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

時間 2021-08-11 17:58:16

1樓:老大

(1)主張:實行仁政;無為而治;強調法治。(3分)

背景: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社會發生政治和經濟大變動: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諸侯爭霸;經濟上,鐵犁牛耕推廣,井田制破壞。(4分)

(2)思想特徵:強調「大一統」;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學體系。(2分)

(3)特點:多元性(兼收幷蓄)。(2分)

原因:唐朝實行開放政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等。(4分)

(4)思想文化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在吸收融合諸多文化因素中發展和豐富。(2分)

試題分析:第(1)問,考查學生閱讀材料,理解分析,歸納的能力,由材料中「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強,慢法者弱。」分別對應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治國主張,再結合百家爭鳴的背景回答即可。第(2)問,考查閱讀史料,提煉資訊的能力,由材料「《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可知董仲舒強調「大一統」,「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以教化為大務」;「正法度之宜」。可知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多學派的思想。其思想的影響結合課本知識回答即可。

第(3)問,根據材料「唐代儒學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的乾達婆、希臘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可知唐代思想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多元性(兼收幷蓄);再結合政治、經濟和對外政策等原因分析。第(4)問,解題本問需要結合前面問題的解答分析理解歸納,依據前三問得出尋找規律,得出結論:思想文化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而不斷髮展豐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強,

2樓:星空下

(1) 主張:實行仁政;無為而治;強調法治。(6分)

(2)強調「大一統」;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學體系。(4分)儒學正統地位在漢代確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4分)

(3)李贄:反對盲從孔子,認為不能以「聖人」之言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2分)

顧炎武:注重實學,經世致用;(2分)王夫之:強調「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

(2分)思想文化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在吸收融合諸多文化因素中發展和豐富。(2分)

試題分析:

(1)從材料可知分別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無為」、法家的「法治」。

(2)從材料「《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可知董仲舒強調「大一統」,發展形成新儒學體系,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3)立足材料概括,關鍵在於抓住關鍵資訊,如,李贄「鹹以孔子是非為是非」「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顧炎武「日之有晝夜,猶人之有生死」等。再根據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演變談談認識。

點評:從巨集觀上把握我國古代主流思想的演變歷程,注意結合每個階段的時代特徵分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發展脈絡。特別注意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西漢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宋代程朱理學、明清之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儒學演變的四個重要階段。

(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

3樓:憶琳是神

(1)主張:實行仁政;無為而治;強調法治。(3分)原因: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諸侯爭霸;經濟上,鐵犁牛耕推廣,井田制破壞。(2分)

(2)思想特徵:強調 「大一統」;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學體系。(2分)

影響:儒學正統地位在漢代確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1分)

(3)特點:多元性(兼收幷蓄)。(1分)

原因:唐朝實行開放政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等。(2分)(4)核心思想:

注重民生,使民富裕(2分)方法: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注重教化,減輕刑罰。(2分)(5)大力墾荒,減少稅負。

(2分)價值觀:注重民生,以民為本(2分)積極作用:有利於社會和諧。

(1分)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強

4樓:小汐子

考點:中國古代思想文化

點評:古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專題是歷年高考的重點和難點,在新課標高考省份和非課標省份都備受重視,高考考查思想的重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和宋明理學,在近三年的高考中本專題的絕大部分試題出自本考點。相對而言,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和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則考查較少。

本專題在近幾年高考中易失分的地方有:孔子思想中「仁」和「禮」的內涵;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理解。考查文化科技的重點是古代科學技術、書法藝術、京劇等傳統文化的代表性成就,科學技術部分又重點考查四大發明,相對而言,其他科技成就以及古代文學則考查相對較少。

試題分析:(1)「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強,慢法者弱。」分別對應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治國主張,再結合百家爭鳴的背景回答。

(2)根據材料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可知董仲舒強調「大一統」, 「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以教化為大務」;「正法度之宜」。可知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多學派的思想。

其思想的影響結合課本知識回答即可。

(3)根據材料「唐代儒學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的乾達婆、希臘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可知唐代思想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多元性(兼收幷蓄);再結合政治、經濟和對外政策等原因分析。

(4)從前三問得出尋找規律,得出結論:思想文化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而不斷髮展豐富。

(3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

【文言解釋】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5樓:匿名使用者

. 實行仁政愛撫百姓而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阻擋得住他.

