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古文中什麼叫賓語定語介詞啊請用簡潔易懂的給我講解一下謝謝了

時間 2021-07-13 04:18:50

1樓:在清涼山坐第一排的梧桐

首先,語法分為句法和詞法兩大塊。你說的賓語、定語和介詞不是一類。

一、句法是從句子構成的成分來考慮,不同的詞在句子中充當不同的成分。總共有六大類: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1、絕大部分的句子都包含至少一個動作,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賓語就是動作的承受者。

舉例來說:「 生莊公及共叔段。」(《左傳》)譯為:「生下了莊公和公叔段。」在這個短句裡面,「生」(生產、生育)是動作,而「莊公及公叔段」是動作的物件,所以就是賓語。

2.定語是用來修飾、限定、說明名詞或代詞的品質與特徵的。

比如說:「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其中「隧」是名詞,「隧道」的意思,「大」就是定語,來修飾說明這個隧道的大小。

二、詞法是從詞語本身的性質出發來考慮的。大體有實詞和虛詞兩類。實詞是有實際含義的詞:

名詞、動詞、形容詞。虛詞是沒有完整的詞彙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包括:

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象聲詞。

介詞主要是用來:(1)表示時間,處所,方式,物件等語法意義。(2)介賓結構主要充當狀語,修飾動詞或形容詞。

分類就是8種:

(1)表示時間,處所;(2)表示方式;(3)表示目的;(4)表示原因;(5)表示物件,範圍;(6)表示排除;(7)表示被動;(8)表示比較。

古文中一個介詞的意思和作用要根據具體的上下文來判斷。

比如說「於」這個介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第一個「於」表示處所,「從」,青色是從藍色裡面提煉出來的。第二個「於」表比較,而比藍色更藍。

既然提到了介詞,補充關於賓語的一點就是介詞後面的也是賓語,構成介賓結構。比如說「鄭伯克段於鄢」。「於」是介詞,表示處所,譯為「在」;「鄢」是地名,在句子裡是賓語。

「於鄢」合起來構成介賓結構翻譯成「在鄢這個地方」,成為句子的地點狀語。

2樓:點蒼絳

賓語:就是動作的承受者;

定語:是用來修飾、限定、說明名詞或代詞的;

介詞:不知怎樣形容,直接舉例:

(1)表示時間,處所:從 自 於 往 當 朝 向 至(2)表示方式:按 照 依 經 過 以 憑(3)表示目的:為

(4)表示原因:因

(5)表示物件,範圍:對 向 與 同 給

(6)表示排除:除

(7)表示被動:叫 讓 教 見

(8)表示比較:比 與 同

3樓:匿名使用者

第八節 特殊的語序

古漢語的正常語序,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語+狀語+謂語+賓語+補語」的順序,「定語」則用在名詞之前。

例如:《戰國策•趙策》:「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

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

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上面這段短文,如果翻譯成現代漢語,除了「趙氏求救於齊」一句中的補語「於齊」要譯成狀語放在「求」字之前外(「趙國向齊國請求救援」),其他各句幾乎都可以按原來的語序翻譯。

但是,古漢語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語序,現介紹如下:

一、謂語前置

所謂「謂語前置」,就是指為了突出或強調謂語,而將主語和謂語的語序「倒裝」。這既是一種修辭手段,也是一種語法現象。現代漢語中也有這種用法,如「光榮啊,人民的軍隊!

」「多美啊,祖國的山河!」但古漢語中謂語前置的現象更為常見。

古漢語中的謂語前置句,主要用於感嘆句和疑問句,通常在謂語後面綴以語氣詞。

1 謂語前置的感嘆句

例如:《列子•湯問》:「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戰國策•趙策》:「辛垣衍怏然不悅,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呂氏春秋•去秋》:「善哉,祁黃羊之論也!」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2 謂語前置的疑問句

例如:《論語•顏淵》:「何哉,爾所謂達者?」

《孟子•梁惠王上》:「何哉,君所謂逾者?」

司馬遷《報任安書》:「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安在」即「在安 」,意為「在**」) 等等。

二、賓語前置

賓語通常是用在動詞或介詞後面的。有時候,為了強調賓語,而把賓語放到動詞或介詞前面,這就叫「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是古漢語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

