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選官制度與監察諫議制度在中國官僚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時間 2021-05-07 20:00:53

1樓:賀顯華老師

科舉選官制度:

科舉為中國曆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閒之輩。

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階**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代中葉時到中國,所見負責管治全國的士大夫階層,便是由科舉制度所產生。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份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

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於這些讀書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產物,學習的亦是相同「聖賢書」,故此亦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一和向心力。

監察諫議:

漢代就有諫議官來查補皇上政策缺失,但是在皇權集中制的封建社會,實際權力是一步步的讓位給皇權。遇上明主還好些,遇上昏君,只能碌碌無為。

2樓:計錄儀

複製知道口令可開啟頁面$r2bmmpln$

歸納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過程及趨勢

3樓:丹丹的星星

1.中國古代選官制

度的演變過程及趨勢:

原始社會---禪讓制 夏商周---世卿世祿制 秦朝---軍功授爵制 漢朝----察舉制徵辟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門閥制度) 隋唐----科舉制

2.中國古代監察與諫議制度的發展脈絡及其評析:

(1) 監察:秦朝--御史大夫 漢朝---御史府(御史大夫) 漢武帝----在地方設立十三州刺史 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御史臺 宋代---**為御史臺,地方為通判 元代---御史臺 明清---**設立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都察院長官為監察御史),地方為按察使司

(2)諫議:隋唐-----門下省 宋代-----諫院

(3)評價:對皇帝的決定可以提出批評,這一條在某種程度上孕含著言論自由的原則,每每令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興趣。這條原則在各個朝代都得到了貫徹執行,儘管有時難免流於形式。

各個時代向皇帝進諫的奏摺和奏摺摘要,大量地以奏議形式儲存在官修的史書和國家檔案中,流傳至今。這些奏摺都是實行諫議制度的明證。諫又稱諫諍、諫議、直諫、規諫。

漢語中諫字的獨特含義是對皇帝的絕對權威提出異議。就此而言,諫有別於監察,監察是對**的權威提出異議。然而,諫議和監察都是國家機器運作的監督機制,就此而言,兩者又有共同之處。

在中國的政治傳統中,天子——皇帝獨領一切權力,因而孟德斯鳩式的分權制在中國的國家機構中無蹤可覓;不過,為了行使皇權,仍需建立一套機構和制度。這套機構和制度在漫長的中國政治史上不斷得到完善,擔任各種職務的**雖然難以從政治角度區分類別,但就技術角度而言,卻是各司其職的。中國的政治機構基本上可分為兩類:

其一是協助皇帝制定決策的機構,其二是執行皇帝決策的機構。國家機器內部這兩類功能明顯不同的機構之間的區別,從技術上來說,類同於現代國家中立法機構與行政機構,然而從政治上來說,它用以作為依據的皇權觀念,性質與經典的立法機構觀念不同,所以我把它稱作指示機構與執行機構之間的區別。基於這一區別,檢察的職能就是監督行政機關是否正常運作,因而屬於執行機構;而諫議的職能則是監督皇權是否能作出良好的決策,因而屬於指示機構。

4樓:墨玉流韻

1,漢時是察舉制,到南北朝之前大約是九品中正制,隋朝建立科舉制,唐朝武則天時期建立殿試。大約就是這樣。趨勢是越來越科學,公平,選官範圍越來越廣泛,只不過到明清時期,八股文的出現導致科舉制僵化。

2這個不太熟悉,離開學校好久了。

秦到清的**官制 地方制度 選官制度 監察諫議制度

5樓:婉

秦朝是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漢是郡國並行制,選官是察舉制,監察是刺吏制,唐是三省六部制,宋是三司,明設六部,隋唐宋元明清選官是科舉制。

秦,漢,唐,宋,元,明,清在**,地方,選官,監察和諫議上分別採取了哪些制度

6樓:童洛銘

**:秦:三公九卿,漢:漢隨秦制,內外朝,唐:三省六部,宋:兩府三司,元:中書省,明:丞相制,內閣制,清:攝政王大臣會議,設軍機處

地方:秦:郡縣制,漢:郡國並行,唐:藩鎮割據,宋:**集權,明:1布政使司2都指揮使司3暗查使司,清:督撫制

結合高中歷史必修1概述我國古代**官制,地方制度,監察體制,選官制度的演變。

7樓:匿名使用者

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

**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

歷史上 的選官制度,選官制度是什麼?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中正是考察的 考察士人的名聲,品行。分位上,中,下各三品,共九等。簡單通俗的說就是有權威人士推薦。人才分為九個等級,處於哪個等不由有名望的人判定。一般都是士族掌控人才評定大權。可想而知,必然造成任人唯親,士族長期掌握國家的政權。選官制度是什麼?以漢朝為例 選舉制...

各個朝代的軍事制度,中國各朝代選官制度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 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軍事制度是在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秦王朝的軍隊,置於皇帝的嚴格控制之下,負責全 事行政的官吏為太尉,戰時隨時任命將軍統兵,秦有上將軍和前後 左 右諸將軍。軍隊可分為京師兵 地方兵和邊兵三部分。京師兵主要由郎官 衛士和守衛京師的屯...

漢代和唐代選官制度有什麼相同點

漢代是察舉製為主,同時包含科舉制,唐代主要是是科舉制。相同點就是都有科舉制。漢朝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推薦過後是還要經過考試覆核 覆核合格後才能量才錄用。無論是特舉賢良方正,還是歲舉孝廉 茂才,均須經過 覆試。漢代察舉制下的考試,在西漢時並不占主導地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