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客觀原因是什麼

時間 2021-08-11 17:19:48

1樓:趙鑫鑫

1、明朝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本身朝政混亂與****昏庸。

與後金的戰爭帶來財政困難和清兵的經濟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

2、當時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於2023年佔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投降,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

3、2023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最後成立大西政權)。

4、2023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明朝亡。

明朝滅亡的標誌是明崇禎十七年(2023年)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京師,明崇禎帝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今景山)自縊而死,明朝滅亡。

崇禎的事蹟

第一,剷除閹黨,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閹黨。

第二,重啟東林黨,東林黨起於萬曆年間,最初是一群充滿理想,心懷天下,以匡扶社稷為己任的士大夫建立了東林書院,向天下傳遞著自己的政治理想,痛斥時局的昏暗,朝廷的腐敗。

第三,拒絕議和,崇禎元年,清皇太極便積極聯絡遼東督師袁崇煥,聲稱願意「去帝稱汗」,積極尋求與明廷和議,但是因為崇禎以及朝臣均認為流匪不足為懼,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清軍,所以議和一事在部分大臣的反對下,被擱置了。

第四,處死袁崇煥。

2樓:秋風de淚

內因第一,崇禎時期最大的問題還不是黨爭,關鍵是財政危機一直沒有解決。 萬曆年間自張居正死後,問題不斷,危機日益加重。萬曆三大徵之後明王朝的財政其實就比較困難了。

而這一危機經泰昌、天啟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加劇。雖然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了,相對繁榮,但是全國大部分地區是貧困的,是土地兼併嚴重的! 崇禎上臺之後並沒有採取有效的緩和兼併土地的政策,反而一味的「加遼響」,意圖短時間內徹底解決遼東邊境問題。

結果增大了民間負擔,再加上西部的大災荒,流民成了流寇,流寇成了起義軍。明王朝陷入了兩線作戰……結果,兩線戰亂不僅沒有徹底解決,反而越陷越深。最終2023年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自縊而死。

大明王朝滅亡!

內因第二,行政能力地下,扯皮嚴重! 崇禎上臺之後,雖然能一舉解決閹黨問題。贏得了民心,但他有自己的問題,由於是親王登基,十年只有十七歲,沒有經過整治歷練,不能很好的識人用人。

當時明朝黨爭嚴重,而崇禎上臺由於缺乏經驗也就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要受擺佈了。舉幾個例子就能看出來,崇禎對於幾個關鍵人物的任用上,時而英明時而糊塗。比如孫承宗,當他被啟用守衛北京城,守衛遼東的時候,是很合適的。

以他的才能一定可以支撐住遼東,至少可以緩解清朝的進攻。等西北農民軍消滅之後,大明就可以騰出手來專注於遼東戰事!可是當孫守遼稍微受挫,身邊的言官開始**,有一部分人藉機排擠的時候,崇禎就動搖了。

孫承宗遞交辭呈,踏遍批准!這是一個失誤!!!用人不疑,不應以一時得失而隨意改變對一個關鍵人的任用使用。

第二, 盧象升的戰死!2023年,清朝傾舉國精銳進犯明朝京城附近。朝廷急調時任宣大總督的盧象升勤王。

當盧象升披著孝服見到崇禎之後,崇禎的態度就有點搞了。皇帝本來受楊嗣昌的影響想要和談,而主戰的盧象升說出「能戰方能言和」的態度下,又支援堅決出戰。並委託盧象升全權負責京師防務和清朝作戰。

既然你交給他軍權,就被懷疑,還要太監監軍。並且盧象升也只能指揮其中的兩萬人。沒有補給,沒有支援。

導致盧象升英勇戰死。這隻能說明崇禎朝廷只知道扯皮,政令不同一,沒有一個有效決策,有了好的決策又不能好的執行。

內因第三,起義軍實力比較強。西北李自成,西南張獻忠。屢招屢叛,屢敗屢戰,最終把一個準備中興的崇禎王朝毀掉了。

崇禎朝真的不缺能人,缺的是崇禎用人的能力,另外缺乏一個有能力的首輔。

外因:清朝軍事強大,行政有效。 皇太極執政後,任用了大量漢官,並且積極吸收了漢文化。

使得行政行軍方面簡單有效的八旗制度和優秀的漢族文官制度有機結合。皇太極也有雄才大略,最終使得明朝和清朝的力量對比天平向清朝方面越來越傾斜了。

3樓:荔枝姐姐

其實,明朝滅亡的原因在明朝初年就已經種下了,這可以說是非常獨特的,從來沒有哪個朝代會這樣。

分析一下這個種子就是:皇權的空前加強和宦官專權。

因為皇權的絕對化,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發揮了很壞的影響。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簡單地以為只要大權絕對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會永固。殊不知不受牽制的權力必然走向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

這一點上,不能不承認明朝是遠遜於漢唐的。

在政治上,自從洪武帝廢了胡惟墉的宰相,從此再也沒有設立這個職務,從而導致了皇權的絕對化。因為皇權的專權,導致了法律如同虛設,全以皇帝為主導,今天是這麼個說法,明天又變了個樣。這使得上上下下全部都亂了套,也使得官吏徇私枉法無人可管,造成為什麼明朝反貪最嚴,卻越反越貪的後果。

而且因為皇權的絕對化,導致了宦官專權的出現,只要宦官能得皇帝歡心,那麼他就是一人之下而萬人之上了。而且從洪武帝開始,基本上所有的明朝皇帝都是好殺成性,可能是血統遺傳的問題。因為多疑,又殘忍好殺,也就給了宦官的濫殺無辜留下了伏筆。

