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語文課

時間 2021-10-14 22:47:09

1樓:中職語文教學教研分享

語文是香氣撲鼻的綠茶,讓人神清氣爽;語文是神態悠閒的白雲,讓人浮想聯翩;語文是浪花飛濺的大河,讓人心潮澎湃!語文!我的最愛!

那一堂語文課是我最愛的一堂語文課,它充滿了詩意!充滿了愛的溫馨。

我們全班同學都沉浸在母愛之中。那一堂課教室裡鴉雀無聲,它好似有一股寒氣侵襲,又好似有一股溫暖包圍著你。

那一堂課我們一直期待著語文老師的精彩的演講,他的演講能讓我們時而歡樂,時而悲傷,時而沉思。

終於,開始了,全班都在認真,屏氣的聽著。他朗誦的是關於一個人成長中與母親的關係。

教室裡冷的讓人不禁發抖。讓我回想起了自己與母親的點點滴滴,我真的很慚愧自己的所作所為,我想母親也肯定曾為我悲傷過吧!想著想著,突然一顆冰冷的,晶狀體的小圓珠終於掉下來了。

我聽得也真夠認真的,老師已經停下很久了也還不知道。突然望了一下四周發現全班同學的眼光都在齊刷刷的盯著我,我的臉頓時紅的像一個紅蘋果,只好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悄悄的將眼淚抹掉了。

老師要求我們寫下自己想對母親說的話寫下來,一分、兩分、三分……

時間過的真快,恍惚才過一分鐘。老師好像在故意的折磨我。他無情的點了我的名字。

我含著淚將自己的真心話說了出來。之後,我才發現原來很多同學都寫下了自己的真心話,也都流下淚。那是最真誠的淚。

終於,度過了這堂課!雖然這不是一堂激動人心的課但它是走向心靈深處的一堂課。是我最愛的一堂課!

2樓:匿名使用者

今天我上了一節非常有意義的語文課。這節語文課,我開展了演講比賽。我是這節課的主持人。

課前我精心收集了關於夢想,讀書和愛的名言,整理串詞,並準備開場白和結束語。在活動中,我還是有一些不足,對於活動流程的安排,主持是不是太好。有時總是認為自己已經精心準備,是在真正的實踐的時候才發現還有不足。

真是實踐出真知。**同學們演講的時候。我也獲益匪淺。

通過這節課我明白瞭如何撰寫演講稿,儘量的用短句,少用長句,不用生僻的句子,要觀點正確,條理清晰,語言富有感染力。並且學到了一些演講的技巧,表情要溫和,心態要放鬆,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肢體語言,注意站姿,身體不可有太多的晃動。我愛這節語文課,同學們也愛這節語文課。

這節課離不開老師的精心策劃,同學們的精心準備。我再次感謝老師的精心指導。

3樓:翠柳清茶

就拿一節語文課來說,必須要做到,讓學生一課有一得,而不是面面俱到,多而雜。做為老師來講,這節課我就單講作文如何寫好開頭這一問題,然後出一個作文題目,老師先講寫好開頭的技巧,然後讓學生當堂就寫這個開頭,寫完後進行交流評比,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又學到了真知,這才叫真正的「一課有一得」。

4樓:

一般每個學校試聽作文都是一定的,例如我之前聽過的課是描寫烏龜的,後來又聽了一次還是這個

怎樣點評一節語文課

5樓:匿名使用者

一節語文課成功與否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評價呢?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認為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必須突出「三個性」,抓好「三個點」,具有「四個度」。教師把握這些評價要素,有助於聽課、評課和教學反思,提高教學研究水平。

一、語文課必須突出「三個性」

(一)突出工具性

所謂工具性就是指語文作為表情達意工具的特性。《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三個維度,其一就是「知識與能力」。所以,語文課應紮紮實實地進行「雙基」(基礎知識:

字、詞、句、段、篇;基本技能:聽、說、讀、寫、書)訓練,引導學生切實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提高語文基本技能。

1.識字教學應重視字理識字。所謂字理就是漢字的構字原理。識字教學應重視分析漢字的構字原理,針對每個漢字的構字特點,採用「分解一組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析形索義,因義記形,可以提高識字效果。

學生掌握了構字原理,在他們心中每個漢字就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幅畫或一個故事,就會少寫錯別字,並且舉一反三,形成自主識字能力。

2.閱讀教學應注重「感悟一積累一運用」。閱讀教學應以讀為本,以讀代講。所謂感悟就是通過閱讀來感受領悟文字內涵。

為此,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品讀。品詞的方法有換詞比較、換位比較、添詞比較和省詞比較等;品句往往通過變換句型來進行;品讀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品味文字內涵,以讀明理,以讀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所謂積累就是把有關語言材料熟讀成誦,牢記於心。常言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胸藏萬匯」,才能「勤寫筆下生花」。

語文是用來交流思想感情的。所謂運用就是用所學語文知識和語言材料,進行遣詞造句、構段謀篇和口語交際的實踐活動。教師抓住重點詞語、常用句式和典型段落,引導學生進行用詞、造句、構段、仿寫的訓練;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採用表演課本劇的形式,進行雙向互動的對話。

