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事蹟簡介

時間 2021-07-16 13:42:41

1樓:幸運的森林深處

1、步入仕途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

這一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周遊列國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的**子路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的子產去世,孔子聽到訊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3、返回魯國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歲,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 [29]  這一年,孔子最愛的**顏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

4、卒葬泗上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73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範疇,仁的基本涵義是「愛人」。作為一個人,首先要愛父母、愛兄弟,還要「泛愛眾」,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同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所提倡的「愛人」的主體,包括一切人,上至貴族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要愛他人,行忠恕,沒有人可以逃避這項義務,對於君王來說,這項義務比他人要重大得多,因為君王的「愛」還應及於所有的臣民。

2樓:

魯襄公二十四年,孔子3歲時,叔梁紇病逝。叔梁紇死後,顏徵在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魯昭公十一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因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

魯昭公十七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魯哀公二年,孔子由魯國來到衛國。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

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離開衛國西行。經過曹國,曹伯陽沒有接見孔子。

在曹國稍作停留,到達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59歲的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國、宋國、鄭國至陳國。

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魯哀公十二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魯哀公十三年,孔子70歲,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

這一年,孔子最愛的**顏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73歲。

3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精品中小學資料

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孔子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

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

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30餘歲時開始授徒講學。

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魯國內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

後升為司空和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並用,收回被齊國侵佔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費被毀後,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

以後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遂帶領**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飄泊生涯,時孔子55歲。孔子14年中先後到過衛、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他說:

孔子思想學說主要彙集在孔子**撰寫的《論語》中,《左傳》和《史記

4樓:1285170999雷伊

孔子是魯國人,其先祖乃宋國貴族,為商人後裔。如果把傳說與信史結合起來,子姓孔氏有著顯赫的世系。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有娀氏之簡狄生契。

契的後裔湯建立了商王朝。周滅商後,封紂的庶兄微子啟於宋。微子啟傳位於其弟微仲。

微仲後四世弗父何讓國於弟,為宋卿。弗父何後四世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遂為孔氏。孔父嘉後三世防叔奔魯。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名紇字叔樑)。

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72歲時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記· 孔子世家》中說「(叔樑)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傳說中在孔子出世前顏徵在曾見到麒麟。

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防山。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孔子撫養**,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於防。

孔丘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長成後身長九尺六寸(周時尺寸,大約1.76米,一說1.83米),被稱為「長人」。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後師事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人。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三千,賢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趕走,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由於齊相國晏嬰的反對,孔子幾年沒有得到齊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衛。其後,孔子率眾**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

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最嚴重的一次是在陳、蔡之間絕糧,但孔子仍講誦絃歌不衰。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

5年後,孔子離開了這個世界和他的**,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5樓:申一個好難

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送過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樑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於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又因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歲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孔子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時候,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讚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

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安區域性區域性長兼檢查部長兼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五十六歲時,又升任**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晉升標準,因此為**宰相)。孔子執政僅三個月,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

孔子傑出的執政能力讓齊國倍感威脅,於是設定送魯哀公美女良馬從而讓魯國國君沉溺與酒色中這樣卑鄙的計謀,以此擠走道德至聖的孔子。孔子離開魯國後周遊列國,雖然大多數時候都受到了國君的禮遇,但由於孔子堅持的政治理想與當時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歷經十四載不得重用。於是孔子與公元前484年六十八歲時返回魯國。

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可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棟樑。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有說法為《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孔子的生平事蹟簡短的,孔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蹟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

金庸生平事蹟,李清照的生平事蹟?

金庸生平事蹟一 他的祖父查文清,光緒年進士,1891年在著名的 丹陽教案 發生時就是丹陽知縣。當時清廷為了給外國教士交差,意欲抓拿焚燒教堂的首事兩人,偷偷放走嫌犯的就是查文清,並因此被革職,回鄉閒居讀書。金庸說,他祖父對他有兩大影響,一是讓他知道要愛國並且正直行事 二是要多讀書。而金庸父親查樞卿,生...

雷鋒的生平事蹟,雷鋒的生平事蹟

1 人民勤務員 五月的一天,雷鋒冒雨去瀋陽。路上,雷鋒看見一位婦女揹著一個小孩,手還牽著一個小女孩,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想都沒想,脫下身上的雨衣就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她們一起來到車站。上車後,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直髮抖,就把自己的貼身襯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她們早飯沒吃,就把自己帶的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