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中國和日本是什麼時候開始打戰的

時間 2022-01-10 13:20:06

1樓:匿名使用者

實際上,在中日之間長達1400餘年的、有文字記錄的交往歷史中還有三次大規模戰爭。簡述如下:

一、白江口大戰(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日本天皇元智二年)

古日本(倭國)於五世紀初完成了國家統一。在中國隋代即有派遣「遣隋使」,當時的倭國對中國國力認識不足,國書抬頭稱「日出處天皇致日沒處皇帝」等語,頗有分庭抗禮、平等外交之意。漢以後,今朝鮮半島出現了三個國家,百濟、高句麗結盟於倭國,新羅結盟於唐朝。

前兩者聯合倭國攻擊新羅,新羅向唐求援。

663年8月間以水戰為主的白江口大戰,經過四個回合,唐新聯軍以較少人數和戰船數(170只,但噸位佔優勢),破百濟及日本援軍之千餘戰船(一說400多艘)。該戰役後,唐還懲罰了高句麗,但未對倭國繼續用兵。

第一次戰爭的意義:倭國重新認識到與中國的巨大差距,以極大的熱情,在隨後300多年的時間內派遣「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文明,經濟**往來也十分平凡。倭從唐獲得國名「日本」,日本在此期間納入以唐帝國為中心的華夷朝貢體系,也就是加入了當時和平穩定的東方世界政治經濟秩序。

二、元帝國及其高麗屬國入侵日本之戰爭

戰爭初起時,東亞大陸正處於元帝國打擊南宋帝國殘餘勢力之時。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多次派遣使者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納貢。日本年輕的統治者果斷拒絕投降,還殺了元使。

大規模的戰役有兩次,發生於公元2023年、2023年、元朝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雖然日本軍隊戰力不強,但元軍不習水戰,所用海戰之艦船均系平底(只能用於內河),且元軍民族政策十分殘暴,軍隊內部思想不統一,其機動騎兵作戰的優勢完全無法發揮,且兩次為颱風襲擊,最終損失慘重,對日本的侵略戰爭以失敗告終。

意義:日本保持了獨立;作為亞洲政治經濟體系類的「另類」因素開始潛伏出現。

三、明帝國援助朝鮮抗擊日本軍閥豐臣秀吉之戰

豐臣秀吉統一了戰國時代的日本後,將自己的所有精力用於向亞洲大陸發動侵略戰爭。2023年他準備經朝鮮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前夕,他認為自己將在兩年內佔領北京,並下達了準備遷都北京準備令,安排了戰後日本、中國的人事任命;他還認為,佔領北京後,他自己將定居寧波,指揮佔領印度的戰爭。在朝鮮的陸地上,日本軍隊取得了成功,但朝鮮軍隊在海戰中重創日本,隨後增援的明朝軍隊聯合朝鮮軍隊,收復了失地。

中日雙方開始了漫長的和平談判。

但是,日本不接受中國在當時的國際關係中分配給它的配角地位,五年後的2023年日本重啟侵略戰端。結果陸軍為明帝國所敗,海軍為朝鮮擊敗,次年豐臣秀吉抑鬱而亡。

意義:日本企圖告別獨立,主導亞洲格局的努力失敗,日本進入了260多年的閉關鎖國時代,但日本的大陸擴張主義作為其民族性的核心,第一次明確地儲存下來直到第四次中日戰爭,乃至當代;中國也未能將日本納入已經長期存在於亞洲的華夷體系。

後邊的中日甲午之戰,日本侵華戰爭,想必大家都知道。

希望我的答案對樓主有所幫助,玩得開心!

2樓:匿名使用者

汗 這個問題太困難了 有戰爭是從明朝開始的 那時候的倭寇 從那時候 一直到清朝 到近現代 一直到抗日戰爭45年結束 我們兩國一直在糾糾纏纏 戰事不斷 準確的時間只有抗日時期的可以給到你 從31年的918 一直到2023年8月15日抗戰結束

3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時的一次,不過由於颱風將元朝的戰船刮毀,結果以失敗告終。

4樓:匿名使用者

好象是清朝吧!戚繼光那個時候

中國和日本打仗打了多少年

5樓:匿名使用者

看你說的是哪段,如果從唐朝開始算就很久了

宋元明就不說了

近現代戰爭,最著名的有下面的兩個,

第一次中日戰爭發生於2023年~2023年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第二次中日戰爭發生於2023年~2023年 二戰期間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抗日戰爭。

具體時間建議看百科

6樓:

不會。和平發展是世界發展的主流,當今世界經濟呈現全球化趨勢。世界政冶出現多極化趨勢,還有日本二戰後的慘痛教訓。

7樓:職場導師陳老師

中國和日本打仗實際上打裡很多年,遠不是抗日戰爭的那幾年

8樓:瘋子吟

從2023年 九一八事變算起到2023年 總共14年

通常說的八年是指從2023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算起的,因為盧溝橋事變後,中國了全面性抗戰,中日之間已完全處於戰爭狀態,但國民**僅發表了《自衛抗戰宣告書》,未正式對日宣戰。

9樓:此生為誰

若從明朝(元朝不是漢人當政暫且不算)算起 兩國交惡已有三百多年哦

10樓:匿名使用者

8年抗戰你沒聽過麼?~``

古代中國攻打日本有那幾場戰爭?

