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剩餘定理,什麼叫中國剩餘定理

時間 2022-09-16 04:00:04

1樓:匿名使用者

求被3除餘2,被5除餘3,被7除餘2的最小正整數.《孫子算經》中記載了這個問題的解法,有人將其解法編成歌訣:「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支,七子團圓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它的意思是用3除的剩餘數乘70,用5除的剩餘數乘21,用7除的剩餘數乘15,將所得的結果相加再減去105的倍數,即可得所求數.算式是2×70+3×21+2×15=233,233-105×2=23,所以,最小的正整數解是23.這種解法,實際上是特殊的一次同餘式組的求解定理.2023年,德國數學家高斯在《算術**》中明確提出一次同餘式組的求解定理.西方數學著作中將一次同餘式的求解定理稱為中國剩餘定理.

2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算經》記載:「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答曰:

「二十三。」可理解為:「一個數,除以3餘2,除以5餘3,除以7餘2。

問這個數是多少?」此類題型傳到西方後,被稱為孫子問題(或多除數問題)。求解此類問題的一種方法為中國剩餘定理。

講的是:

「三人同行七十稀」 (把除以3所得的餘數用70乘)

「五樹梅花廿一枝」(把除以5所得的餘數用21乘)

「七子團圓正月半」 (把除以7所得的餘數用15乘)

「除百零五便得知」 (把上述三個積加起來,減去105的倍數,所得的差即為所求)

也就是:

能同時被5和7整除,且被3除餘數為1的最小整數為70,用70乘以2(2為所求數值除以3的餘數,即三三數之剩二),得到140;

能同時被3和7整除,且被5除餘數為1的最小整數為21,用21乘以3(3為所求數值除以5的餘數,即五五數之剩三),得到63;

能同時被3和5整除,且被7除餘數為1的最小整數為15,用15乘以2(2為所求數字除以7的餘數,即七七數之剩二),得到30。

將以上三個數(140,63,30)相加,再減去3、5、7最小公倍數(105)的倍數,使最後的結果小於三者的最小公倍數(105),則結果為(140+63+30)-105×2=23,此數即為滿足條件的最小整數。因此滿足條件的所有的數可以表示為105n+23(n=0,1,2,…)。

什麼叫中國剩餘定理

3樓:假面

中國剩餘定理釋義:又稱「孫子定理」。2023年,英國來華傳教士偉烈亞力將《孫子算經》中「物不知數」問題的解法傳至歐洲。

2023年,英國數學家馬西森指出此法符合2023年由高斯得出的關於同餘式解法的一般性定理,因而西方稱之為「中國剩餘定理」。

孫子定理是中國古代求解一次同餘式組(見同餘)的方法。是數論中一個重要定理。又稱中國餘數定理。

一元線性同餘方程組問題最早可見於中國南北朝時期(公元5世紀)的數學著作《孫子算經》卷下第二十六題,叫做「物不知數」問題,原文如下:

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即,一個整數除以三餘二,除以五餘三,除以七餘二,求這個整數。

《孫子算經》中首次提到了同餘方程組問題,以及以上具體問題的解法,因此在中文數學文獻中也會將中國剩餘定理稱為孫子定理。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剩餘定理(孫子定理)不足表現

中國剩餘定理(孫子定理)不足表現

中國剩餘定理是怎麼推出來的

5樓:fly劃過的星空

優質解答

這個要從韓信說起,韓信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大將,他英勇善戰,智謀超群,為漢朝的建立了卓絕的功勞.據說韓信的數學水平也非常高超,他在點兵的時候,為了保住軍事機密,不讓敵人知道自己部隊的實力,先令士兵從1至3報數,然後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再令士兵從1至5報數,也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最後令士兵從1至7報數,又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這樣,他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隊士兵的總人數,而敵人則始終無法弄清他的部隊究竟有多少名士兵.

