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課程體系有哪些

時間 2021-10-21 14:03:23

1樓:

(一)國際視野與中國特色

本次課程改革是在世紀之交的背景下進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形勢下的,這種形勢要求新課程必須置於國際視野中進行規劃和設計.

首先,組織學術力量,充分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的課程改革經驗,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法國、德國、韓國、俄羅斯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育與課程改革經驗,從中吸取值得借鑑的內容與方式.

其次,組織專家有重點地考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等的教育行政機構、教育研究與評估機構、中小學和幼兒園,尋求國際背景與中國特色的結合點.

第三,借鑑的經驗涉及各個方面,如各國普遍強調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注重基礎學力的提高、資訊素養的養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義務教育階段試行綜合課程,重建新的課程結構,建立國家課程標準;尊重學生經驗,倡導自主、合作與**的學習方式,實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探索發展性的課程評價,強調評價的教育功能;構建共享的課程管理機制,促進學校課程的適應性,等等.

第四,新課程特別重視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問題,如在培養目標上,提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等.在課程結構上,表現為九年一貫設定課程,小學設定綜合課程,初中擁有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兩套計劃,並充分考慮學科研究的基礎,在課程標準的敘述上,保留一定的差異.在課程管理上,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課程管理體制,等等.

(二)課程的繼承與創新

新課程確切地說是改善課程的一次嘗試,是課程改革歷史程序中的一個階段.每次課改都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50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佈後,我國開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課程改革,並由此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現行體系.

綜觀義務教育制度確立以後的課程建設,有四方面比較突出的進展:一是在課程管理政策上改變了國家過於集中管理的方式,實行國家和地方兩級課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變了多年來只有「學科課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動課」、「選修課」等;三是推行了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樣化的方針,初步推動了教材的多樣化;四是在教學實踐中湧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經驗,倡導了新的教育觀念,啟用了教育實踐的改革.這些成就為構建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提供了必要基礎.

新課程根據社會發展、知識發展與學生髮展對課程提出新要求的綜合思考,試圖在我國基礎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從兩級管理走向**管理,使得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學校,有一定的課程權利,並承擔相應的職責;根據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設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課程標準」代替「教學大綱」,進一步推動了教材多樣化策略,使得真正實現「一標多本」成為可能.同時,完善教材的審定製度,嘗試建立教材的選用制度;提升學校和地方已經形成的素質教育經驗,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供有志於課程改革的同仁分享.

(三)注重營造一種新的課程文化

新課程超越了教材改編作為課程改革標誌的侷限性,超越了單純以時間作為劃分依據的階段性,它把課程改革作為一種持續不斷的系統工程,注重時間上的全程性與空間上的無限性,並通過這種新課程,營造一種合作、對話與**的課程文化.

所謂合作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每一位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促進其發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實現.同時,每位兒童都有差異,他們的發展取決於有差異的課程,沒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異的課程.

由於學校制度的建立與課程分化的傳統,導致教師的行為具有「個人專業主義」傾向,而教育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分工基礎上的合作,以實現一個完整的人的教育.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新課程強調一種共建共享的課程文化.

專家、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社會人士都是合作共同體的一分子,應儘可能保證他們之間有合作的機會,並建立合作的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新課程倡導與學生家長的合作,要求家長首先應知道自己的角色,認識到自己也是課程改革或學校教育共同體中的一員,是學校課程的決策人之一,而不是一個「局外人」;其次應瞭解新課程倡導家長享有對學校課程的知情權、評價權與建議權,學校或**都有義務告訴家長,他們的小孩在學校學些什麼,怎樣評價,以便家長可以做出決策或提供建議;第三應通過觀察或瞭解自己子女的學習需要、對學校或學習的態度以及素質報告單來評價學校課程的質量,並與學校或教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絡,採取相應的、適當的教育行動,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第四應對學校教育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機構,是青少年的專門化的教育場所,學校所承擔的是社會責任,而不是個人責任,因此家長應充分認識到對於一個小孩而言學校教育所具有的優勢與劣勢,不能把一個家長的願望強加給學校,要學校承擔不該承擔的家長責任,設身處地地為學校或教師著想.

所謂對話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民主性.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是所有與課程利益有關的人員或部門之間的對話.由於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兒童的發展是全社會的焦點,因此,把什麼樣的課程交給兒童,或者說兒童需要什麼樣的課程,不能讓某個專家或某一群體的人來決定,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對話與協商,特別是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上.

就目前而言,學生在學校裡學什麼,取決於教師教什麼,教什麼取決於專家編的教材說什麼或專家出的考卷考什麼.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教師也不知道為什麼教,教師沒有機會與專家交流或對話,不瞭解或不理解教材中的革新要素.新課程在國家標準制定時就非常強調對話與協商,儘可能創造各種機會,讓課程專家與學科專家、專家與教師,專家與社會人士代表分別參與對話,或讓他們共同參與對話.

同時,把「課程標準」作為文字,要求專家、教師、學生及其他相關人士不斷地解讀,並與之「對話」.

所謂**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科學性.就課程的歷史來看,什麼樣的課程才是適合兒童的課程,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需要多代人前赴後繼、不懈地持續**;就一門課程來說,從課程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到課程評價,也需要不斷的**,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就課程實施的一個環節來說,教師的工作物件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對靜止的物.這種專業特性決定了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必須面對教育情景中的不確定性.

教師每時每刻面對的情景都具有即時性,都有不同的一些方面,需要教師去解決,**.例如,從理論上說,課前備課或計劃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這並不是說實施就是貫徹執行計劃,而是要根據課堂情景進行調整.研究表明,課前計劃過於充分的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反倒不敏感,導致較少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和進行討論.

