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的前因後果分別是什麼?刺秦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展開的

時間 2021-09-01 02:45:57

1樓:匿名使用者

1、前因後果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已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趙,秦統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國是一個地處北方的小國。

當初燕王為了討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破趙以後,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為了抵抗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當初在秦被**之仇,決定派荊軻劫持秦王,想要挾秦王歸還秦侵佔的各國土地;如果要挾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國內部的混亂。

但事與願違,荊軻刺秦王失敗,秦大舉進攻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2、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可分成5個部分

1)序幕(「秦將王翦破趙」——「至燕南界」):簡介背景,秦軍大兵壓境,燕國危在旦夕。

2)開端(「太子丹恐懼」——「願足下更慮之」):太子丹請荊軻商量對策,荊軻提出辦法,太子丹又不願執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開始。

3)發展(「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從準備「信物」到尋制凶器,從配備助手到易水送別,故事一步步向前發展。

4)高潮(「既至秦」——「被八創」):荊軻廷刺秦王未遂,斷左股,被八創。 結局(「軻自知事不就」——「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軻刺秦王徹底失敗。

5) 尾聲(「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荊軻震懾。

3、《荊軻刺秦王》的結構:

1)第一部分(從「秦將王翦破趙」到「願足下更慮之」)行刺的緣起

燕國危亡之際,太子丹就請荊軻謀策,荊軻想用樊於期的頭取悅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

2)第二部分(從「荊軻知太子不忍」到「遂發」)行刺的準備

荊軻私見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陳辭,毅然自刎。

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準備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級。

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準備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

4.入秦行刺第三件準備工作,令秦武陽為副。

5.荊軻遲發緣由。

太子丹見荊軻遲遲未發,「疑其改悔」。荊軻怒斥太子丹,告別赴秦。

3)第三部分(從「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到「終已不顧」)易水送別 1.以「白衣冠」送荊軻,為易水送別,創造悲壯、悽愴的氣氛。 2.

易水送別,有力地突出了荊軻義無反顧的剛毅性格和英雄氣概。

4)第四部分(從「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

1.秦武陽臉色大變,引起秦國群臣的懷疑,荊軻談笑而飾,足見超人的勇氣、膽量和智慧。

2.秦王被逐狼狽不堪,荊軻行刺一無所懼。

3.寫在極短的時間內,秦王殿庭上下混亂,秦王驚起拔劍不出,環柱而逃,群臣驚愕,左右呼喊,有動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罵,組成一幅驚心動魂的場面。

4.身受八處創傷,事敗還能「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凜然無畏的性格刻畫無遺。

5.荊軻被斬後,威震六國的秦王仍因驚懼而「目眩良久」,緊張慌亂。

2樓:

前因 :嬴政想一統六國。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jiǎn)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丹恨透了嬴政,欲除之而後快,於是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嬴政的人。

荊軻刺秦的故事大概: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

後果:荊軻刺秦王,激怒了嬴政,秦國下令猛攻燕國,燕王喜害怕,便讓太子丹以死謝罪,但無濟於事。總之,荊軻刺秦加速了燕國的滅亡。

你是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歷史事件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自不量力 以卵擊石

4樓:匿名使用者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荊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暴走大事件最後的荊軻刺秦王是什麼意思?

5樓:妖冶無常

荊軻刺秦王下一句是兩條毛腿肩上扛,是個內涵段子來著

6樓:汗

荊軻刺秦王,兩條毛腿肩上扛,這是節目的原話,沒什麼意思,主要是猥瑣和順口

7樓:檢霽杜鵾

下一句就是兩條毛腿肩上扛,回家和**試一試,激情四射你懂得。。。

荊軻刺秦王是哪一年?

