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家長要如何做才是最為正確的

時間 2022-03-17 03:00:07

1樓:小六子趣事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然而,死亡也是生命的一個階段,我們卻一直在迴避。

當孩子問起關於「死亡」的話題,你該怎麼回答孩子?

死亡,是我們每個人的終點,但是,關於死亡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

對於死亡教育,淡化、迴避都不是積極的態度。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有義務讓孩子正確認知死亡,減少恐懼感,避免過激行為的發生。幫助孩子瞭解生命、尊重生命,從而,對生命多一份敬畏,對生活多一份熱愛

死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值得尊重的結果。

可以對孩子說善意的謊言嗎一年前,朋友的母親病逝,3歲的蘭迪失去了奶奶。蘭迪問爸爸:「爸爸,奶奶去哪了?」爸爸說:「奶奶去了很遠的地方,暫時不會回來了。」

一年後,突然有一天,孩子問:「爸爸,奶奶怎麼還沒回來,我想去那個很遠的地方找她,可以嗎?」朋友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有的家長對這個問題心懷焦慮,也會擔心過於直白的解釋太殘酷,就喜歡用善意的謊言來安慰孩子。有的時候這並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甚至會讓孩子因誤解而懼怕相關的事物,孩子一旦發現真相,也會懷疑父母的說法,把死亡看得更神祕,從而產生更多的疑問和恐懼

與其採用這樣迴避的回答,不如站在孩子的視角,幫助孩子去正面認知「死亡」。要學著讓孩子知道,親人雖然離開了,但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和溫情。

一位網友說,自己4歲的女兒經常會問:「人老了以後為什麼會死呢?」「媽媽,你也會老嗎?你老了也會死嗎?我不想讓你死!」說著說著就淚眼汪汪的。

為了安慰孩子,她跟孩子說:「人死了以後會變成天上的星星,每天都可以看見他們。」

孩子又問:「那天上的星星都是死人變的嗎?」

後來,孩子看到繪本《天堂的問候》,小狗死後在天堂裡生活並託夢給它的小主人。孩子問:「媽媽,真的有天堂嗎?

」當媽媽回答:「有可能吧。」她又擔憂:

「萬一死後發現沒有天堂怎麼辦啊?」......

網友告訴孩子人死後會變成星星,孩子甚至以為天上的星星都是死人變的。當孩子發現真相後,又對死亡後的情形有了更多的擔心。

有時候,孩子談論死亡、好奇死亡,並不是真的對死亡本身感興趣,而是擔心媽媽或者身邊的親人離他而去。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時,不要帶著既定的成見,不要表現得太恐慌,更不要一味禁止孩子談論這個話題。否則,家長的消極情緒、反應很容易讓孩子感受到害怕的氣息,把「死亡」看得更恐怖。

在《經典詠流傳》中,當胡可說:有一天可能爸爸媽媽老了,不可能永遠陪在你們的身邊,你們是親兄弟倆,才是一直可以攜手走完這一生的那個人。

結果,小魚兒天真地問:「那要是老了的話,會不會死?」面對小魚兒的意外發問,胡可直面回答「人都會死的沒關係」,並暖心安慰孩子,沒想到這個生死話題引得安吉、小魚兒抱頭痛哭,小魚兒直接在臺上哭著不停地說「我不想人老了會死」,畫面讓人潸然淚下。

關於「死亡」的話題,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會感覺不吉利、覺得是一種可怕的事情,不會隨意去談論。對於孩子而言,當他們因不懂「死亡」而發問時,僅僅是因為好奇聽到一個「新詞」,但具體意味著什麼,他們還是懵懵懂懂的。

