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戰勝袁紹,而赤壁之戰中曹操又被孫劉聯軍大敗

時間 2022-01-12 08:10:04

1樓:遲沛山告琳

其實2戰都有個共同的特點,以少勝多!

第一戰:官渡之戰,其實說實話許攸很關鍵,許攸的叛變多少證明了袁紹的狂妄,自以為自己佔絕對優勢就什麼都不怕了!就連自己的謀士也不要了!

而曹操卻抓住了許攸這個救命稻草,夜襲烏巢,遇到個守將也無能,大戰在即居然喝酒!還有就是荀彧的建議:一定要堅持!

如果曹操當時半路放棄抵抗(曹操是準備放棄的,因為他寫信問荀彧了,說明他當時心裡也感覺贏不了了!),那麼三國的歷史可能會被改寫!

第二戰:赤壁之戰,說到這裡,要說明一下,赤壁之戰不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功勞,《三國志》上寫:曹操士兵是不服水土,疾病在軍營中肆虐,火是曹操放的!

首先曹操當時太急於統一天下,他當時肯定心想,我軍兵力遠多於東和蜀的聯軍,所以他就沒考慮到士兵都是北方人,不適應南方氣候,在戰術上不適應水戰!其次,曹操沒想到的是,東吳常年盤踞長江流域,對各個隘口都瞭如指掌,你想啊,周瑜居然晚上坐快船夜探曹營(草船借箭的原版就是周瑜,和諸葛亮沒有一毛錢關係)!猶如無人之境,你雖人多,但長江這道天然的屏障你曹操沒有考慮進去,豈能不輸?

2樓:禮夏真帥光

曹操第一次是有許攸的重要協助,第二次雖多疑,卻被黃蓋的苦肉計所迷惑,並且為了統一中國,把戰船連起來保持己軍的戰鬥力,繼而中了火攻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戰勝袁紹,而赤壁之戰中曹操又被孫劉聯軍打敗,請你分析這一勝一敗的原因.

3樓:

首先,曹操和袁紹在北方爭雄,而且曹操的軍隊騎兵多,袁紹的軍隊步兵多,曹操軍隊的戰鬥力比袁紹強,而赤壁之戰中曹操打的是水戰,不是他的強項,而孫劉聯軍卻很擅長;

其次,在官渡之戰時,曹操是為了保地盤而戰,事關生死存亡,全軍上下是比較齊心的,而且軍隊雖然少,凝聚力比較強,而赤壁之戰中曹操是乘勝而來的,一來沒有那種必死的決心,二來全軍上下都有一種「驟勝而驕」的心理,並且軍隊裡招降納叛太多,戰鬥力反而不如官渡之戰時期;

第三、曹操在赤壁之戰時,也的確犯了一些戰略上的失誤:在奪取荊州後急於向孫權挑釁,沒有很好地消化剛到手的勝利果實,一些要地也沒有作認真部署,導致一旦失利,整個荊州也隨之失去;而對於孫劉聯合的可能性也估計不足,對於後果的嚴重性也沒有必要的認識。

4樓:匿名使用者

分析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敗的原因:

袁紹,字本初,其家族背景顯赫,四世三公,均是位高權重的人物。袁紹在十八路諸侯徵董卓時,曾是大家公推的盟主。在後來軍閥割據、群雄逐鹿的局面下,袁紹擊敗了孔融、公孫瓚等諸侯,逐漸擁有冀、青、幽、並四州的領土,成為雄居北方、實力最強的諸侯。

他自恃地廣人眾,兵多糧足,想在官渡一舉殲滅曹操集團,從而佔領當時的首都許昌,稱霸天下。但經過近乎兩個月的激戰,所帶去的幾十萬人馬被殺得只剩下八百餘騎,狼狽逃回他的老巢冀州、兵精糧足、實力強大、不可一世的袁紹集團為什麼會敗在兵力不足、而且軍中缺糧的曹操集團的手下?我認為,袁紹兵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袁紹不善於用人。

這個盡起冀、青、幽、並四大州兵馬,擁有七十萬大軍的興兵征討曹操的袁紹,手下本來有許多有本領、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郃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面的猛將,但他不用張郃來守屯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

其次,袁紹不用良才,更不採納良謀,怎能不失敗,怎能不眾叛親離。

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麼被貶,要麼獲罪;還有張郃、高覽這些勇將由於不被重用,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到曹營。實力派謀臣許攸在關鍵時候(截獲曹軍情報後)向袁紹獻上的妙計不被採納,反倒遭到袁紹一通大罵,後來許攸投降了曹操,給曹操帶去了袁軍的一些重要的軍事機密情報,促成了曹軍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計劃,使這場戰役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從而一舉扭轉了戰局,使曹操這一弱勢軍事集團轉敗為勝。

本來有許多好的謀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審配和郭圖。在官渡之戰的開始和相持階段,審配還出了幾個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議堆築土山、打地道打擊敵人,使得曹兵寸步難行、防不勝防,還說得過去。至於這個郭圖,我看純粹是紙上談兵的主兒,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麼「圍魏救趙」的經典之計,遭到了大敗,他看到自己的過失害怕獲罪,於是又玩起了陰謀詭計,不僅在袁紹和將領(張郃、高覽)之間撥弄是非,而且反覆無常、陰險狡詐,實為一個卑鄙小人!

