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教中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

時間 2021-05-07 20:00:15

1樓:水中映天

三福:也稱之為淨業三福,是淨土行者必修的課業,其內容是「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六和:又稱之為六和敬,是僧團必須謹守保持僧團和睦團結不**的行持標準。其內容為「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三學:又稱之為三無漏學,使所有佛子修行的總綱,依照三學的次第修行而得到最終的解脫。其內容雖然短短三個字,但是包括了佛教無量行門。三無漏學為「戒,定,慧」。

六度:度梵語為波羅密達或是波羅密多,翻譯成華語為到彼岸,六度既是六種到達彼岸的方法六度是大乘菩薩道的修學總綱,六度為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前五種又必須建立在般若的基礎上與般若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又稱之為般若眷屬。

至於十大願王,這個是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講解所發十無盡大願,所以又稱為普賢十願,與六度一樣,是一切菩薩的修學綱領。其內容為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2樓:駕考小神

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

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 「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

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 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

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

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3樓:竹誠祈樂家

三福:人天福

二乘福大乘福

六和:見和同解

戒和同修

身和同住

口和無諍

意和同悅

利和同均

三學:戒.定.慧

六度:布什(財富.聰明.健康).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4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有很詳細的講解

佛教中一共有幾位佛?

中國的佛教分哪幾種

5樓:一舊雲

1、南傳佛教.主要流傳於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中國雲南。現代中國南傳佛教主要分佈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保山地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南傳佛教。參見傣族佛教。

2、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

3、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淨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

文學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

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係。

繪畫和**

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既、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

由此可見佛教對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至於**方面,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唐代**至今還有少部分儲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6樓:道虹居士

佛教有3大傳承:

1.南傳佛教.主要流傳於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中國雲南.增長速度佔全部佛教的25%

2.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增長速度佔全部佛教的25%

3.藏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藏地.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增長速度佔全部佛教的50%.是增長最快的.

三大傳承裡又分好幾個派別,比如漢傳佛教的禪宗,淨土宗,唯識宗,天台宗,律宗等等。

藏傳佛教:

1、寧瑪派

寧瑪派也稱「紅教」,藏傳佛教中最古老的教法。在11世紀時形成宗派體系。由蓮化生大士建立。

它所傳承的教法主要是前弘期傳譯的密法,故稱為「舊派」。寧瑪派的教法傳承,主要有三種:一遠者經典傳承,二近者埋藏傳承,三甚深淨境傳承。

在以上諸傳承教法中,寧瑪派最注重的是大圓滿教法

2、噶舉派

藏傳佛教的一個派別,俗稱「白教」,是後弘期**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由馬爾巴創立,承傳至今。是**歷史上最早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派別,最早的轉世活佛即噶瑪噶舉派的gamb。

其在**以不重著述而重視實際的修行最具特色,強調刻苦的修行,造就瞭如米拉日巴等眾多實踐苦行修煉的高僧。

噶舉派所最核心的修法是「那洛六法」與顯、密兩種大手印的教授,其中尤以大手印教授最為著名。

3、薩迦派

薩迦派(藏語:sa-skya-pa),又名「花教」,是藏傳佛教當中的四大派的其中之一。薩迦的藏語是灰白色的意思,因為此派主寺薩迦寺建立之處土色灰白,故名。

因寺牆上有紅白黑三色(分別代表象徵智、悲、力的三怙主——文殊、觀世音和金剛手),又被稱為『花教』。

薩伽派在11世紀時由昆•貢卻傑布肇始,由其子貢噶寧布弘揚廣大。從貢噶寧布開始的五位教主,被稱作薩迦五祖。

4、覺囊派

藏傳佛教的一個分支。

覺囊,全名「覺摩囊」,位於拉孜縣彭措林寺東,雅魯藏布江南岸。這個地名成了覺囊派的名稱。覺囊派主張以「他空見」解釋時輪。

5、噶當派

噶,藏語指佛語;當,指教授。噶當,意為將佛的一切語言和三藏教義,都攝在該派始祖阿底峽所傳的「三士道」次地教授之中,並根據此來修行。噶當派,是由阿底峽尊者入藏傳法,仲敦巴•甲哇迥乃弘揚的一種藏傳佛教支派。