胡可在面對小魚兒的意外發問時,選擇了直面回答並暖心安慰。事後仍不忘安撫孩子,告訴他們:爸爸媽媽會努力慢點兒變老。

我們在向孩子坦然解釋死亡的同時,不妨告訴孩子,不要擔心父母會死,爸爸媽媽會陪他慢慢長大,即使有一天會死亡,也是在他長到很老很老以後,而不是現在

這樣的說法,就是給孩子一個的承諾,讓他們把對父母死亡的恐懼推遲到遙遠的將來,從而放下現階段關於「萬一死後發現沒有天堂怎麼辦啊?」之類的焦慮。

兒童教育學家羅夫斯在《與孩子談死亡》中說到:「如果孩子能在開誠佈公談論死亡的環境下長大,那麼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不至於太害怕。」

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因年齡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響,表現也完全不一樣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是老師的正確引導,很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因此,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一般都是通過電影電視、童話故事、身邊親人去世等了解死亡,但無法獲知真相,容易受到誇大、扭曲、神祕氣氛的影響,從而產生錯誤或片面的死亡認知。

而「過」或「不及」的死亡教育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如產生罪惡感、恐懼、做惡夢、焦慮、畏縮、輕視生命等。

我們應站在孩子的角度,用符合他們認知水平的語言,通過多種方式、科學地解釋事實

通過繪本初步理解死亡

繪本一般是基於兒童的身心特點創作而成。**並茂,貼近現實,將社會事態用孩子的語言刻畫出來,在淺淺的憂傷、柔和的故事裡,安撫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和未知。

比如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和豬奶奶說再見》《獾的禮物》等等,它們以孩子的視角,溫情而智慧的告訴孩子生命的意義和對死亡的解釋。

通過藝術能舒緩情緒

**可以讓孩子舒緩情緒,轉移注意力,發洩鬱悶。當孩子因某事悲傷時,可以用**和繪畫舒緩、發洩,讓隱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情感傾瀉出來,促進身心健康。

將教育融於自然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課堂。

花開花謝終有時,生死是自然規律。對幼兒的死亡教育融入到大自然中,對死亡以及生命的認識返回本源。

比如,通過讓孩子飼養小動物、種養花草、觀察自然等,讓孩子看到小生命的生長、衰亡,從而增加對死亡這一概念的理解和感悟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既包括內體生命,也包括精神生命」。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進行死亡教育,不僅不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擔,相反,可以適時引導孩子如何疏導自己的情緒,幫助他們形成平和的心態,在生命中遇到突發事件時有正面面對的勇氣。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家長要告訴孩子,生命是可貴的,是父母給的,是父母愛的結晶,讓孩子從小就要珍惜生命,關愛生命。平時可以給孩子看一些生命教育片,讓孩子感受一下生命是有多偉大。

3樓:0007使用者

我覺得,就是在從吃飯睡覺這些方面來著手,然後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

4樓:每日話題心說

家長應該溫和的溝通,教育孩子生命的重要性,多看繪本類的知識,與孩子參加社會活動,樹立正確的三觀

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示範教育,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的十種方法

家長如何在家中對孩子進行教育?星知計劃 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的十種方法 當孩子的好朋友 作為父母愛孩子是我們的天性,一份責任。一 做人比技能教育更重要 學校教給孩子學習知識能力和獲取知識能力,而家庭從小對孩子的人格和品質進行影響。培養孩子守信的習慣,對孩子許諾要慎重。許諾後我們都要履行諾言,這樣既保...

面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花媽育兒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媽媽與孩子走在街上,看見前方有一位乞丐,媽媽應該要怎麼教育孩子呢?樂樂想如果注重對孩子教育的家長會告訴孩子,要努力學習,長大後要幫助更多這樣的人。如果不注重孩子教育的家長只會恐嚇孩子說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只能像他一樣。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來這兩種家長的思...

如何讓孩子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如何做好對孩子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1,讓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接受現實走向樂觀的第一步,培養樂觀的性格,讓孩子坦然的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讓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費在焦慮上,就不能發揮其固有的能力。2,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寬容。心胸狹窄只會讓孩子一生痛苦,更有愛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動力。及時消除孩子的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