賓語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語法條件的限制,賓語無條件前置的情況較少。古漢語中賓語前置的情況有四種,下面分別加以介紹。

1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前置

(1) 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前置的基本情況

古漢語中的疑問代詞「誰」、「何」、「胡」、「奚」、「曷」、「安」、「焉」、「惡」、「孰」等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必須前置,要求很嚴,很少例外。例如:

《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欺」是動詞,「誰」作賓語時前置,名詞「天」作賓語時不前置)

《孟子•告子上》:「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敬」是動詞,賓語「誰」前置,「兄」不前置)

范仲淹《岳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誰」作介詞「與」的前置賓語)

《論語•子路》:「既富矣,又何加焉?」

賈誼《論積貯疏》:「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胡」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

《莊子•逍遙遊》:「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

《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縛者曷為者也?」

《韓非子•難一》:「或問儒者曰:『方此時也,堯安在?』」

《孟子•離婁上》:「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

《荀子•勸學》:「學惡乎始?惡乎終?」(「乎」是介詞,作用同「於」)

《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與」是介詞)

如果動詞前面有能願動詞(即助動詞),那麼疑問代詞賓語要放到能願動詞前面。例如:

《左傳•成公三年》:「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動詞後面的名詞叫賓語,比如「怒而殺之」,這裡殺是動詞,後面的之代表一個人或物,是名詞,因此充當動詞的賓語。可以跟英語比照一下。而是連詞,連線兩個動詞 怒和殺。

介詞也和英語一樣,比如苛政猛於虎,苛政比老虎還要凶猛,這裡「於」就是介詞,「比」的意思,表示比較。定語自然就是修飾名詞的了,苛政中,苛修飾政,表示嚴苛的政策。其實古文就像英語一樣。

使動,就是「使之如何」,意動就是形容詞做動詞:比如既來之則安之,既然使他們來了,就要使他們安定。這裡「來」,意為「使之來」,是使動用法;安,形容詞做動詞,是意動用法。

古文一共就那麼幾個算是語法的東西,比現代文容易多了,題也很有規律。

4樓:清風_白水

賓語是動詞支配的物件如「寫作文」中的「作文」

"蹲其身" 中的「身」是動詞「蹲」支配的物件。

用在名詞代詞前面起修飾限制作用的詞叫定語,一般後面有「的」與中心語連線,如「藐小之物」中的「藐小" ,「物外之趣」中的「物外」。

介詞是用在名詞代詞前與它們一起修飾限制動詞、形容詞,如「在桌子上放著」中的「在」文言文中的「於」「為」「以」

語文古文中的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是如果分辨的呀 還有什麼是賓語,定語,介詞 百度上的

語文中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和定語前置句怎麼判斷?

主語謂語賓語狀語定語什麼意思語文中

之執芷致 一 主語 謂語陳述的物件,指出襄助語說的是 誰 或者 什麼 名 詞 社會主義好 代 詞 他天天鍛鍊身體 詞 組 群眾的智慧無窮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 學習語法很有必要 想明白是說話前必須注意的事情 幹部深入基層很有必要 二 謂語 對主語加以陳述,說明主語 做什麼 怎麼樣 或者 是什麼 動 ...

語文什麼是助詞,介詞,連詞,語文中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的解釋和區別

晟睿教育 連詞是連線,比然涉及到前後兩個部分,可以連線詞語 短語 或者是句子.而助詞就是指時態 結構 語氣三種助詞.介詞在古代實際上與動詞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要帶賓語,動詞與賓語組成動賓結構,而介詞與賓語組成介賓結構.語文中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的解釋和區別 副詞 修飾動詞 形容詞或其他副詞,作句子狀...

在英語中什麼是介詞,謂語,賓語啊

沫沫容 介詞就是on,of,in,at之類的,謂語就是動詞,謂語後面的就是賓語,如 the book is on the desk.那本書在桌子上。介詞就是on 謂語是is 謂語是不主要的,主語是你我他這樣的,位於相反 介詞,簡單來說,就是 在.裡 上 外 附近.等等的詞。如 in on to 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