閱讀寫景狀物的課文,讓學生擔任「導遊員」、「解說員」,為「遊客…『觀眾」們解說,回答「遊客」「觀眾」們的詢問。

語文課堂教學突出語文工具性,應構建「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語言文字」迴環上升的教學模式,從語言文字人手,品詞、品句、品讀,領悟文字的思想內容,再回頭體會語言文字的運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還要注意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有機融合其他學科的教學法,拓展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空間,引導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路資源等查閱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二)突出主體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與方法」的設計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讓學生做到「五個參與」。(1)全員參與:全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一個都不能少」。

(2)全程參與:全班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有序、高效。(3)主動參與:

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言積極,配合默契。(4)創造參與:學生創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發言或練習中有創新因素。

(5)差異參與:兼顧優等生與後進生的能力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才華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2.讓學生「自主—合作—**」。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和釋疑解難,引導學生種形式合作學習,如指定小組合作學習、自由結組合作學習、按興趣結組合作學習等。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可以採用以下方式:(1)補足式。

課文有些語句省略或意猶未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補足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2)多變式。引導學生進行句式變換、語言重組等訓練。

(3)幻想式。針對課文的具體情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幻想,創新思維。

(三)突出人文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同時又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突出工具性的過程中應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份值觀」等方面的人文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教育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恰似杜甫名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思想教育「應該因勢利導,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薰陶感染,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滲透人文教育:

1.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兩者相輔相成。語言文字的訓練離不開具體的思想內容,應滲透人文教育。

2.教師在講讀中滲透人文教育。教師在示範朗讀和講解文意中應充滿感情,像葉聖陶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3.在板書設計中滲透人文教育。板書設計應具有形象性和藝術世性,反映課文的特點,突出教學的重點,使學生易於接受人文教育。

二、語文教學抓好「三個點」

(一)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點

語文姓「語」名「文」,語文課堂教學應返樸歸真,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點,紮紮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二)抓好品讀訓練點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讀書至少佔本節課三分之一的時間。要提倡品詞、品句、品讀和個性化閱讀,讀出自己的體驗。可採用自由讀、齊讀、小組讀、挑戰讀、對比讀、加動作讀、分角色讀等朗讀形式,引導學生抓住品讀訓練點,進行品讀訓練,感悟文字內涵。

(三)抓好口語交際訓練點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應抓好口語交際訓練點,創設有關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這也有助於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三、語文教學體現「四個度」

(一)溫度——基本性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語文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這條生命之河應是「溫暖」的、「恆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這條「溫暖的河」需要教師用激情來開掘。

有人這樣評價竇老師的課:「竇老師把激情灌注到整個課堂,使課堂像一條奔騰向前的大河,時而蓄勢待發,時而洶湧澎湃,時而舒緩有致,我們彷彿和她以及孩子們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開始了激情之旅。」如教學《晏子使楚》一課,竇老師表揚學生朗讀字正腔圓,具有「精」「氣」「神」。

她指導學生齊讀課題,朗讀中心旬,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點燃學生的激情,不斷提升課堂的溫度。

(二)廣度——開放性

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博覽群書,擴充套件視野。可以圍繞所講的課文,給學生推薦有關文章和書籍。從一篇課文引發開去,延伸到生活,上升到人文精神。

根據課文主題相同和相近,進行教材重組。竇桂梅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重視文字的規定性」,又補充教材,拓展內容,實現「三個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

她說:「語文是沒有圍場的。」教學《晏子使楚》一課,她補充了歷史學家、外交家對晏子的評價,又補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兩篇文章,把學生領到「水草豐茂的牧場」,讓學生自主讀書、思考。

(三)深度——發展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適時適度地點撥,逐步引導學生閱讀、體驗和交流,進入作者內心深處,深入地理解文字內涵,把握「工具性」,體會「人文性」,培養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親切感、領悟力。

(四)高度——目的性

語文課的高度就是引導學生攀登教學的更高目標。「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提高對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增長人生智慧。

對於《晏子使楚》一文,有些老師僅把它當成歷史故事來教,而竇桂梅老師在課文教學中滋養學生的情感、品格。她以「規圓矩方」入課,讓晏子的形象越來越清晰、豐滿,然後歸總到「人要有尊嚴地活」,延伸到「尊嚴來自由外到內的實力」,上升到「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尊嚴都建立在由外到內的實力上」這樣的高度。

有趣的一節語文課作文,一節有趣的語文課。作文

今天,我們上了一節生動的作文課。上課鈴響了,向老師嚴肅的走進教室,嚮往常一樣起立行禮完畢後,便突然把黃晨同學推出了教室。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黃晨也只好乖乖地站在外面。頓時,教室裡議論紛紛 不知黃晨那小子又犯什麼錯誤了,真可憐。他平時那麼愛遲到,肯定是遲到了才被老師罰站的。大家猜測著。向老師微笑著示意...

如何幫助學生制定一節語文課的學習目標?

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個人的上課時的個人表現定目標!希望會對你有所提示!我認為幫助學生制定語文課的學習目標要看學生的程度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語文方面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專長,老師應該最大限度的認識到這一點,並根據不同的情況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開發出學生的特長。希望能有所幫助哈。制定學習目標也要看物件...

求初中的作文,題目 (第一節語文課)

我的語文課 從理論上來講,我們都應該清楚,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方向是強呼叫生命和情感來詮釋現在的語文課,用時尚的說法,那就是新課改之後的語文課,充分地注入了人文關懷。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感知能力,來解讀 品味 領悟文字的巨大內涵,最終完成對語文的學習和認知過程 但是,在 新 與 舊 的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