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則歷史故事,不是那種小故事。詳細一點的。作業需要

時間 2021-07-01 06:01:20

1樓:天使翅膀斷吧

楚國干將、莫邪夫婦二人,給楚王鑄劍,三年才鑄成。楚王很生氣,想殺他。劍有雌雄二柄。

當時妻子懷孕快生產了,丈夫對她說:「我給楚王鑄劍,三年才成功。楚王發怒了,我去一定被殺掉。

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長大後,告訴他:『出房看南山,松樹長在石上,劍在它的背面。』於是拿著雌劍去見楚王。

楚王非常生氣,叫人去仔細檢視。驗劍人說:「劍有兩把,一把雌一把雄,雌劍帶來了,雄劍沒有帶來。

」楚王發怒了,把干將給殺了。莫邪生下的兒子叫赤。後來長大了,問他母親:

「我父親在**?」母親說:「你父親給楚王鑄劍,三年才成功。

楚王發怒,把他殺了。他走時囑咐我:『告訴你兒子,出門望著南山,松樹長在石頭上,寶劍在它的背面。

」於是兒子走出門來向南望去,沒有看見山,只看見堂前有一根松木簷柱立在石礎上面。兒子便用斧頭劈破鬆柱的背,得到了雄劍,他日夜考慮要向楚王報仇。楚王夢見一個男孩,兩條眉毛之間寬一尺,說要報仇。

楚王懸千金重賞捉拿他。赤聽說了這件事了,趕緊逃走,躲進深山,他一邊走著,一邊悲哀地唱著歌。有一個俠客遇見他,問他:

「你年紀還小,怎麼哭得這樣悲傷?」赤說:「我是干將、莫邪的兒子。

楚王殺了我的父親,我想要向他報仇!」俠客說:「聽說楚王懸賞千金要你的腦袋,把你的腦袋和劍拿來,我為你報仇。

」赤說:「太好了!」他就割下自己的頭,兩隻手捧著頭和寶劍交給俠客,身子僵硬地站立著。

俠客說:「我不會辜負你!」這時候男孩的屍體才倒下。

俠客帶著人頭去見楚王。楚王很高興。俠客說:

「這是勇士的頭,應當用大湯鍋來煮它。」楚王依照他的話去做。男孩的頭煮了三天三夜,沒有煮爛,頭在滾水中跳出水面,瞪著眼充滿憤怒。

俠客說:「這小孩的頭煮不爛,請大王親自到湯鍋那裡去察看它,這樣一定能煮爛。」楚王就走到湯鍋邊上去看。

俠客用劍向楚王的頭砍去,楚王的頭隨著寶劍掉進滾水中。俠客也揮劍砍斷自己的頭,他的頭也掉進滾水中。三顆人頭都煮地稀爛,沒法分辨。

於是把肉湯分成三份埋葬了,所以籠統稱為「三王墓」。如今這墓在汝南郡北宜春縣境內。

2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期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這件玉璧被戰國各諸侯國視為鎮國的寶藏,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寶」。各諸侯國為了把玉璧擁為己有,想盡辦法互相爭壓,上演了戰國時期一幕精彩的歷史劇,最後這件珍貴玉器竟不知落到何處,成為歷史上的一大疑案。

這件珍貴玉器的來歷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卞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座山下發現了一件貌似普通的玉璞,為了表示自己對君主的忠心,他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玉璞是一種天然玉料,如果不經鋸割,外表看來和普通的石塊沒什麼區別。

楚厲王找來相玉家進行鑑定,玉工認為這就是一塊普通的石塊,沒有什麼價值。厲王非常生氣,認為卞和有意欺騙他,就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腳,並把卞和驅逐出楚國。

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趕回楚國,又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武王,玉工仍鑑定為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腳。

又過了幾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繼位。這時的卞和又想把玉璞獻給楚文王,無奈自己已是風燭殘年,又被砍掉了雙腳,行動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卞和便懷抱玉璞來到楚山下痛苦三天三夜不止,眼淚都流盡了,眼睛直往外滴血。這件事傳到了楚文王那裡,文王派人問卞和:

「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為何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答道:「我並不是因為被砍掉雙腳而痛哭,而是因為明明是寶玉卻被誤認為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我是為大王哭泣,他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啊!

