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科舉考試主考官的稱呼,古代科舉是怎麼排級別?

時間 2022-10-21 14:50:04

1樓:人民群眾都認可

會試考官由皇帝欽命,主考官叫做總裁,正總裁:人,副總裁3人,由

一、二品大員擔任,均須進士出身。同考官18人,叫做十八房,由翰林進土出身的司官、科道擔任。

此外,還有兩名監考官,叫做知貢舉,由

一、二品大員擔任。其餘事務**,如提調、監場、搜查、受卷、彌封、謄錄、對讀等官,制度大體與鄉試差不多。

殿試無主考官,因為主考即是皇帝。有監試官,清代多由親王擔任。提調官例山禮部尚書擔任

古代科舉是怎麼排級別?

2樓:為誰為誰為

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

」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

」「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

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

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

舉人蔘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

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諮」,陳堯諮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

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

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範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範得了訊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

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宋代科舉考試的模式

3樓:佳爺說歷史

進士、明經以外還有諸科。

在宋朝科舉考試,除了進士、明經以外還有諸科,諸科裡邊又分九經、五經、三禮、三傳、三史、明法、學究等很多科目。只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後,廢除明經、諸科,改為以進士一科取士,進士科才完全成為主要取士科目。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變,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

4樓:

北宋是科舉制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北宋科舉制較之唐代日趨成熟,而元明清三代之科舉制也基本依於北宋的模式。本文擬從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公正錄取三方面對北宋科舉制的科學性進行分析與歸納,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看待科舉制。

5樓:紅色奇蹟

嘉祐六年(2023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

6樓:

你。我們的確,我的人生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古代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叫什麼?

清代 一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有幾個?一個 還是多個?

7樓:高湛

這個比較複雜,清代各種科舉考試可以歸入生員考試、舉人考試和進士考試等三個系列

其中鄉試的考官為正副主考,每省各一人(道光後順天鄉試的副主考為三人),負責命題、閱卷、錄取。

8樓:一頁天子

主考官普通情況下只設定一個,多為翰林院大學士紫金紫金光祿大夫等。

科舉考試中各省的鄉試主考官是由誰任命的?

9樓:虎鈐

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

明、清兩代定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廕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

10樓:q他

科舉職官

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中國古代科舉制的考試流程和錄取名次是怎樣的?

11樓:紙墨成殤

1、「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2、「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3、「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蔘加,考上為「貢士」。

3、「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明、清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同時官府會在各地張掛黃榜公佈,俗稱為「金榜題名」。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察內容:

1、墨義

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2、帖經

帖經,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絡的上下文。

3、策問

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髮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4、詩賦

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開始了詩賦考試。

5、經義

經義,是圍繞書義理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髮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自宋朝開始,經義取代帖經、墨義,而明朝就乾脆專考經義。

6、武舉

唐代武則天始創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至清朝時改稱武科。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

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於文科出身的進士。

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

12樓:雨田觀史海

高考和科舉有相同點,當然也有不同點。

首先是,兩者的相同點很多人將每年6月份的高考被稱為現代的科舉其實也不是並無道理,起碼在這幾個方面都有相同點。

第一,這兩個考試都是以選拔為主的考試,同樣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且本質上要求的是以公正、公平來對人才進行選拔。清朝對於的科舉舞弊的管控很嚴,其一套程式下來,基本上就杜絕了作弊的可能,而現在高考在實踐中,不斷消除影響公正公平的因素,通過多部門和教育系統介入力求公正和公平。

古代的科舉考試

第二,這二者身上都是讀書人一生的追求,也是他們改變自己命運最為公平的手段,同樣他們也會通過這個反饋到教育中,甚至對教育和知識的傳遞起到來了促進作用。古代有「十年寒窗」以求改變自己的命運,也讓古人有養成讀書的風氣;而現在12年的教育,則是很多偏遠地區或者窮人家孩子孩子改變命運,鼓勵自己奮發圖強的一個關鍵。

古代科舉考試場景

其次是,兩者的不同點第一是內容不同,古代科舉制度雖然門類也多,但是以經學為主,裡面對於很多科學的理論和致世的學科涉及較少,長時間下去很多讀書人都成了死腦筋甚至是槓精,而現在的文理分科,內容廣泛,也涉及到了自然、科學、文學等方面,更加的靈活,對於人才的選拔也更加專業和細緻。

現代高考

第二則是錄取率,現在高考加上大專等院校,率取率基本上能在90%以上,而古代的科舉的錄取率則是低的有點嚇人,明清時期鄉試中舉率僅僅是1%左右,三年才舉行一次的殿試每科也只錄取進士300名左右。而這個比例會讓很多人才白白流失。

因此在於先進性來說,高考無疑要勝於科舉。

13樓:區濟

相同之處在於報考的人數都特別多,有人能憑藉考試改變命運走向人生巔峰;不同之處在於,科舉靠的是封建八股文,高考考的則是豐富的科學理論知識。

14樓:憶

相同的是,科舉和高考都是為了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不同的是,高考是通過分數選拔,科舉是通過策論,看考官和皇帝的喜好選拔。

15樓:花開半夏花落

古代科舉考試分4個等級 :童生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16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員,殿試第一名為狀元,有連中三元即鄉試、會試、殿試的說法,也有連中六元即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說法,可以繼續**。

等級可以分為三個,第一級院試,第二級鄉試,第三季會試和殿試。

縣試和府試嚴格不算科舉過程。

古代的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科目?

科舉考試的專案和內容,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側重。進士科重在考雜文詩賦版和策論,明清時特權 重經義。明經科,以五經為主。明法科,以律令為主。明書科,以書法為主。在考試方法和考試組織方面,科舉考試可謂集古代考試之大成,其中的經驗教訓至今仍有借鑑意義。科舉的考試方法,主要有口試,帖經,墨義,策論和詩賦。帖經...

科舉考試中級別最高的是什麼,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

海上煙花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明清兩代文科只設進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騎射 舉重等武藝。武則天時設立武舉,即是武狀元.童生試 也叫 童試 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 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 後取得生員 秀才 相公 ...

你知道古代科舉有多難嗎,古代的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比高考那是要難很多的 想考中進士和考博士差不多,全國也就200人左右 古代的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古代科舉有多難嗎 其實古代科舉並不難。但是古代窮人多,大部分家庭是上不起私塾讀書的,所以讀書的人太少,個別有錢家庭讀書的再去掉一部分不好好讀書的。所以參加鄉試考上舉人的更少,當然,也有走後門的 當然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