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的「之」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1樓:網友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詞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詞用。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2、「之」作動詞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之」是到,去的。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之」是到,去的。
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乙個地點名詞,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詞用。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
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當「之」後面的乙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有的可不譯。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結構助詞。當「之」用在乙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乙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擴充套件資料:"之"常見含義:
1、到,往。【現代漢語解釋】
2、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3、指示代詞,這。
4、活用為第一人稱,我。
5、可用於賓語前置句復代指賓語,用於動詞之後。
6、結構助詞,相當於「的」。
7、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8、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文言文裡的「孤」是什麼意思,文言文裡的「孤」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裡字詞的意思都要結合語境,單獨一個字很難說表達了什麼意思。名 1 形聲。從子,從瓜,瓜亦聲。瓜 指 滾瓜 子 與 瓜 聯合起來表示 像滾瓜那樣沒有著落地的孩子 本義 像沒有根的瓜 即 滾瓜 般的孩子 沒有父親的孩子。2 幼年喪父,即孤兒。孤,無父也。東漢 許慎 說文 如孤子。禮記 深衣 注 三...
文言文“或“”是什麼意思,文言文裡的與是什麼意思
爐渣裡 解答 惑 為古 域 字,借為 惑 動詞,意為 迷惑 迷失 例如 將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李將軍列傳 另附 惑 的虛詞用法 1 用作代詞。有時分指它前面已經出現過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時泛指某人 某物或某種情況,可譯為 有人 有的 某人 等。如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回視日觀以西風峰,或得...
之在文言文的意思,知道嗎,在文言文中 之 的所有意思
在文言文中,之 的應用比較廣泛,即可充當實詞,又可充當虛詞。其所在語義環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一 之 充當實詞 1 可以充當動詞,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義 出,生出,滋長。例如 說文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又如 禮記 如語焉而未之然。俞樾平議 此之字乃其本義。未之者,未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