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學中,科學家們還有哪些未解之謎?

時間 2022-11-09 02:45:03

1樓:聊車的老司機

這位名震江湖的學者一點也沒錯。這兩個「未解之謎」在20世紀初直接擊垮了整個古典物理學,「乙醚」誕生了直接相對論,「黑體輻射」誕生了量子力學。他們擴大了物理學的侷限性,分別小規模、大規模地開闢了新天地。

這實際上與天文學研究的三個問題有關。20世紀天文學家們大步推進了對這三個問題的研究,但在推進的同時,科學家們意識到我們知道的越多,我們知道的就越少。其實天文學的研究只有三個:

我們是誰?我們是從**來的?我們該去**?

但事實上,在天文學研究中,其實都是一個模型。每個模型都是研究物件的「生、老、病、死」,即包括進化。例如,科學家將研究宇宙的「生、老、病、死」,即標準宇宙模型。

科學家們發現我們實際上在一個叫「銀河系」的星系裡,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系,即使我們仰望天空最黑暗的地區,也有數千個星系。後來,隨著我們的進一步研究,我們發現宇宙中還有宇宙大**留下的餘熱,它在宇宙中傳播成電磁波,成為宇宙的背景輻射,因此我們稱之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對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科學家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這個破格的發現使科學家們陷入了困惑,他們長期以來認為物質的重力可以逐漸減緩世界的膨脹速度,甚至縮短世界。加速世界膨脹的解說是促進科學家提出暗能量理論。就是這種能量使世界迅速膨脹。

天文學家假設世界質量可以超過可觀測的質量。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博拉魯賓討論了銀河系內不同方位的恆星速度。發現銀河系中心的恆星的速度與外部恆星的速度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這個發現就像違背根本的牛頓物理學定律。根據牛頓的物理學定律,銀河系外的恆星應該速度更慢。

天文學家用看不見的質量解釋了這一景象,即暗物質。雖然看不見,但暗物質也有質量,研究人員根據對正常物質發作的重力推斷暗物質的存在。據說暗物質在世界上所佔的比重為23%,世界上4%的地區由正常物質組成,包括恆星、行星和人類。

2樓:活動的百庫全書

天文學的未解之謎有。暗能量是什麼?暗物質是什麼?恆星如何發生**?宇宙射線來自何處?日冕為何擁有驚人溫度?太陽系為何如此怪異?

3樓:泰曉凡

消失的重子哪去了所謂重子物質由質子和電子等離子體組成,它們佔宇宙中可見物質的很大比例。在計算從早期宇宙到現在的重子數量時,天文學家發現重子的數量神秘地減少了。還有暗物質,雖然不可見,但暗物質也有質量,研究人員根據暗物質對正常物質的引力效應推斷暗物質的存在

4樓:等待拯救的

訊號之謎,2023年8月15日,一如既往的天文學家傑瑞·埃曼檢視由大耳朵電波望遠鏡留下的報表。但是在稿紙之外寫下wow,它持續了37秒,來自外太空——但到底是什麼?據他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強烈,最清晰,最重要的訊號,也是天文學家幾十年來一直爭論的一個未解之謎。

天文學家怎樣給恆星稱重,天文學家怎麼計算遙遠恆星距離?例如,最遙遠的恆星距我們137億光年,它的光要這麼久才到達地球,我們

比起行星,恆星的質量要大得多。恆星的壽命長短取決於它本身的質量。大型恆星的壽命短,最終以超新星的形式終結,核心演變成中子星或者黑洞 而較小的恆星則壽命更長,最終演變成白矮星。知道恆星的質量不僅能推測出恆星的壽命,還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星系的演化。不過,確定恆星的質量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稱量恆星的最好方...

在天文學中,距離是如何表示的,在天文學中,距離是如何表示的?

用光年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單位。因為宇宙天體的尺度都比較大,距離上的尺度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 英文 astronomical unit,簡寫au 是長度的單位,歷史上約等於地球跟太陽的平均距離。天文常數之一。天文學中測量距離,特別是測量太陽系內天體之間的距離的基本單位,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

在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通過什麼技術使恐龍復活在現實中能實現嗎

生活至上 想要克隆生物,必須要有生物的全部基因組合dna,而且還要有適當的載體。侏羅紀公園中,如此尋找到的dna顯然巧合到了傳奇。而且從琥珀中蚊子血液中提取恐龍的全部基因幾乎是辦不到的,頂多是dn 段而已。對於克隆技術是無用的。傳統理論認為化石中有機物的儲存不到10萬年,而這遠短於恐龍滅絕的時間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