11樓:司馬悠然

1 中日第一次戰爭(唐朝-日本)

唐朝聯合新羅繼續對不肯臣服的高句麗、百濟用兵,百濟將軍鬼室福信誓死抵抗唐軍。同時,鬼室福信為迎回以前赴日本為人質的王子扶余豐回國即王位,譴使去日本,同時向日本乞師求援,並獻上戰爭中俘虜的唐軍百餘人,日本天皇決定救援百濟,發兵數萬進攻新羅,公元663年八月二十七日,唐日交戰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新唐書》記載:唐軍與日軍海戰,「四戰皆克,焚四百船,海水為丹。

」唐滅百濟,五年之後滅亡高句麗,並使新羅成為聽話的臣子,沒有吞併它。這是中日間第一次衝突,以日本失敗告終,但是這次戰爭的本質是中日兩國對朝鮮半島控制權的爭奪,雙方並無直接侵略的意圖。

2 第二次中日戰爭(元朝-日本)

至元六年七月,高麗王派金有成送還同年二月在對馬島上所捕的兩名日本人,並攜有蒙古中書省諭日本牒狀和高麗致日本國書。由於這次是中書省牒,與過去的國書體裁不同,所以朝廷決定由菅原長成草《贈蒙古國中書省牒》作答覆,牒中寫道:「凡自天照皇大神耀天統,至日本今皇帝受日嗣,聖明所覃,莫不屬左廟右稷之靈。

得一無二之盟,百王之鎮護孔昭,四夷之修靖無紊。故以皇土永號神國,非可以智競,非可以力爭,難以一二,乞也思量。」如果這個牒狀被送到忽必烈手中,那可以說這是日本第一次正式向中國自稱是「神國」。

由於當時幕府還是認為沒有必要向蒙古回書,所以此牒被擱置。朝廷得知幕府不讓作復、拒退使者之後,就遣人到伊勢大神宮和京都附近的二十二個神社、寺廟,祈禱「異國之降伏」。對於沒有實力、又無法調兵遣將的朝廷來說,除此之外恐怕也真別無良策。

後來在至元八年(2023年)和至元九年(2023年),忽必烈又兩次派祕書監趙良弼出使,也均被滯留於日本太宰府,未能進入其京都。5次通使不成,忽必烈決心使用武力。

2023年,元軍第一次入侵日本即「甲戌之役」,出動32000人,先佔領對馬島再登陸日本本土。日本天皇徵集藩屬兵10萬餘人迎戰。元軍攻佔對馬、一岐兩島,在肥前松浦郡、筑前博多灣(今福岡附近)登陸。

但在日軍堅決抵抗下,首戰只獲小勝,未能深入。不久,因颱風將大部分戰船毀壞,加上已兵疲箭盡,元軍只得倉促撤回。因該年是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故這場戰役在日本史上被稱為"文永之役"。

至元十二年(2023年)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鎌倉幕府處死。這一訊息直到至元十七年(2023年)才傳到元朝。

於是,忽必烈決心再次征討日本。至元十八年(2023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軍兵分兩路遠征日本。五月,徵東行省右丞忻都、洪茶丘和都元帥金方慶率蒙、漢、高麗軍4萬人組成東路軍,乘戰船900艘,仍從高麗合浦出發,在筑前去駕島登陸,遇到颱風,大敗而歸。

元軍大部分將士背水戰死;數萬士卒被俘。戰俘們被日軍押往八角島做奴隸。此次背水大戰生還者概不足五分之一。

此年為日本俊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日本史志稱這一戰役為"弘安之役"。兩次颱風都幫了日本大忙,故日本人謂之「神風」。

這次戰爭是中國發動的,可以算作中日間第2次衝突,以日本獲勝而告終,捍衛了自己的民族主權和尊嚴。

12樓:槍神趙雲

若是古代便只有一場

在元朝時元派十五萬大軍遠征日本,日本本欲奮死抵抗,後元軍在乘船去時遇上臺風,因元軍不善水戰且颱風威力太大,元軍全軍覆沒,只剩百餘士兵和一個將領,最令日本吃驚的是元軍只憑這百餘士兵和一將領,竟橫掃整個湧田,從湧田頭殺到湧田尾,所向披糜,硬生生殺到海邊,令該大將可回國報訊,從此元軍再沒有遠征日本,而日本也稱該颱風為神風

1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中國沒直接和日本打,只和一些倭寇打了!

14樓:遺忘了我的誰

甲午中日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

古時候的「外人」是什麼意思,古時候「紅臺」是什麼意思?

外頭的人。如 桃花源記 桃花源村民對船伕說 不足為外人道也。意為 不足以向 桃花源 外面的人提起 來桃花源這件事 啊。古時候 紅臺 是什麼意思?刑場刑場 x ng ch ng 處決罪犯的地方。魯迅 華蓋集續編 阿q正傳 的成因 犯人未到刑場,刑吏就從後腦一槍,結果了性命。巴金 憶箇舊 在 蒙自 他和...

日本古時候什麼人用太刀啊

nhk 同志說得很對.而且觀察入微.1般日本武士.根本很少機會用上太刀的.因為在古代扶桑.太刀只有2個主要用途.第1是用在戰馬上.只有馬上的騎兵對陣時.才會配用太刀.因為打刀實在太輕太短.要嘛相反.步兵要躲在草叢中.砍騎兵的馬腿時.才會用太刀.其實砍馬腿的專用刀.還有薙刀.樣子像輕巧版的中國關刀.第...

古時候服「徭役」是什麼意思

龍之騰必潛乃翔 y o y 徭役中國古代統治者強迫平民從事的無償勞動,包括力役 雜役 軍役等。古代,凡國家無償徵調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皆稱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兩部分。它是國家強加於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負擔。起源很早,禮記 王制 中有關於周代徵發徭役的規定。孟子 則有 力役之徵 的記載。秦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