這個故事中所說的韓信點兵的計算方法,就是現在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的一次同餘式解法.它是中國古代數學家的一項重大創造,在世界數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最早提出並記敘這個數學問題的,是南北朝時期的數學著作《孫子算經》中的「物不知數」題目.這道「物不知數」的題目是這樣的:

「今有一些物不知其數量.如果三個三個地去數它,則最後還剩二個;如果五個五個地去數它,則最後還剩三個;如果七個七個地去數它,則最後也剩二個.問:這些物一共有多少?」

用簡練的數學語言來表述就是:求這樣一個數,使它被3除餘2,被5除餘3,被7除餘2.《孫子算經》給出了這道題目的解法和答案,用算式表示即為:

用現代的數學術語來說,這幅「開方作法本源圖」實際上是一個指數為正整數的二項式定理係數表.稍懂代數的讀者都知道:

《孫子算經》實際上是給出了這類一次同餘式組

其中70、21、15和105這四個數是關鍵,所以後來的數學家把這種解法編成了如下的一首詩歌以便於記誦:

「三人同行七十(70)稀,

五樹梅花二一(21)枝.

七子團圓正半月(15),

除百零五(105)便得知.」

《孫子算經》的「物不知數」題雖然開創了一次同餘式研究的先河,但由於題目比較簡單,甚至用試猜的方法也能求得,所以尚沒有上升到一套完整的計算程式和理論的高度.真正從完整的計算程式和理論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南宋時期的數學家秦九韶.秦

九韶在他的《數書九章》(見圖1一7一1)中提出了一個數學方法「大衍求一術」,系統地論述了一次同餘式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式.

秦九韶為什麼要把他的這一套計算程式和基本原理稱為「大衍求一術」呢?這是因為其計算程式的核心問題是要「求一」.所謂「求一」,通俗他說,就是求「一個數的多少倍除以另一個數,所得的餘數為一」.

那麼為什麼要「求一」呢?我們可以從「物不知數」題的幾個關鍵數字70、21、15中找到如下的規律

其中70是5和7的倍數,但被3除餘1;21是3和7的倍數,但被5除餘1;15是3和5的倍數,但被7除餘1,任何一個一次同餘式組,只要根據這個規律求出那幾個關鍵數字,那麼這個一次同餘式組就不難解出了.為此,秦九韶提出了乘率、定數、衍母、衍數等一系列數學概念,並詳細敘述了「大衍求一術」的完整過程.(由於解法過於繁細,我們在這裡就不敘述了,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參閱有關書籍.

)直到此時,由《孫子算經》「物不知數」題開創的一次同餘式問題,才真正得到了一個普遍的解法,才真正上升到了

「中國剩餘定理」的高度.

從《孫子算經》到秦九韶《數書九章》對一次同餘式問題的研究成果,在19世紀中期開始受到西方數學界的重視.2023年,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向歐洲介紹了《孫子算經》的「物不知數」題和秦九韶的「大衍求一術」;2023年,德國人馬蒂生指出,中國的這一解法與西方19世紀高斯《算術**》中關於一次同餘式組的解法完全一致.從此,中國古代數學的這一創造逐漸受到世界學者的矚目,並在西方數學史著作中正式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

中國剩餘定理公式是什麼?

6樓:棟令桖

中國剩餘定理是不是唯一一個以國家命名的數學定理

7樓:匿名使用者

類似的似乎找不到別的,不過這個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

其它一些以中國人命名的定理:

韓信點兵又稱為中國剩餘定理,相傳漢高祖劉邦問大將軍韓信統御兵士多少,韓信答,兵不滿一萬,每

一分析 1,三個多餘的人先不考慮,放到一邊,2,剩下的人數應該是 5 9 13 17 這四個數的公倍數。3,公倍數有無限多,在 10000 以內的數,再加上3 就是士兵的人數了。4,5 9 13 17 9945。9945 3 9948.韓信的士兵就是9948人了。二,在網上有的提出一個歇後語 韓信點...

什麼叫定理,什麼叫定義,什麼叫公里

用心感悟回答老師 定理 定義 公里的含義如下 定理 英語 theorem 是經過受邏輯限制的證明為真的陳述。一般來說,在數學中,只有重要或有趣的陳述才叫定理。在數學裡,定理是指在既有命題的基礎上證明出來的命題,這些既有命題可以是別的定理,或者廣為接受的陳述,比如公理。數學定理的證明即是在形式系統下就...

中國移動剩餘語音量是什麼意思,中國移動如何查剩餘分鐘數?

內包含的通話時間剩餘的數量。語音通訊費指使用者撥打 時產生的市話費 長途費 漫遊費用等。各地本地 標準市話都不相同。但一般在0.25元 分鐘。按 標準為準。目前各大運營商也推出了很多 型資費,通過將流量 通話分鐘 簡訊等打包的方式按月計費,使用者在使用 內包含的分鐘數免費,超出部分按照實際使用量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