張性斷裂與走向北北東的褶皺軸大體近於正交,即呈北西西方向;扭性斷裂與北北東走向的褶皺軸相斜交,分別呈北東東和北北西2個方向,即泰山式斷裂和大義山式斷裂。

此外,在構造帶內部往往還發生有規模不等、形態也不相同的各類旋扭構造;在某些扭動較大的斷裂一側,還經常派生一些斜向的褶皺和壓性斷裂,共同構成入字型構造。就整個東部地區來說。伴生的構造各地發育殊不一致,有的地區出現多而顯著,在不少地區2組扭斷裂往往還構成極好的棋盤格式構造;有的地區則少而零散,甚至只出現其中的1組斷裂。

木材巨集觀構造是什麼,木材的巨集觀構造特徵指的是什麼

中國農業出版社 在肉眼和放大鏡 10倍 下就能夠看到的木材構造特徵。又稱巨觀構造或粗視構造。包括邊材和心材 生長輪 年輪 早材和晚材 導管的管孔 木射線 軸向木薄壁組織 胞間道 樹脂道或樹膠道和創傷胞間道 內涵韌皮部等。其他還有用於木材識別的物理特徵,如材色和光澤 氣味和滋味 紋理和結構 花紋及重量...

MATLAB怎麼構造SVD的特徵矩陣

特徵值不僅僅是數學上的一個定義或是工具,特徵值是有具體含義的,是完全看得見摸得著的。1.比如說一個三維矩陣,理解成線性變換,作用在一個球體上 三個特徵值決定了 對球體在三個維度上的拉伸 壓縮,把球體塑造成一個橄欖球 剩下的部分決定了這個橄欖球在三維空間裡面怎麼旋轉。2.對於一個微分方程 將係數提取出...

沉積體系及其沉積相特徵,沉積體系型別及其特徵

中地數媒 礦區古近系達連河組屬斷陷型陸相沉積。層序的沉積體系由多種沉積型別組成,根據沉積特徵和岩石成因標誌識別出礦區古近系沉積型別,主要有沖積扇 扇三角洲 河流 湖泊 湖泊三角洲沉積等。這些沉積型別在垂向上有規律的交替,構成一定的配置關係,沉積體系型別及其特徵分述如下。1.沖積扇沉積體系 沖積扇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