6、格魯派

藏傳佛教的格魯派(藏語:dge-lugs-pa),俗稱「黃教」,是藏傳佛教中的後起之秀,由宗喀巴大師創立。在**有很大的影響。

由於繼承了全部噶當派教法,所以又被稱為「新噶當派」。又由於最初宗喀巴大師建立甘丹寺,歷代甘丹寺主持成為格魯教法的當然法臺,故又稱作「甘丹派」。

7、希解派

希解派,是藏傳佛教宗派之一,是從印度僧人帕丹巴桑結(?—2023年)流傳下來。希解派形成於公元11世紀。

希解的意思是能寂,也就是止息,指修行者依靠對佛經的認識和苦修,能夠達到停止生死輪迴,做到息滅苦惱及其根源。希解派以荒山老林、墳墓、葬場等一些人跡罕至之地苦修場所。

8、覺宇派

覺宇派(藏音:gcod-yul-pa、spyod-yul-pa,又譯覺域派、覺宇巴)是藏傳佛教的教派之一。「覺」(藏音:

gcod)是「斷」、「能斷」之意,指能斷處人的一切苦惱以生死根源,有人對「覺」的解釋持不同見解,他們認為「覺」應該是「行」(藏音:spyod-yul),指對所認識事物之分析、判斷等活動。「宇」(藏音:

yul)是「地方」之意,指佛教的「境」、「境界」,是人們心理活動的物件之一。「覺宇」意為般若空性見與慈悲心。

覺宇派的教義——

覺宇派主張用智慧和慈悲斷除一切煩惱。

9、廓扎派

廓扎是地名,創始人廓扎巴•索南堅贊(2023年-2023年)起初從釋迦室利學修菩提心法,又從金剛祥,寶鎧論師等習經修法後來在仰垛建廓扎寺,因此又稱廓扎巴。

10、夏魯派

夏魯派又名布墩派,創始人布墩•仁欽朱(2023年-2023年)原是中興律學的嫡派,後來遍學藏派佛學成為一代教主。31歲時住中國夏魯寺。傳法盛極一時。從此流傳這一教派,名夏魯派。

佛教中的三是資糧是指什麼,佛教問題 佛法中所說的資糧指的什麼?六度中有沒有資糧?

淨空法師 淨土三資糧 下面念老再跟我們解釋,信謂 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唸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 這叫信。第一個要信阿彌陀佛跟我是一不是二,我跟佛是一體,我念佛哪有不感應的道理!第二要相信佛在經上常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這個心是真心,真心就是佛,我本來是佛,現在我念佛就是作佛。你看...

佛教中的三寶是哪三寶,佛教中的三寶指的是什麼?

我就是嚴瀚 三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簡單的說,三寶是指佛寶 法寶 僧寶。佛寶,是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佛教三寶的一切諸佛。法寶,即諸佛的教法。僧寶,即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編輯本段佛寶 概況成就圓滿佛道,是為佛寶之條件。那麼圓滿佛道是什麼呢?這又可分為兩方面來說 佛身於無量阿僧只劫,不惜身...

佛教中的「三寶」是指哪三寶,佛教中的三寶指的是什麼?

終極至尊 三寶是指為佛教徒所尊敬供養的佛寶 法寶 僧寶,又作三尊。佛,乃指覺悟人生之真相,而能教導他人的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諸佛 法,為根據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說的教法 僧,指修學教法之佛 僧團。以上三者,威德至高無上,永不變移,如世間之寶,故稱三寶。寶性論 中,用世間珍寶的六種譬喻,來說明佛法僧稱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