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前後出現霸主,歷史上稱為什麼

時間 2021-08-11 17:52:10

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軍事中佔據主導地位,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迫協諸侯、把持其政),史稱:春秋五霸。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和號令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這些權力已逐漸轉移到諸侯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各諸侯國內也出現了君臣逆位的現象——「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於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動向——「陪臣執國命」。鐵農具的出現提升了生產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開墾,這成為諸侯國強大的主要原因。

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封建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相互混戰,天下大亂。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史記》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而《荀子·王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

2樓:林顧姝

「春秋五霸」

在歷史上,對「春秋五霸」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3樓:滄海盡成空

春秋五霸,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齊桓公、宋襄公

4樓:皇甫子福

春秋五霸,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期,從此以後,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指的是哪段時間?春秋爭霸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先後出現了哪些霸主?

5樓:靜思除己慮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白虎通·號篇》。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 另有人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並非實指五位國君。

6樓:菲也也

春秋就是根據孔子寫的《春秋》命名的

說時間的話 就是公元前770--前476

根本原因 周王朝衰落 各個諸侯國爭霸 兼併戰爭出現了 齊國 晉國 楚國 吳國 越國

7樓:金盃毒酒

一般來說春秋是指平王東遷到三家分晉(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03年),爭霸的根本原因有很多種說法,主要是爭奪土地和建立霸權,先後出現五位霸主,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宋襄公是爭霸沒有成功的,楚莊王和秦穆公比較爭議)。

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8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春秋五霸,《史記》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外《荀子·王霸權》說法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最早是齊桓公。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已經不能夠有效地控制諸侯國了。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進行了激烈的爭霸戰爭,互相征戰,先後稱霸的有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

此時的爭霸戰爭為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衰微,歷史進入春秋時代,周王朝的封建禮樂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相互混戰,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尊天子以令諸侯。

9樓:準提法網路學院

在歷史上,對「春秋五霸」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說「五

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

強大起來。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

增。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個霸主。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園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

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泰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係,孤立了楚國。

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

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隊,集中兵力。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

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

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巨集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五九八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

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併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

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 爭霸於東南。公元前四九四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

公元前四八二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嚐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10樓:文明小課堂

「春秋五霸」分別是誰,我們來看看,帶你走進歷史

11樓:吃不了兜著走

春秋時期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最早稱霸中原的是齊桓公.

12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公;最早的是齊桓公

13樓:匿名使用者

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但這種說法比較勉強真正的五霸應是第二種,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最早稱霸的當然是齊桓公了

14樓:苦味精味苦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史記》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外《荀子·王霸》說法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已經不能夠有效地控制諸侯國了。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進行了激烈的爭霸戰爭,互相征戰,先後稱霸的有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

此時的爭霸戰爭為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春秋時期為何會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此時第一個霸主是誰?他為什麼能首先稱霸?

15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bai諸侯在地方上du

經濟軍事上不受束縛,導致了zhi諸侯dao割據。每個內諸侯國都想擴充自容己的力量,大的諸侯國開始吞併小的諸侯國,導致了諸侯爭霸的局面。

第一位齊桓公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

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16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春秋諸侯王,不滿足於只在自己的領土上稱王,就想要去發動戰爭來去征服其他諸侯國。而當時礙於周天子還有一定的威望,所以諸侯王才沒敢廢除天子,而決定去稱霸,也就是在所有諸侯國當中當老大!

17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來說春秋五霸裡的自話 應當是齊桓

但如果不侷限於五霸的話

按《東周列國志>書裡的順序

當是鄭莊公(其實鄭只是個小國) 書的開頭很不小的篇幅寫鄭那時周連同幾國伐徵都失敗了 周王還被鄭公一手下射中了手臂後來沒不敢說什麼~ 笑~~~

那時候鄭莊公自己很牛b 手下也很牛b 雖然國家不大 但實力也不差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車戰鬥力有多強,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作戰的時候的戰車後來為什麼在漢以後就很少見

這個很難比較,春秋時期的戰車,相當於現在的坦克,但是機動性太差,而且對於地形的要求非常高。一般來說,一輛戰車配備甲士大約3人左右 甲士主要是貴族 和一定數量的步卒 在平坦地形的情況下 一百輛戰車 戰鬥力遠超過一萬普通士兵 所以 在春秋乃至戰國 戰車都是國家地位的象徵 我覺得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車多是一種...

為什麼歷史上叫光武帝統治時期稱為中興

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和發展經濟,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 經濟恢復 人口增長的局面,因劉秀諡號為光武,所以稱此時期為光武中興。光武中興或稱建武盛世,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光武帝以 柔道 治天下,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 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變革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有何表現

經濟上,開始了私田,井田制因為注重公家的劃分,逐漸成為農業發展 經濟發展的制約.很多新興的地主階級逐漸開始打破井田束縛,開拓新的土地形式.政治上,新的產業經濟導致的貴族崛起,一些老的封建貴族沒落,所以產生了諸侯兼併 自立和 政治勢力的丟失.王者政令不受於諸侯,公家自封為諸侯也開始出現.思想文化上,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