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寫作背景,《廉頗藺相如列傳》寫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8-11 15:45:43

1樓:禾木由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譭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漢朝建立後,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兼優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等被譭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搜尋並獻出。

2樓:匿名使用者

寫作背景:戰國末,強秦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趙國實力比秦稍弱。

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趙國將軍廉頗和上卿藺相如的故事,主要包含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典故。

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並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蹟。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髮衝冠、白璧微瑕等成語均出自本篇。

廉頗是戰國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其征戰數十年,攻城無數而未嘗敗績。為人亦襟懷擔白,敢於知錯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馬光所言:

「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繫。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鑑矣。」

3樓:青制啤酒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一。戰國末,強秦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趙國實力比秦稍弱。

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趙國將軍廉頗和上卿藺相如的故事,主要包含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典故。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並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蹟。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髮衝冠、白璧微瑕等成語均出自本篇。

廉頗是戰國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其征戰數十年,攻城無數而未嘗敗績。為人亦襟懷擔白,敢於知錯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馬光所言:

「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繫。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鑑矣。」

百科:廉頗藺相如列傳

4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司馬遷寫史記中的一文,背景就是寫歷史唄

《廉頗藺相如列傳》寫的是什麼?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廉頗藺相如列傳》寫趙國名將趙奢破秦兵於閼與的一段故事相當精彩生動,但這場戰爭究竟是誰打誰,司馬遷的敘述混亂。中華書局本開頭敘事說:「秦伐韓,軍於閼與。

」這一來,「軍於閼與」的就成了秦軍。結合本文最後的「遂解閼與之圍而歸」,再結合《趙世家》所說的「秦韓相攻,而圍閼與」,則可分明知曉閼與城內被圍的是韓軍,而對之實施包圍的是秦軍。如此說來,這開頭的七個字應該斷句作「秦伐韓軍於閼與」,中間不應該逗開。

這是其一。

接著進一步討論,當時的閼與究竟屬韓還是屬趙,被圍在閼與的是韓軍,還是趙軍?《秦本紀》說「(昭王)三十八年,中更胡陽攻趙閼與,不能取」;《太平御覽》一六三引《史記》作「攻趙閼與」;《戰國策趙策三》作「秦王令衛胡陽伐趙,攻閼與」;《太平御覽》二九二引《戰國策》作「秦師圍趙閼與」;《通鑑》赧王四十五年書此事作「秦伐趙,圍閼與」;即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在敘述到秦將分析趙奢剛率軍離開趙國都城的情形時也是說:「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

」可見閼與分明屬趙,只是司馬遷在《史記》的不同篇章中記事有些混亂而已。故《廉頗藺相如列傳》這裡只能作「秦伐趙軍於閼與」。

與此相同,《趙世家》裡的「秦韓相攻,而圍閼與」,也應作「秦趙相攻,而圍閼與」。整場戰事與韓國毫無關係。《六國年表》周赧王四十五年的趙格,黃善夫本、武英殿本、金陵局本之原文皆作「秦拔我閼與」,「拔」

字應該作「攻」,所屬關係原不錯。而中華本依據《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錯誤提法將其改為「秦攻韓閼與」,遂使本來不錯的所屬關係也錯了。

6樓:

廉頗藺相如是司馬遷寫的

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個故事的簡介

7樓:9點說史

1、「完璧歸趙」

趙國有一塊美玉,叫「和氏璧」。秦王聽說後想得到它,就派使者到趙國說想用城池換璧。秦王素來貪婪,趙王知道他只是想將和氏璧騙到手,但忌憚秦國的強大也不敢直接拒絕,以免惹起戰端。

正當他為難的時候,藺相如站了出來並聲稱自己有辦法——要麼換回城池,要麼將和氏璧完整地帶回趙國。到了秦國,秦王果然只對璧感興趣,對讓出城池一事隻字不提。

並在一次會面時想以武力奪璧,藺相如誓死不從,他抓著何氏璧準備撞牆來威脅秦王:要麼用出土地城池換璧;要麼他就撞牆壁碎人亡,秦王什麼都得不到還會因背信棄義而遭人唾罵!秦王雖愛美玉但並不昏庸,不願用土地交換,就值得讓藺相如帶著何氏璧返回了趙國。

2、「澠池之會」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

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

趙王被迫鼓瑟,藺相如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國向趙國要十五座城,藺相如也是寸步不讓,說用秦國國都作為交換,使秦王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史稱「澠池之會。

3、「負荊請罪」

趙國的藺相如因「完璧歸趙」有功,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本就看藺相如不順眼,這下看他被封上卿,立馬就火冒金星,不服氣了,並且暴跳如雷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狠狠羞辱他!」

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

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於是他拉下老臉,脫下戰袍,心甘情願的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門上「負荊請罪」。

擴充套件資料

《廉頗藺相如列傳》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歎服。

抓住人物特徵,人物形象凸現紙上。司馬遷善於抓住人物主要特徵進行極力渲染。如在對事蹟頗豐的藺相如這一形象進行處理時,便抓住「智勇」這一特徵為核心描述。

正如他在本傳傳末所論贊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也。

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在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等事件進行描述時更是緊緊扣住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這一特徵,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哪小故事,《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哪三個小故事

景田不是百歲山 1 完璧歸趙 藺相如用自己的機智聰明成功將和氏璧完整送回趙國,既沒有激怒秦國,也沒有丟掉自己的性命 2 澠池之會 秦王想借此侮辱趙王,但是藺相如成功讓秦王擊缶而挽回趙國面子,澠池會成功 3 負荊請罪 廉頗因為藺相如以口舌之便而位居其上而氣憤,揚言要侮辱藺,藺相如知道後為了國家不與其衝...

廉頗和藺相如的其他故事,快,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 簡短的)

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 完璧歸 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耿耿於懷,處處為難,揚言說 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裡。此後每次相遇,藺相如...

和廉頗有關的成語,有關廉頗與藺相如成語

負荊請罪的自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在邯鄲市串城街 邯鄲道 有一處巷子回車巷,這裡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車巷碑記,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意思 負 揹著 荊 荊條。揹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