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刻苦學習」的歷史故事成語,有關刻苦學習的成語典故

時間 2021-10-21 05:02:23

1樓:葬蓮

懸樑刺股

懸樑刺股的典故一: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睏,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髮,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幹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

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樑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懸樑刺股的典故二:蘇秦是洛陽人。洛陽是當時周天子的都城。

他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後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裡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

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 雖然很疼,但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傳說,他晚上唸書的時候還把頭髮用帶子系起來拴到房樑上,一打瞌睡,頭向下栽,揪得頭皮疼,他就清醒過來了。

這就是後來人們說的「頭懸樑,錐刺股」,用來表示讀書刻苦的精神。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

2樓:

鑿壁偷光——出自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學)。這個成語表面上的意思是在鄰居相隔的牆上鑿開一個洞,偷偷地借鄰舍的燭光讀書。而現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十分刻苦的樣子。

手不釋卷——釋:放開;卷:書本。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有時也比喻十分喜愛。

囊螢映雪,也作「積雪囊螢」、「集螢映雪」、「聚螢映雪」、「映雪囊螢」——囊螢:晉代車胤少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

形容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懸樑刺骨——懸樑刺股意思是隻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穫。也說的是隻要下工夫,就會有收穫,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懸樑刺股作為刻苦學習的成語典故,故事源自戰國的蘇秦和東漢的孫敬。

3樓:歷史故事大王

可以到中國歷史故事網尋找

4樓:夜太黑摸黑走

頭懸樑,錐刺骨

鑿壁偷光

聞雞起舞

以荻畫地

韋編三絕

囊螢映雪,

負薪掛角, 懸樑刺股,

鑿壁借光, 以荻畫地, 韋編三絕, 程門立雪

有關刻苦學習的成語典故

5樓:匿名使用者

1:囊螢夜讀2:程門立雪

有關讀書刻苦的成語故事十個

6樓:猴猴炒猴猴

1、韋編三絕

孔子一生都在學習,到了晚年後,更是喜歡上了易經。易經非常難懂,學起來特別吃力,但孔子卻不怕吃苦,一直反反覆覆地誦讀,直到完全弄懂為止。當時還沒有發明出紙張,書都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非常笨重。

將許多竹簡使用皮條一同穿起後,便做成了一冊書。因為孔子過於勤奮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多了,竟弄斷了三次皮條。

2、牛角掛書

李密在少年時發奮學習,上進心很強,他打聽到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中的《項羽傳》。

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讚揚他:「這麼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呵!」少年書生回過頭來,一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

一老一少在路邊上交談起來,李密談吐不俗,楊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尋常。果然,李密後來成了隋末農民起義隊伍瓦崗軍的首領。

3、穿壁引光

西漢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後來在漢元帝時期當上了太子少傅。

4、映月讀書

南齊有一讀書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讀書,但家貧買不起燈,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讀書。他每當讀到月亮西斜時,就搬一張梯子擱在牆腳下,站在梯上讀,月光逐漸下墜,他也一級一級升高,一直爬到屋頂。有時讀累了,一不小心從梯上掉下來,他連忙爬起來,連身上的泥土也顧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繼續讀下去。

5、圓木警枕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臥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臥具很簡單:一架木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

為什麼要用圓木枕頭呢?說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睏倦的時候,一睡就是一大覺。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

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

「警枕」。

6、牧豕聽經

後漢時琅邪有個叫承宮的,是個孤兒,從8歲給人放牧豬羊。鄉里人徐子盛給幾百個學生講授《春秋經》。一次承宮放牧經過,在那兒休息時聽見《春秋經》,於是請求留下,為學生們拾柴。

雖然過了幾年艱苦的生活,但承宮都勤學不倦。後來天下大亂,承宮和妻子到了蒙陰山,努力耕種。莊稼快熟時,有人來說那地是他的,承宮也不和他計較,把地讓給他就離開了。

永平年間,承宮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後還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聲一直傳揚到了北方遙遠的匈奴。

7、懸樑刺股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奮圖強努力讀書。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8、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的水平那樣高了。

9、臨池學書

王羲之自幼研讀書法,他對東漢的大書法家張芝非常崇拜,一有時間就揣摩字型的間架結構和氣勢,心裡想著,手指在衣襟上畫著,時間一長,連衣襟都劃破了。

王羲之決心要趕上張芝,他一邊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一邊用心學習前人的書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每天寫完字後,都要到家門前的池塘裡洗刷筆硯,天長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們把這個池塘叫做墨池。

10、晝耕夜誦

北魏崔光幼年家貧,嗜書好學,白天耕種,夜晚讀書。後為人撰寫書稿,以潤筆之資贍養父母。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為中書博士著作郎,與祕書丞李彪共撰國史,後李彪解職,史事由崔光專任。

後因謀略功,實授太子少傅,遷右光祿大夫。孝明帝熙平元年,封為平恩縣侯,加授太子太保。

7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古人刻苦學習的成語故事

映雪囊(náng)螢

1、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裡,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孫康映雪苦讀)

2、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裡,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車胤囊螢夜讀)

負薪(xīn)掛角

3、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揹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朱買臣負薪讀書)

4、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李密牛角掛書)

懸樑刺股

5、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

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孫敬懸樑苦讀)

6、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蘇秦刺股苦學)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樑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借光

7、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  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愁。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牆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

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常學到深夜,後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

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員。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鑿壁偷光)

以荻畫地

8、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的水平,那樣高了。

(歐陽修以荻畫地)

圓木警枕

9、他小時候和哥哥弟弟們一起學習,自己覺得記憶力比較差,便想辦法克服這個弱點。每當教師講完書,哥哥弟弟們讀上一會兒,勉強背得出來,便一個接一個丟開書本,跑到院子裡玩。只有他不肯走,輕輕地關上門窗,集中注意力高聲朗讀,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能夠流暢地,不錯一字地背誦,才肯休息。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臥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臥具很簡單:

一架木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為什麼要用圓木枕頭呢?說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睏倦的時候,一睡就是一大覺。

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

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韋編三絕

10、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

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刻苦學習的名人事例,名人刻苦學習故事

三更燈火兩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少年不知勤學早,老大方悔讀書遲。史金昌。1 魯迅。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 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

關於古人刻苦學習的成語故事,古人刻苦求學的成語故事

鑿壁偷光 頭懸樑 錐刺骨。古人刻苦求學的成語故事 鑿壁偷光的故事。西漢時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學識淵博。匡衡小時候家境貧苦,上不起學,但是他特別渴望讀書求知,每天幫父母幹完活都會去私塾門口聽先生講課。那個窮小子匡衡又來偷聽我們上課了。文大郎,他不是你們家的鄰居嗎?匡衡,送你個蘋果。文大郎把蘋果砸到...

敘述餘音繞樑的主要故事情節,有關刻苦學習的寓言故事

餘音繞樑的主要故事講述的是我國古時有以為善於歌唱的女子名叫韓娥,已經斷糧好幾日飢餓的不得了,在經過齊國臨淄城西南門的時候,在那裡駐足唱歌乞討換取食物,她的歌聲清脆嘹亮,婉轉悠揚,十分動人。她離開雍門后街巷的左鄰右舍們還記得那歌聲,歌聲的餘音在房樑間繚繞,三日以上都彷彿似從未斷過,彷彿韓娥從未離開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