莫:沒有。之:代詞,他。能:能夠。御:阻擋,防禦

地不改闢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是什麼意思

6樓:一灘新約

意思是國土不需要新開闢,老百姓不需要新團聚,如果施行仁政來統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

相關出處:

「地不改闢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公孫丑章句上》典故當中。

原段: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闢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雞鳴狗叫的聲音處處都聽得見,一直到四方邊境,這說明齊國人口眾多。國土不需要新開闢,老百姓不需要新團聚,如果施行仁政來統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

擴充套件資料

《公孫丑章句上》選自《孟子》。《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

《孟子》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7樓:禾木由

意思:土地不必再擴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稱王天下,沒有人能阻擋得了的。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原句:地不改闢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釋義:土地不必再擴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稱王天下,沒有人能阻擋得了的。況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現,沒有比現在隔得更長的了;百姓受**折磨的痛苦,沒有比現在更厲害的了。

講十個笑話要爆笑

8樓:賞葉0nb42驔

1.犯人被執行槍決,由於子彈質量不好,第一槍沒響,接著又開了第二槍。。

。第三槍。。。這時犯人哭了,抱著法警的大腿說:大哥你掐死我把!太他媽嚇人了.....

2.一醉漢不慎從三樓掉下,引來路人圍觀,一警察過來:發生什麼事?醉漢:不清楚,我也是剛到.

3.醫生:「怎麼找不到我的筆了呢?我想給你開藥方.」病人小聲地提醒到:「醫生,您不是把它放在我的胳肢窩裡了嗎?

4.我想讓陽光溫暖你,用星光裝點你,用美酒陶醉你,用美食物滿足你,用煙花燦爛你,用幸福淹沒你,可是我不做上帝已經很久了,沒辦法啦……

5.如果全世界的豬都死光了?(打一首歌)答案:至少還有你

6.在你的眉宇間我看到滄桑,在你的眼中我看到自信,在你的額頭我看到歲月,在你的脣齒間我看到韭菜,快去刷牙!

7.兩頭牛在吃草。其中一頭說;「最近流行瘋牛病,我們不會被傳染上吧?」另一頭說;「不會,我們是袋鼠啊。」已經瘋了!

8.我一直是江湖中不知名的俠客,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傳說中最神祕的你,竟然叫出了你的名字,從此,我在江湖上也有了響噹噹的名號:知豬狹!

9.有一天,我對你說你是豬,你說:我是豬才怪。於是我便開始叫你豬才怪。終於有一天你忍不住在眾人面前大聲宣佈:我不是豬才怪!

10.一個三歲小男孩拉著一個三歲小女孩的手說:「我愛你。」小女孩說:「你能為我的未來負責嗎?」小男孩說:「當然能,我們都不是一兩歲的人了!」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什麼意思

9樓:金牛咲

意思是: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禦他。

此句出自《齊桓晉文之事》(選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選段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文: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這些人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後世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事。

如果不能不說,那麼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麼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於天下呢?」

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禦他。」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

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此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小汐子 考點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 點評 古代中國的思想 文化專題是歷年高考的重點和難點,在新課標高考省份和非課標省份都備受重視,高考考查思想的重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和宋明理學,在近三年的高考中本專題的絕大部分試題出自本考點。相對而言,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和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則考查較少。本專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到2023年時,第三世界國家的外債已經接近10000億美元,支付

手機使用者 1 圖一 歐bai洲聯盟 圖二 du北美自由 zhi區 圖三 dao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趨勢 專經濟區域 屬集團化 2 存在問題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聯絡加強,發展中國家 第三世界國家 經濟落後已經影響到全球經濟的發展 摘錄語句 積極努力以確保發展中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其中的最不發達國家,在...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臺

莫奈 a試題分析 本抄題考察學生對人文始祖bai皇帝的識記能力du,本題以臺灣國民黨主zhi席宋楚瑜來黃dao陵縣祭拜為素材命題,形式新穎,構思靈活,題目中 華夏子孫齊參拜,脈血勝於清水濃。表達了華夏之孫對皇帝的敬仰之情,相傳皇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了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