袁紹用的是這樣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戰勝曹操?!可憐這個滿腹經綸的沮授了!戰爭剛剛開始,他就獻了一個良謀,希望搞持久戰,以消耗對方的糧草然後取勝!

但這不符合急於求勝、氣勢洶洶的袁紹的心理,袁紹帶著那麼多的精兵強將就是想一舉殲滅曹軍、攻克許昌的,因此他認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軍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這一次獻計而獲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軍中。但這個可憐而忠義的沮授還是能以大局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籠裡尚且時時關注兩軍的戰況,當他夜觀天象發現「忽見太白逆行,侵犯牛、鬥之分(意即賊兵劫掠之害)」,於是他冒死向已醉臥的愚蠢的袁紹進諫:

「烏巢屯糧之所,不可不提備。宜速遣精兵猛將,於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曹操所算。」言說烏巢糧草的重要性和保護糧草的重要意義。

可惜袁紹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合理化意見,反而將他大罵了一頓,而且還喪心病狂地以「玩忽職守」的罪名斬了監押沮授的兵士。

最後,袁紹不善於用兵,多疑而優柔寡斷,不會抓住有利戰機,以致白白坐失良機。

當兩軍在官渡相持了近乎兩個月的時間後,謀士許攸忽然截獲了曹操軍糧告竭的重要軍事情報,於是他向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

」審時度勢,這是那麼厲害的妙計啊,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當時袁紹採納了許攸的這一計策,我看歷史將會重寫,那時統一北方的將是袁紹而不是曹操了

但這個驕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紹,就在這個關鍵時候,不僅沒有采納謀臣許攸的妙計,反倒將許攸這個很有實力的謀臣拱手相送給敵人。還不僅僅如此,這個被罵出去的謀臣許攸還帶走了袁紹的若干軍事機密。許攸後來告訴了曹操嗜酒無備的將軍淳于瓊守把袁紹的軍糧庫烏巢(絕密情報),曹操當機立斷,立即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行動,完全燒燬了袁紹大軍的儲備糧倉,兵無糧自亂。

你說袁紹愚蠢不愚蠢?袁紹怎能不失敗呢?這是怎樣的戰役啊?

後來袁紹的謀臣許攸投降曹操後,向曹操和盤托出他曾向原來的主子袁紹獻的計策,曹操聽後大驚,幾乎被驚出了一身冷汗說:「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可見許攸的計策是多麼得厲害,但就是這個良策卻被愚蠢而蠻橫的袁紹說成是:

「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

這個看似龐然大物的袁統帥啊!真是好謀無斷、色厲內荏的草包,就這樣,白白喪失了一個置曹操於死地的大好時機,他怎能不失敗。

曹操為什麼能大獲全勝?

袁紹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擁有的。正是袁紹的缺點和失誤成就了曹操的勝利!曹操會用人、知人善任、善於籠絡人才,而且辦事當機立斷,敢於毫不猶豫地採納謀臣的良謀,他能不勝利嗎?

5樓:

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外戚宦官專權,天災人禍不斷,終於釀成黃巾農民大起義。起義雖被鎮壓下去了,東漢王朝卻已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天下群雄割據,戰亂不休。

至建安四年(199年)夏,中國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紹與曹操兩大軍事集團。袁紹擁兵數十萬,佔據了黃河以北的幽、冀、青、並等州郡,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則佔領了黃河以南的袞、豫、徐等州郡,並把漢獻帝接到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

但曹操只有數萬兵馬,所處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難守,且後方很不鞏固,荊州的劉表、江東的孫策、南陽的張繡仍與曹操為敵。所以總體作戰形勢利袁而不利曹。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起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訊息傳道到許昌,曹軍諸將認為難以戰勝袁紹,曹操卻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遂決定起兵兩萬迎敵。

八月,曹操率軍進據黃河北岸重鎮黎陽,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帶,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昌。留于禁率步騎兩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東郡太守劉延守白馬,以防止袁軍渡河南下,此為第一道防線。九月,曹操還許昌,置主力在官渡築壘固守,為第二道防線。

