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節選自大自然的語言,請問一大堆人的語言為標題有什麼好處

時間 2021-05-07 20:01:42

1樓:

選文節選自《大自然的語言》。請問,以「大自然的語言」為標題,有什麼好處?

答:「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形象化的說法,以此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或答: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物候現象比喻為「大自然的語言」,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

《大自然的語言》節選閱讀答案。

2樓:匿名使用者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

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

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

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

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2023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2023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選文的說明物件是什麼?是按照怎樣的說明順序說明的?(4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詩句。結合選文內容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自然現象?(4分)

閱讀選文,回答下面問題。(6分)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點的「凡是」有什麼表達作用?(3分)

(2)選文節選自《大自然的語言》。請問,以「大自然的語言」為標題,有什麼好處?(3分)

選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但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是為什麼?(4分)

參***: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4分,每一問2分)說明物件: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4分)因為高下的差異會影響到物候的變化。(或答「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也對)。

3、(6分,每小題3分)(1)「凡是」表示範圍,說明無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寒冷。這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形象化的說法,以此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或答: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物候現象比喻為「大自然的語言」,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4、(4分)舉例多少應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地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這是讀者比較陌生的現象,如果只舉一個例子,讀者會以為有偶然性,舉兩個例子,更具說服力,讀者就確信無疑了。

選文節選自《大自然的語言》。請問,以「大自然的語言\」為標題,有什麼好處?

3樓:曠玉蓉叢儀

選文節選自《大自然的語言》。請問,以「大自然的語言」為標題,有什麼好處?

答:「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形象化的說法,以此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或答: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物候現象比喻為「大自然的語言」,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14分)大自然的語言(節選)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

4樓:手機使用者

小題1:「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形象化的說法,以此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或答:

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物候現象比喻為「大自然的語言」,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小題2:說明物件: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小題3:因為高下的差異會影響到物候的變化。(或答「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也對)。

小題4:「前者」指「1741到2023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後者」指「1921到2023年十年的平均值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

小題5:略

小題1:

試題分析:課文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資訊的「大自然的語言」。

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

小題2:

試題分析:說明物件,顧名思義,就是文章所要說明的那個事物或事理。 一般情況下,說明文根據其說明物件的不同有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之分。

事物說明文的說明物件就是它所要說明的那個事物,事理說明文的說明物件就是它所要說明的那個事理。本文就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所以說明物件就是: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說明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根據此文是回答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因此是邏輯順序。

小題3: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運用文章中的知識點解決具體問題的題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可看出「山寺」指的是高處,所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是「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或可以用「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這道題比較簡單,只要仔細閱讀原文就可以答出。

小題4:

試題分析:代詞指代內容可以運用下列方法來考慮:1、瞻前顧後法(往前找、往後找);2、自己概括、檢驗法(代入法或置換法)。

根據第一種方法,可以判斷出「前者」指的是「1741到2023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後者」要概括一下,可得出「1921到2023年十年的平均值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

這是較為簡單的一道題,只要讀懂文意即可作對。

小題5:選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

如「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列數字,如「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作比較,如「拿1741到2023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2023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本題不難,說明方法是說明文學習中重要的知識點,學習時要了解說明文各種說明方法的特點和使用方法,注意彼此之間的區別,不要出現判斷錯誤,比如「打比方」,就是比喻,而「作比較」就是對比,一是「喻」,一是「比」,是不同的。

大自然的語言(節選) 閱讀答案 5

5樓:山下的野狼

自己找一下唄

參***:1.b a c

2.銷聲匿跡:這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a4.時間順序;舉例子

5.不行。以上情況只限於「地球上溫帶和**帶區域裡」

6.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又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7.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

8.(1)次第,一個接一個。

(2)說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生產那裡,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

(二)(1)根據這些來安排農事。

(2)榮枯 去來

(3)用「||」將這段文字分為三層。

(3)……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4)①傳語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以例項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7)①杏花開了…… ②桃花開了…… ③布穀鳥開始唱歌……(8)邏輯順序

(三)(1)經度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2)①; 概括到具體(邏輯)

(3)說明經度的差異影響物候的來臨。

(4)舉例子列數字 作比較

(5)表示沒有例外,這樣就準確地表達了經度對物候的影響(四)1、a

2、物候現象的來臨首先決定於緯度因素。

3、c4、d

5、二十四節氣名稱選其二即可

6、「哪些」「首先」

7、設問 引起讀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8、經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選其二

6樓:華麗轉身

閱讀《大自然的語言》節選,完成1—4題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

7樓:終極至尊

1、說明物件: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因為高下的差異會影響到物候的變化。(或答「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也對)。

3、(1)「凡是」表示範圍,說明無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寒冷。這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形象化的說法,以此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或答: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物候現象比喻為「大自然的語言」,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4、 舉例多少應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地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這是讀者比較陌生的現象,如果只舉一個例子,讀者會以為有偶然性,舉兩個例子,更具說服力,讀者就確信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