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的貨幣是什麼,我國古代每個朝代用的貨幣

時間 2021-09-06 21:17:36

1樓:匿名使用者

引用:「」http://zhidao.

東漢早、中**幣,東漢初年.社會動盪.貨幣紊亂,民間交易兼用半兩、五鐵和莽錢,建武六年(30年),公孫述在四川發行鐵質五銖,甚至一些地方雜用布胄金粟。直到建武十六年(40年),才重新開鑄五銖。

建武五銖。錢徑2.6cm,較露漢五銖輕,一般為3克,小的1.9克銅略帶紅色,鑄造精緻,銨面平整,都有外廓.錢文清晰,筆劃較細,「銖」字金頭加大成三角形「個」,金旁四點略長,且個別錢帶有記號。

光武之後的明帝、章帝(58-88年)仍有可能沿用建武錢範.至和帝時(89-105年),五銖錢質量逐漸下降,大者重不到3克,大多在2克左右。從建武帝后約l 50年間,由於豪強地豐大莊園自然經濟的發展,商品貨幣關係不如西漢活躍,幣制無太變動。

東漢中期以後,物價**.貨幣貶值,五銖錢製造惡劣,先後又出現了「剪輪五銖」和「挺環五銖」,後者在各地東漢晚期墓葬中經常發現。

東漢末年.社會矛盾日益農民起義後,統治政權搖搖欲。

桓帝五銖。桓帝(147-167)五銖通行於桓靈二帝時期,字跡淺而不顯,筆劃粗,肉面多瘢疵,重在2.5g左右。

剪輪五銖。靈帝建寧(168-172)後最為盛行。錢的外廓被剪去,只剩下內圈,有些錢文各剩半個字。

挺環五銖。五銖錢剪去內圈只剩下外圈,故稱為艇環鍍,一裁變兩錢,可見錢法之壞。

四出五銖。靈帝中平三年(i85年)鑄,錢徑2.5cm,重3.5克。面文「五銖」,錢背內廓四角鑄四條直線與周廓框接,稱「四出」.銅色黃白,銅質差、錢面背有許多砂眼。

該錢質量相對較優,應不與惡劣錢等值,以便與1日錢相區別。時人紛言此錢預兆天下四方大亂,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

董卓小錢。亦稱董卓無文小錢,鑄於東漢末年獻帝初平年間(190--194年)。董卓佔領長安,取泰始皇金人熔鑄小錢,輕小粗劣,無文字,肉好無輪廓,不蘑濾.此錢更加輕薄,如同雞目鵝眼,~斜谷值錢數千萬。

自此以後,物價飛漲,錢貨不行,東漢王朝己名存實亡。

漢五銖傳世及出土極多,隨處可見,一些特殊形制「五銖」.如疊字、傳形、合背等,常受錢幣愛好者歡迎。

2樓:dq指間

東漢早、中**幣,東漢初年.社會動盪.貨幣紊亂,民間交易兼用半兩、五鐵和莽錢,建武六年(30年),公孫述在四川發行鐵質五銖,甚至一些地方雜用布胄金粟。直到建武十六年(40年),才重新開鑄五銖。

建武五銖。錢徑2.6cm,較露漢五銖輕,一般為3克,小的1.9克銅略帶紅色,鑄造精緻,銨面平整,都有外廓.錢文清晰,筆劃較細,「銖」字金頭加大成三角形「個」,金旁四點略長,且個別錢帶有記號。

光武之後的明帝、章帝(58-88年)仍有可能沿用建武錢範.至和帝時(89-105年),五銖錢質量逐漸下降,大者重不到3克,大多在2克左右。從建武帝后約l 50年間,由於豪強地豐大莊園自然經濟的發展,商品貨幣關係不如西漢活躍,幣制無太變動。

東漢中期以後,物價**.貨幣貶值,五銖錢製造惡劣,先後又出現了「剪輪五銖」和「挺環五銖」,後者在各地東漢晚期墓葬中經常發現。

東漢末年.社會矛盾日益農民起義後,統治政權搖搖欲。

桓帝五銖。桓帝(147-167)五銖通行於桓靈二帝時期,字跡淺而不顯,筆劃粗,肉面多瘢疵,重在2.5g左右。

剪輪五銖。靈帝建寧(168-172)後最為盛行。錢的外廓被剪去,只剩下內圈,有些錢文各剩半個字。

挺環五銖。五銖錢剪去內圈只剩下外圈,故稱為艇環鍍,一裁變兩錢,可見錢法之壞。

四出五銖。靈帝中平三年(i85年)鑄,錢徑2.5cm,重3.5克。面文「五銖」,錢背內廓四角鑄四條直線與周廓框接,稱「四出」.銅色黃白,銅質差、錢面背有許多砂眼。