8樓:匿名使用者

荊軻刺秦王發生在公元前227年。

《荊軻刺秦王》選自《戰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反抗暴秦、勇於犧牲的精神。文章通過一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行動、表情、神態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俠義英雄荊軻的形象。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

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死。

9樓:匿名使用者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即燕王喜二十八年,太子丹派荊軻作為使者,攜帶夾有匕首的燕國督亢(今河北易縣、涿縣、固安一帶)地圖連同秦國逃亡到燕國的敗將樊於期的首級,以請求「舉國為內臣」的名義去朝見秦王嬴政。以便行刺秦王,挽救燕國。荊軻臨行前,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行。

高漸離擊築,荊軻和之,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表達了自己義無反顧的精神。大家聽了非常傷感,皆垂淚涕泣。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前往秦國都城咸陽。

至秦國都城咸陽後,荊軻持送厚禮給秦王的寵臣蒙嘉。由蒙嘉進言:「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恐懼不敢自陳,斬樊於期之頭,及獻燕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聽後非常高興,乃朝服設九賓,在咸陽宮朝堂上召見燕國使節。

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臺階。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的那種陣式,不由得害怕的發起抖來,臉色蒼白。使秦國群臣大為驚詫。

荊軻只得對秦王說道:「北方蠻夷粗野之人,從未沒見過如此大的場面,未免有些害怕,請大王諒解。」王政對荊軻說:

「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開啟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

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開啟,一一講解。「圖窮匕首現」,當荊軻右手拿起匕首,左手抓住嬴政的袖子正要說話。

秦王此時大驚,起身脫了荊軻,想將佩劍拔出,但劍太長,心裡又著急,劍沒有拔出來。荊軻向秦王撲來,秦王環柱逃避,荊軻緊追秦王。旁邊雖有許多**,但是都手無寸鐵;而殿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定,沒有秦王召令是不準上殿的,**中有個侍醫夏無且,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

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藥袋就飛到一邊去了。最終,秦王在臣下「大王揹負劍」的提醒下,才拔出佩劍斬斷荊軻左股,荊軻栽倒到地上,勉強坐起,右手把匕首向嬴政擲去,擊中桐柱,射出火花。嬴政再用劍砍他,荊軻用手去接,五個手指應聲而落。

荊軻自知大事未成,倚柱而笑,對嬴政說:「事所以不成功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此時,侍從的武士已經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

而秦舞陽也被侍從的武士**於朝堂的臺階下。

事後秦王政大怒,命令大將王翦攻打燕國,燕太子丹帶兵抵抗,無奈非秦軍的對手。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國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往遼東郡。秦王又派大將李信率軍追擊,非要將太子丹拿住,否則不肯罷休。

燕王喜聽從了代王嘉的計策,被迫縊死太子丹,將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軍求和。暫緩了危局。秦軍便南下攻打魏國和楚國,當魏楚兩國被滅之後,便轉而收拾燕國。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攻打遼東,俘燕王喜,燕國滅亡。

10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227年

②〔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荊軻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荊軻刺秦王中對於荊軻的評價左右,荊軻刺秦王中對於荊軻的評價700字左右

財生涯 對於流傳百世的荊軻,人們的看法各自不一。他刺殺秦王又究竟是對還是錯?其實,在我看來,他身上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他身上體現的以弱小的個體反抗 的勇氣和甘為高尚的政治價值觀和理想主義獻身的犧牲精神值得千古流芳。有人認為 荊軻勸樊於期自殺過於殘忍,但是荊軻刺殺秦王就必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

小品《荊軻刺秦王》串詞,荊軻刺秦王的春晚小品臺詞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dlhss1 荊軻刺秦王 小品劇本小品簡介 該小品主要介紹一個送盒飯的給荊軻刺秦王的劇組送盒飯,在送盒飯的時候,由於劇組找的群眾演員沒有來,就讓送盒飯的來演秦始皇,一開始不願意演,在副導演的勸說下,只要幫他演。送盒飯的由於知道這不電視劇串改了歷史,拍出後怕誤人子弟,就決定罷...

荊軻刺秦王是哪一年,荊軻刺秦王易水送別是哪一段?從哪到哪?這篇文章的梗概是?作者是怎麼表現荊軻的性格的?

荊軻刺秦王發生在公元前227年。荊軻刺秦王 選自 戰國策 燕策三 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 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 反抗暴秦 勇於犧牲的精神。文章通過一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 行動 表情 神態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俠義英雄荊軻的形象。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