官渡為袁紹進攻許昌的咽喉之地。12月,曹操復還官渡,親自坐鎮,嚴陣以待袁軍來犯。

正當曹操全力以赴佈置對袁作戰時,劉備起兵反叛曹操,殺曹徐州刺史車胄,佔據下邳,屯兵沛縣,並積極與袁紹聯絡,欲合力夾攻曹操。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勢,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遂於建安五年(200年)年正月,率精兵東征劉備,一舉佔領沛縣,收復徐州,轉攻下邳,並迫降了關羽。劉備全軍潰敗,僅帶少數兵馬逃往河北投奔袁紹去了。曹操獲勝後,還軍官渡,以迎戰袁紹。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親率大軍進軍黎陽,派遣郭圖、淳于瓊、顏良進攻東郡太守劉延駐守的白馬,劉延兵勢微弱,被顏良軍圍困,情況緊急。四月,曹操決定率兵救劉延。他採納謀士荀攸的建議,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裝渡河襲擊袁紹的後方,袁紹當即分兵西應。

曹操卻乘機率一支精兵向東奔襲白馬,顏良措手不及,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遂被解出。袁紹又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率五六千騎步兵渡河追擊曹軍。曹軍當時只有騎兵五百餘騎,危急之中,曹操令眾騎兵解鞍放馬,又將輜重丟棄在袁軍來的路上。

不久,文丑兵到,見到曹軍丟棄的馬匹、輜重後,你爭我搶,亂作一團。曹操見此,命其500多騎兵立即上馬,向袁軍衝殺,袁軍頓時潰敗,大將文丑被斬首。此番曹軍連斬顏良、文丑兩員河北名將,袁軍大為震動。

袁紹下令退軍陽武。曹操也還軍官渡固守。

八月,袁紹兵臨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數十里。曹操也分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出擊,但戰鬥不順。

當時曹操兵不滿一萬,且十有二三為傷兵,只好退回營壘堅守。袁軍見此,便堆起土山,築高櫓,用箭俯射曹營,使曹軍士兵只能蒙盾而行。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面,曹操命工匠連夜趕造霹靂車,向袁軍還以飛石,摧毀了袁軍的櫓樓。

袁紹又命士卒挖地道襲擊曹營,曹軍也針鋒相對,在營內掘地壕以對抗。曹操又聞袁紹的幾千車軍糧即將運至官渡大營,他立刻派大將徐晃、史渙截擊,將袁軍糧草全部燒燬。

雙方相峙月餘,曹軍糧草將盡,士卒疲乏,於是曹操尋機與袁紹決戰。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命淳于瓊等五人率兵萬餘人護衛,將糧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四十里的烏巢。謀臣許攸建議袁紹派輕騎趁夜突襲許昌,袁紹不予採納。

恰這時許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其政敵審配扣押。許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並獻計曹操奇襲烏巢。許攸之計正合曹操尋找戰機,出奇制勝的心意。

於是曹操當機立斷,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營,自己親率步騎五千人,連夜出發,一路扮著袁軍,騙過袁軍哨卡。到達烏巢後,即圍住糧屯放火,及至天明。淳于瓊才見曹軍兵少,於是出壘迎戰。

曹操揮軍衝殺,袁軍抵擋不住,被迫推回營壘堅守。這時,袁紹一面派騎兵救烏巢,一面命張合阝、高覽攻打曹軍官渡大營,企圖使曹操退無所歸。當增援的袁軍騎兵逼近烏巢時,左右報請曹操分兵抵擋,曹操大怒說:

「敵兵到了我背後才再告訴我!」於是士卒皆殊死拼殺,大破烏巢守軍,擒殺袁將淳于瓊。攻打曹軍大營的張合阝、高覽二將聞淳于瓊兵敗,又聞袁紹對他們二人起疑心,遂於陣前投降曹操。

曹操乘勢揮軍掩殺,袁軍大潰,袁紹及其兒子袁譚只帶了八百餘騎,倉惶逃往河北。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敗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為什麼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中卻以多敗少

官渡之戰 1.準備充分,早在還只有兗州時就已經在建設官渡一帶防禦。2.陸戰經驗豐富,軍隊都是自己的軍隊 3.對手膨脹,多次出昏招 4.運氣好,關鍵時候許攸叛變 5.沒有特殊的氣候影響 赤壁之戰 1.北方軍隊水土不服 2.曹操本人不善水戰 3.對孫權勢力研究不如對袁紹勢力的研究深 4.接受大量荊州降軍...

為什麼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卻以多敗少,這個給我們什麼啟示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獲全勝,在赤壁之戰慘敗,這給我們留下了以下啟示 官渡之戰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堅持到底就可以獨佔一切。官渡之戰,曹操勝利的最重要原因,其實是堅持到底的意志。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 三國史話 在談到這場戰爭時,就幾乎把 三國志 全部推翻。呂先生甚至說 三國志 上所說的兵謀,大都是靠不住的...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慘?

第一,曹操聽信龐統的計策,用鐵索連環的計策解決船隻顛簸問題,為自己的慘敗埋下 伏筆 當時龐統肩負重任,負責以謀士身份給曹操 出謀劃策 從而讓曹操在赤壁之戰中一敗塗地。作為和諸葛亮齊名的選手,龐統充分利用曹操多疑 猜忌的性格,適時提出自己的鐵索連環計策,表現出一副為曹軍著想的樣子。此時的曹操正被士兵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