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誠實守信的故事,名人講誠信的故事

時間 2021-12-26 09:27:01

1樓:匿名使用者

誠信1:曾子殺豬

曾子原名曾參,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

」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

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

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汙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誠信2: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為別人當傭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援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

」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 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

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裡,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誠信3:皇甫績守信求責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裡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孃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

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裡很富裕。由於家裡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裡上學。

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後,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裡下棋。

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裡,狠狠地訓斥了一頓。

然後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於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

「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麼能成大事?

」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裡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裡很難過,他想:

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於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

「這是私塾裡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願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的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

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後來皇甫績在朝廷裡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於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一個莊園主的家裡。

一天中午,莊園主從外面回來,帶回一把鋒利的小斧子,隨手放在門邊,就去做活去了。正巧,莊園主的兒子看到了這把斧子。他看著閃閃發光的斧子,十分喜愛,拿在手裡左看右看,心想:

這麼亮的斧子究竟快不快呢?他很想試一試。於是,他帶著斧子跑到了櫻桃園裡。

他選中了一顆細小的櫻桃樹,學著大人的砍樹的樣子,舉起斧子用力砍下去。只聽得「咔嚓」一聲,小樹被攔腰砍斷了。

男孩一看不好,知道自己闖下了禍,就趕緊跑回家,把斧子放到了原處,躲到他的小屋裡,忐忑不安地捧起一本書,裝作專心的樣子讀起來。幾個小時後,莊園主回來了。當他經過櫻桃園時,發現他最心愛的那棵櫻桃樹被砍斷了,頓時大發雷霆。

回到家裡,他把果農叫來訓斥了一頓,並要他把砍樹的人追查出來。一直躲在屋裡的小男孩看到這種情景,心想,如果我不承認,萬一錯怪了別人,那多不好啊!但轉念又一想,如果去承認了,爸爸要責備我,也許還會打我的。

該怎麼辦呢?他坐地床邊猶豫了好一會兒,終於大膽地走到了爸爸面前,低著頭,紅著臉說:「爸爸,別再追查了,樹是我砍的。

」父親問明瞭情況,不但沒有責備他,還把他摟在懷裡,意味深長地說:「孩子,我為你的誠實而高興。要知道,做人首先要誠實,這比100棵櫻桃樹還要寶貴。

」小男孩點點頭,把父親的這些話牢牢記在心上。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的美國**華盛頓。

3樓:極與極的較量

njbhvnkhj jbh bhbibgjjvfdxyh gfv

4樓:南山鶴

寫這個呢,不用那麼麻煩就是。就是瞅你的口語交際吧算是,只要你常常有意滴生活中。一些誠實故事所以你就一定會想起來。寫出來那

5樓:手機使用者

o;kk;l;yujhyiojkczjidfghiuxdhguxdhgihxfvdfghfi ghjckhgfjghkvbckhgbfo

名人講誠信的故事 15

6樓:靜水一語

一、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

然後,商鞅又佈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分析:「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言而無信則自取滅亡。

二、**百斤,不如季布一諾

季布,漢朝人,他以真誠守信著稱於世。時人諺雲:「得**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意思是說,季布的一句話,比金子還要貴重。後來,季布跟隨項羽戰敗,為劉邦通緝,不少人都出來保護他,使他安全地渡過了難關。最後,季布憑著誠信,還受到漢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誠信待人者,才能被別人誠信相待。

三、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燬。

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分析:真正的畫家、藝術家都是些感情真摯而豐富的人。他的不虛偽造作,講誠信,從不食言,真可謂畫品如人品。

四、經營人心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但其賺錢後便攙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

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眾人**,但還是無人進餐。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但鄭板橋卻說:

「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為『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為『心』少了這一點。」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經營人生的重要。從此以後,痛改前非,又一次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分析:人心是一筆無形資產,是一筆不可忽視的巨大財富。對於企業、商家而言,經營人心是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此事亦可看出鄭板橋的智慧與幽默。

五、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

」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

「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

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六、郭沫若與芭蕉花

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一次,他的媽媽得了一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一開,於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裡的芭蕉開了一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

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為很讓他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7樓:終展渾潔雅

哈我剛看完一本講史玉柱的書

他東山再起

承諾還百姓的錢的故事

或許可以當素材

你可以搜搜試試。。。

8樓:**乾貨

中國古代誠信小故事——曾子殺豬

古代名人誠信的故事

9樓:京城「老炮兒

講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尾生抱柱,立木為信,一諾千金,一言九鼎,退避三舍,孺子可教,金口玉言,童叟無欺。

10樓:匿名使用者

1.曾子殺豬教子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乾淨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

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你做。」

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裡捉豬的聲音。

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

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道:「家裡只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麼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

」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裡學習知識,聽取教誨。

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2.季布的「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

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3.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立新法。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

然後,商鞅又佈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4.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信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

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

5.韓信奉**千兩以漂母   

韓信落魄的時候,一個漂母給他飯吃,韓信離開她的時候,告訴她以後一定來報答她。後來韓信做了楚王,不忘舊恩,奉**千兩以漂母。

擴充套件資料:

誠信:」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於心","信"則側重於"外信於人"。

"誠"與"信"一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彙,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以真誠之心,行信義之事。

古人關於誠信除了有很多故事,還有很多名言警句: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鑑》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論語·為政》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

古代關於誠實的故事的名字,古代名人誠信的故事

京城 老炮兒 講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尾生抱柱,立木為信,一諾千金,一言九鼎,退避三舍,孺子可教,金口玉言,童叟無欺。 1.曾子殺豬教子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乾淨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

有關誠實的名人名言,有哪些關於誠信的名人名言。

1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高爾基2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3 失足,你可能馬上覆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富蘭克林4 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後靠山就是真誠。愛默生5 要我們買他的誠實,這種人 的是他的名譽。沃夫格6 說謊話的人所得到的,就只即使覺說直話也沒有人相...

講誠信的名言,關於誠信的名人名言

1 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出自 屈原 九章 抽思 釋義 自身的 美德無法向他人索取,遠播的 美名不可能是虛假造作。2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出自 墨子.修身 釋義 那些意志不堅定的人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不守信用的人不會大膽行動。3 言忠信,行篤敬。出自 孔子 論語 釋義 言語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