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寒花葬志》是不是「志」呢?既然《岳陽樓記》、《遊褒禪山晌行記》《小石潭記》的文體是記,題目裡帶「中碰志」的是不是應該歸為「志」呢?宴培譁。
文言文當中的賦是什麼體裁
2樓:光照狀元郎
文言文當中的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
一、賦的定義: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是以「鋪採摛文,體物寫志」為手段,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的一種有韻文體。
它多用鋪陳敘事的手法,賦必須押韻,這是賦區別於其他文體的乙個主要特徵。
二、賦的起源和發展:
賦,起源於戰國,形成於漢代,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裡曾說: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流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魏晉以後,漢賦逐漸演化成體制較小的駢賦(也叫俳賦),講求對仗,詞語華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學氣息濃厚起來。
三、賦的分類:
1、賦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
2、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沒有一定的限制性,這稱做楚辭體的騷賦。
3、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漢賦篇幅較長,多采用問答體,韻散夾雜,其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長的句子,漢賦喜堆砌詞語,好用難字,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卻被後人視為賦體正宗,也稱古賦。
4、魏晉以後,賦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六朝賦是東漢抒情短賦的變體,其特點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齊,多為四言、六言拼偶組成,而又講究平仄,通篇押韻,又稱俳賦。
5、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體,叫「律賦」:題目,字數韻式,平仄都有嚴格限制。
6、中唐以後產生的用散文的形式寫賦,稱「文賦」。文賦是中唐以後產生的一種散文化的賦體,不刻意追求對偶、聲律、詞采、典故,句式錯落多變,押韻較自由,甚至大量運用散文的句式,文賦實際上是賦體的一種解放。
四、著名的賦體文章。
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等。
文言文古文化常識
3樓:歸飛雙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文言文算體裁嗎
4樓:潛飛桖
不算,體裁指一切藝術作品(及文學作品)的種類和樣式,其藝術結構在歷史上具有某種穩定的形式,這種形式是隨著藝術反映現實的多樣性以及藝術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審美任務而發展起來的。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體裁,是指詩文的文風辭藻。文言是一類文章,不是一種體裁,文言文也分多種體裁。
5樓:梅花三弄
文言文不是體裁,只是我們用來區分現代白話文的說法,文言文裡的體裁有:詩、詞、歌、賦,散文,**等。
6樓:網友
體裁,指一切藝術作品的種類和樣式,其藝術結構在歷史上具有某種穩定的形式,這種形式是隨著藝術反映現實的多樣性以及藝術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審美任務而產生發展起來的。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體裁,是指詩文的文風辭藻。
1.指詩文的結構及文風詞藻。
2. 文學的樣式。指文學作品的類別,如詩、**、散文、戲劇等。
3. 指字型結構。
4. 體制。
5. 風度姿態;風格。
初中語文文學常識和文言文
7樓:匿名使用者
人教版的八年級下冊重點文言文有、小石潭記、岳陽樓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其它的是詩詞比較多,九年級的重點文言文有魚我所欲也 、馬說等等這些。我就是九年級的。
翻譯文言文赤壁賦,文言文《赤壁賦》全文的翻譯
吳田田 壬戌年冬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誦 月出 詩,吟唱 窈窕 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 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越過一望無際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曠遠啊,船...
與交友有關的文言文,交友的文言文
七竅丶玲瓏心 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
文言文《桃花源記》陶淵明的有關資料
桃花源記 是我們學齡時期讀過的一篇優秀古文,作者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著名詩人 文學家陶淵明。此文開篇為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說得是晉太元中年間,一位捕魚人在捕魚時,忽然遇見一片遍佈溪河兩岸 草美英紛的桃花林,由此揭開了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