另外,課前計劃詳盡的教師所教的學生比計劃簡略的教師所教的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分數要低.這說明,如果教師在上課時不隨機應變(**),課前計劃就有可能起***.課前計劃畢竟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實施時的靈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師與熟練教師的差別往往就在於此.

因此可以說,教學即**,教師即研究者.新課程倡導**文化,強調應在不同層面進行課程創新.在國家層面,嘗試課程管理體制的創新,制定國家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在地方與學校層面,確保國家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的嚴肅性,同時,鼓勵因地制宜地進行不同程度的課程創新,制定相應的計劃或方案;在課堂或實施層面,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反對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確保課程對學生、學校、地方的適應性.

2樓:匿名使用者

國內的課程體系怕不是興趣班吧。。。不過將來申請國外大學的時候還是需要有優質興趣的

主流的國際課程體系就ap/alevel/ib,將來能跟學分掛鉤的,也能提前適應下出去後的上課感覺

3樓:小永哥留學規劃平臺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三大國際教學體系:入讀英語國家大學的敲門磚—a-level證書 , 進入世界各地名校的通行證——ib文憑, 錦上添花的美國大學先修課——ap課程。坦白來說這些課程在學術上的難度都是不小的,再加上全英文授課,能勝任的中國學生基本上都是學霸級別的。

但是呢,最近聽說陳起永老師研發了一套ic課程,彌補了現有外來課程體系的適應性不足等缺點,克服跨文化轉換課程中(如數、理、化等科目),因語言障礙導致的學習困難。

4樓:易老師分享

其實國際課程缺乏統一的認識和標準。但是覺得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如果教育純粹灌輸知識,而不教會學生思考,肯定不是好教育。

不管教育提什麼口號,都必須落實和實現,否則等於零。

目前中國的國際教育有「ib國際教育」,「gia 國際教育」,a-level,加拿大課程,澳洲課程,stem課程等等。

ap 嚴格意義上來講,不能單獨作為文憑或者課程而升入國外大學。它只是配合你已經有的文憑或者課程,來證明你比那些只有某個文憑或者只學過某一種課程的人,更優秀。

5樓:匿名使用者

我來補充。

還有陳起永老師團隊研發的ic課程,特別符合中國學生,並且「有一技之長者皆為人才」的教育理念與美國藤校人才理念一致。目前從學生及家長的反饋來看ic的「出口」能力確實非常強,特別是美國!而且目前ic課程對學生是籤保錄協議的,保障錄取美國前50名校的。

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企業大學?

6樓:小牛英語**

1.海爾大學:綜合性大學,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如「企業文化及企業競爭力」、「人力資源戰略和企業競爭力」、「ceo管理與企業發展」、「海爾戰略」、「海爾國際化」,從課程可以看出來,這所大學一個很重要的定位是企業文化中心和品牌傳播。

2.華為大學:綜合性大學,橫向來分(從物件分)有新員工、在職員工、管理者三類的課程體系,縱向(內容)來分有通用技能、管理技能、公司知識、產品知識、專業技能幾大模組。

從設定上可以看出,是以崗位勝任力模型為基礎做學習地圖。

3.惠普大學系統:這個不算統一組織架構的企業大學,因為它分為兩個部分,人力資源部下屬的教育培訓部——負責內部培訓的,培訓事業部——惠普商學院、惠普it管理學院、惠普軟體工程學院、惠普it技術學院,這些學院對外,以盈利為目的。

4.攜程大學:綜合性大學,旗下四個系別的專案,領導管理系、財務管理系、運營管理系、旅遊及服務營銷系。

5.好屋大學:綜合性大學,旗下有銷客學院、好屋學院、經紀人學院三個板塊,好屋學員面對全體中國員工、銷客學院面對銷售精英、經紀人學院面對合作伙伴。

6.碧桂園營銷學院:營銷型專業大學,分教學開發、區域培訓管理、教務認證、網路教學幾個板塊,組織架構和成果輸出都聚焦營銷領域,主要負責輸出企業急需的專業人才。

7.平安大學:綜合性企業大學,旗下壽險學院、產險學院、金融學院、管理學院和博士後工作站,這是2014-2023年的架構。

它的博士後工作站很有特色,出身也比較高大上,有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這樣的一流機構合作,指導專家也是業內響噹噹的人物,比如吳敬璉、李揚等。

8.摩托羅拉大學:也是綜合性大學,它的質量管理學院很有特色,六西格瑪諮詢認證體系,那個認證架構圖我都還有,不贅述了。

中國特色具體有哪些,中國特色具體表現有哪些?

使用者 現在世界上人類進食的工具主要分為3類 歐洲和北美用刀 叉 匙,一餐飯三器並用 中國 日本 越南 韓國和朝鮮等用筷 非洲 中東 印尼及印度次大陸以手指抓食。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曆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 撥 夾 拌 扒等...

中國有哪些特色美食,中國特色美食有哪些

1 上海生煎包。生煎包應該不少人都吃過,而在上海,生煎包是十分受歡迎的小吃,上海人喜歡把生煎包叫做生煎饅頭。肉餡的生煎包就是肉饅頭,素餡的生煎包就是素饅頭,沒有餡的生煎包就是淡饅頭。而生煎包製作也是十分有講究的,要煎至底部金黃,但是上面還十分的鬆軟,內裡多汁,咬一口滿滿的肉香,上面還會撒上一些芝麻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天津小律師 連選項都不給,怎麼選?第一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1976年開始,現代化教育制度裡,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教委教材的,全程 小學六年 中學六年 大學四年。十六年,政治課教材內容。國法莊嚴國法尊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