」文王聽後,命人把卞和帶到宮殿,並使玉工當面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無瑕的美玉。為了嘉獎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將此玉命名為 「和氏之璧」,並把它奉為國寶而珍藏起來。

「和氏璧」發現的訊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可就在這時,和氏璧竟失竊了,國寶的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人們紛紛尋找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玉,但終無結果。

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遊說,曾與昭陽一起飲酒,人們認為他有條件、有機會偷竊了和氏璧。楚國人對張儀嚴刑拷打,張儀拒不承認,楚人無奈,只好將張儀釋放了。張儀受辱後輾轉到了秦國,後來成為秦國的宰相,為秦國日後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楚國為一件國寶損失了一個人才,這是他們所沒預料到的。

和氏璧銷聲匿跡幾十年後,突然有一天在趙國出現了,至於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已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從一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玉工鑑定後,方知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王得知後,便將這件珍貴寶玉強奪去了。

趙國得到和氏璧的訊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產生了凱覦之心,就派人送信給趙王,希望用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趙王明知秦國想強取豪奪,但秦國勢力強大,怕得罪秦國招來滅國之災,只好派藺相如奉璧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和氏璧獻給了秦王,秦王看到玉璧,認為果真是名不虛傳,非常高興,將玉璧傳給左右嬪妃大臣**,眾人皆呼萬歲。藺相如見秦王根本無意割城給趙國,就走上前去說:「璧上有點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看。

」秦王將璧遞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叢集臣商議時,群臣們認為秦國依勢欺人,拿15 座城換玉璧只不過是一種空話。

可我認為百姓之間交往都不會欺騙,何況秦國是一個大國呢!況且因一璧而得罪秦國,實在不值。趙王採納了我的建議,為了表示對秦國的尊重,趙王還齋戎五日後,才派我將璧送給您。

可大王您在召見我時無禮傲慢,還將璧傳給眾人看,這是在戲弄我和趙國。我看大王您根本無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獻出玉璧,我的頭就和這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

」藺相如說罷,高舉玉璧,做出撞擊柱子的樣子。秦王惟恐玉璧被撞碎,連忙道歉,並召人拿來地圖,指出給趙王割去15座城。藺相如看出這不過是秦王的緩兵之計,就對秦王說:

「趙王派我送璧之前曾齋戒五日,現在大王您也應齋戒五日,並設九賓之禮,這樣我才會獻出玉壁來。」秦王見無法強奪,只好同意了。藺相如回到賓舍,想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秦王的一舉一動表明他根本不可能割城給趙國。

於是便派手下人喬裝打扮,懷揣玉璧,連夜逃回了趙國。

五日後,秦王在宮廷內設九賓之禮,命人請藺相如。藺相如進宮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繆公以來20餘位君主,沒有一位是恪守信約的。

我擔心因您的失約而辜負趙王對我的重託,所以已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趙國。秦國強盛而趙國弱小,如果大王先割15 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會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當殺,我願下湯鍋,您看著辦吧。

」秦王和眾臣聽後面面相覷。有大臣建議將藺相如囚禁起來,再攻打趙國。秦王想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還會使兩國的關係惡化,不如厚待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個明君的聲譽。

於是秦王在宮廷內以隆重的禮節款待藺相如,並將他送回趙國。這就是歷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3樓:冰峰的淚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是時範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裡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曰:

「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復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

居頃,復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魏王大驚,曰:

「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

」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曰:

"臣修身潔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侯生又謂公子曰:

"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巿,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市人皆觀公子執轡。

從騎皆竊罵侯生。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

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巿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於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辭決而行,侯生曰: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公子行數裡,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

"復引車還,問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還也。

"曰:"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公子再拜,因問。

侯生乃屏人間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如姬之慾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

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於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於是公子請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與公子俱。公子過謝侯生。侯生曰:

"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首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

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

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籣矢為公子先引。趙王再拜曰:

"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

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且矯魏王令晉鄙兵以救趙,於趙則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忠臣也。

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趙王掃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

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趙王侍至暮,口不忍獻五城,以公子退讓也。

公子竟留趙。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魏亦復以信陵奉公子。

張衡短的小故事,張衡小時候的故事短一點的有沒有

anyway丶 張衡為官清廉。伐蜀時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衡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遊學。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 今陝西省西安市...

關於 吳仁寶 的小故事(要稍長一點的)

沒有耶,我也找不到哦,對不起拉。關於吳仁寶的故事 81歲的吳仁寶走起路來仍像是一路小跑。白襯衣 黑布鞋 矮個頭,略微駝背,嘴裡叼著一支將熄的香菸 據說這是他的絕活 思考時點燃一支菸一口氣抽完。華西村民族宮禮堂裡坐滿了來自山東 新疆 浙江 上海等20多家單位的考察團和參觀團,頭頂上的五星燈佈局,恍若置...

梅蘭芳的故事簡單一點,關於梅蘭芳的小故事

梅蘭芳的事蹟中,還有這樣一件事情。在梅蘭芳小時候,自身條件並不是十分的出眾,相反,他因為輕微近視,而導致眼神不靈活,不能將心中的情感用眼神表達出來,這可是表演中的大忌。不過梅蘭芳沒有放棄,他每天都長時間的觀察鴿子,用這樣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眼力,終於在不久之後,練就了一雙靈活的眼睛。梅蘭芳的事蹟還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