該錢質量相對較優,應不與惡劣錢等值,以便與1日錢相區別。時人紛言此錢預兆天下四方大亂,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

董卓小錢。亦稱董卓無文小錢,鑄於東漢末年獻帝初平年間(190--194年)。董卓佔領長安,取泰始皇金人熔鑄小錢,輕小粗劣,無文字,肉好無輪廓,不蘑濾.此錢更加輕薄,如同雞目鵝眼,~斜谷值錢數千萬。

自此以後,物價飛漲,錢貨不行,東漢王朝己名存實亡。

漢五銖傳世及出土極多,隨處可見,一些特殊形制「五銖」.如疊字、傳形、合背等,常受錢幣愛好者歡迎。

漢朝的貨幣

3樓:金果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

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

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

4-2.6釐米,重2.2-2.

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範。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樑、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皮幣: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

白金幣 :亦稱白金三品」。西漢的銀錫合金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造。當時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獒如龜,故用為白金幣花紋。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4樓:不乖的

漢朝(包括西漢和東漢)內部主要是以五銖錢為貨幣,是一種以銅為原料製造的貨幣。

在它以前,漢朝的貨幣十分混亂,種類繁多且偷工減料,有大的如某些刀幣,長十九釐米,重五十多克;小的如莢錢,直徑不到一釐米,象豌豆那麼一粒,攜帶與計數都很不方便。漢武帝將鑄造錢幣的大權收歸**所有後,五銖錢使得西漢的貨幣得到了統一,有效的穩固了西漢的經濟。

漢代在發行了五銖錢以後,錢幣使用得更加廣泛,流通的渠道也更多了。五銖錢的使用方式有支付官吏薪俸,買官職,贖罪等等。但是西漢時,對外**時作為國際貨幣使用的是**。

五銖錢是從漢武帝是開始發行,它相當精美,銅色渾厚勻稱,文字端莊俊秀,並且採用了戰國時刀幣、環錢邊緣突起的輪廓,以保護幣上的文字不致磨損,同時增加牢度。這一邊緣突起輪廓的鑄造法從此就固定了下來。 五銖錢大小得體,輕重適中。

我國古代每個朝代用的貨幣

5樓:羅那塞多

1、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2、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樑: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3、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準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準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4、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5、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

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型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6.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相聯絡。

7、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2023年紙幣崩潰,2023年**成為通用貨幣。

8、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6樓:葉落秋寒

中國古代貨幣演化簡史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后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 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的流通

戰國**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 秦朝時期的貨幣

**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貨幣

**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收歸國有,東漢以後**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樑: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準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準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

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型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相聯絡。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2023年紙幣崩潰,2023年**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東漢時期脂指什麼,東漢時期石油被稱為什麼

東漢時期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也便宜。東漢時期是漢朝。東漢 25年 220年 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 西漢 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與西漢合稱漢朝,傳八世共十四帝,...

對比西漢形勢圖,東漢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東漢時,北部匈奴民族 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兩部,南匈奴完全臣服於東漢王朝,成了東漢王朝屬下名符其實的藩屬國,地位和東漢的各諸侯國相當,僅是民族不同而已,而北匈奴勢力大衰,與西漢時的匈奴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眾所周知的匈奴西遷至歐洲,就是發生在東漢時期的北匈奴被東漢與南匈奴聯軍擊敗後發生的。後漢書 記載 北匈...

東周時期有紙張嗎?紙是由東漢時期什麼發明的

有,但是很粗糙,一般不用,他們用竹子劈成條,再用牛皮 叫 韋 穿起來,在這上面寫字,這稱之為 簡 有一個著名的成語 韋編三絕 講孔子的,你可以看看,那 韋編 就是東周時期的書籍。呵呵 沒有咯 西漢是最早發現有紙張的時候哈 蔡倫是改進了造紙術哦。中國最早的紙出土於西漢。前人比較窮的就用竹簡。比較有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