只要他們看不順眼,以及和他們作對的大臣基本上都沒好下場。幾百年的對大臣的濫殺,把臣子的節氣都殺沒了,只剩那奸佞弄臣,雖說一個皇帝身邊也需要弄臣,這是帝王權術的範疇,但是這是要在有賢臣的前提下的。而明朝的皇帝身邊基本上沒幾個賢臣,只剩下奸佞弄臣,皇帝勤政的時候還好些,而當皇帝殆政的時候,諾大的皇權就出現了真空現象。

權力的空白總是要人去填補的,要麼是權臣,要麼是巨閹。這樣的政權怎麼能對國家負責,對國民負責,對子子孫孫負責呢?這就導致了明末大範圍的農民起義,因為大家都已經過不下去了,那些個奸佞弄臣們只知道滿足自己的私慾,根本不關心民間疾苦,而有缺少賢臣,這樣的國家怎麼會長久呢?

在文化上,唐代的科舉有進士,有明經,有特科。特別是特科,成就了不少千古名相,如賢良方正,如能言直諫,使天下才俊盡入轂中矣!而明朝卻只有進士科,形式只限於以後遺臭天下「八股文」。

其目的就是使天下士子無法自由發揮,不能妄議朝政。選拔出來的士大夫,只能成為皇帝本人的奴隸,淪為皇權的執行者,而不是社稷的建設者。這樣選出來的國家棟梁,可以說基本上都是朽木,沒有什麼可塑性,不懂得通變,就更加不懂得治國了。

所以,縱觀整個明朝,高居廟堂之上的沒幾個是賢能德才之輩,懂得治國的更是寥寥無幾,而真正有才能的卻不是在野就是不得重用,真是可悲可嘆呀。偌大的國家就是找不到幾個經緯治國之才,這樣的國家怎麼能治理好,怎麼能不走向滅亡呢?

在軍事上,因為皇權絕對化,叫皇帝把軍權視為命根子。這就出現兩種現象,一是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二是對戰爭的絕對指揮權。而戰爭永遠是強者的**,弱者去統領它,只能是無端毀壞國家的利器。

明代皇帝善於招降納叛,把原來的土匪草寇都收進自己的帳下,這就是「以兵息寇」法。如果是強者去統御,那不會出什麼亂子,如果叫弱者去統御,又逢亂世,這些人就會淪為兵寇,其危害性是毀滅性的。太祖,成祖都是在戰爭中打過來的人,知道怎麼與這些人打交道;而後世之君深居內宮,不曉戰事,又怎麼去**這些虎狼之師呢?

土木堡就是很好的例證。所以到了後來,兵寇與民亂相彰,民間疾亂,而那些皇帝卻束手無策,根本就壓制不住,這樣的局勢怎麼能保國家於安康,怎麼能保國家於長久呢?

在經濟上,因為皇權的絕對化,導致政治權力對經濟的干預。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朝設立了「皇莊」,與人民爭奪利益。更過分的是,非但要與民爭利,還貪戀金銀,設內帑而棄戶部,最典型的就是萬曆帝。

三大戰役已經花光了戶部的錢,而萬曆卻不拿分文充實國庫,而國家還是要花錢,那麼這些又從**來呢?最後,還是到老百姓那裡掠奪,增加各項稅收,而且,只是填充國庫可能還好些,最要命的是,那些**汙吏藉著國家徵稅的鍥機,大肆增設名目,魚肉百姓。這樣必然會導致那些為生活所迫的民眾起義,也就導致朱家王朝的覆滅~!

另外,宦官專權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這些宦官都是皇帝身邊的人,很得皇帝的寵信,而且明朝的皇帝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經常不上朝,置政事於不顧。這就給宦官們留下了巨大的權利,他們可以假借皇帝的名義,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而且隨便編個理由,就可以騙過皇帝。

因為皇帝的不理朝事,聽信宦官,加上大臣們想見皇帝一面都不容易,必然導致朝政的荒廢,言諫之路的堵塞。再加上宦官們掌握了東西兩廠這個特務機構,冤獄,假案層出不窮,搞得天下人心惶惶,**們整天琢磨怎麼整人,這樣的朝廷怎麼能把發展國家作為首要呢?並把這種風氣帶到民間,這樣也就導致了國家的衰敗!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偌大的明王朝,因為他的體制問題,把滅亡的種子在他的初期就已經種下了,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清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辛亥革命已經一百週年了,建議你讀一些關於辛亥革命的書籍,你會找到答案的!資產階級革命是歷史的洪流,事實表明 資本主義社會必定會替代封建主義社會的!閉關鎖國,落後腐朽的封建制度 清 的腐敗以及封建王朝的落沒 落後的封建制度和腐敗 固步自封,盲目自信,沒有跟上新的工業步伐,封建制度的束縛 清 的腐敗無能...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關於明朝的滅亡,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說明朝亡於東林 偷稅漏稅 有說跟崇禎皇帝的致鬱人格有關係,還有說晉商是明朝的掘墓人,甚至遠在大洋彼岸的學者還認為跟太陽黑子有關 或多或少這些說法,其實都有一定合理性,但想來大家都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明朝的滅亡,外因,也就是後金勢力的崛起,並沒有起到...

明朝亡的原因,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簡單的說,明亡於崇禎的政治,我甚至覺得天啟活著,明朝就不會亡,因為天啟不管事,除了削木頭!明朝在幾位皇帝連續曠朝的情況下仍然挺了一百多年,絕非偶然,是因為有那些文官集團的存在,這就類似於現在英國議會,扔了女皇,事兒照做不誤!可是崇禎十七年就折騰走六十位內閣首輔,文官體制完全讓破壞了,明朝不亡才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