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功勳彪炳並未抵抗就投降關羽,為何最終被曹丕給氣死了呢

時間 2022-02-02 03:00:05

1樓:北巷遠人

曹丕認為于禁沒有做到一個將士應該做的,他沒有奮力抵抗就投降了,有損作為將軍的身份。曹丕還在魏王陵墓上畫上于禁投降圖,于禁感到羞憤,認為自己做的確實有失仁義,在道德的抨擊下,最後竟然被氣死了。其實說起來,于禁在這件事上不佔理,畢竟他臨陣逃跑了。

關羽奉命前去攻打曹魏軍隊,他利用現有的優勢,即雨水。等雨水足夠多的時候,用洪水把曹魏大軍淹了,關羽的軍隊不費一兵一卒就佔據了優勢。這場戰爭給曹魏大軍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一場洪水淹死了許多將士。

這時于禁手下的士兵們被這樣的情形嚇到了,產生了畏怯的心理,喪失了戰鬥力。

于禁或許是被這樣的情形驚到了,又或者是為了儲存剩下的士兵們的性命,他下令全軍投降,關羽就這樣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于禁也被關羽押回大本營。後來于禁還是被呂蒙救出來送回國了。我大膽地猜想,其實如果當時于禁沒有投降,奮力一搏,或許就不是這樣的結局了。

就算是最後全軍覆沒,起碼他們是為國捐軀了,還是值得後人傳頌的。只是事情已經發生了,再多說也沒有用了。

于禁在國家緊急關頭,竟然選擇了投降敵軍,這讓曹操是不可置信的,曹操因為這件事對他充滿了失望。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曹丕也對他投降的事情頗有微言。但是于禁對國家還是有功勞的,他只敢暗暗地表達自己對於禁的不滿,最後于禁還是被曹丕氣死了。

2樓:職場划水小菜鳥

因為曹丕在曹操的陵墓裡畫了于禁投降的圖,想人他遺臭萬年,所以于禁被氣死了。

3樓:職場達人陶陶

因為曹丕在曹操的墓裡動了手腳,讓人們誤以為于禁叛變,搞臭了他的名聲。

三國時于禁投降關羽,最終結果怎樣?

4樓:匿名使用者

于禁 - 簡明歷史傳記

于禁,魏國五良將之一。他最早隨鮑信起兵,後來又一起歸附曹操,被任為官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

有一次曹操的青州兵四處搶劫,被于禁追殺後就去告發于禁叛變,恰好此時張繡叛變來攻,于禁就先紮下營寨才去見曹操,曹操問他怎麼不先來解釋,于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曹操因此十分高興,於是封他為益壽亭侯。後來敗呂布,破袁紹,于禁與其它五良將都輪流任先鋒官而表現活躍。還有一次曹操厭惡朱靈並想撤掉他的兵權,就派于禁去辦,于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就是這樣地令人畏懼,被遷至左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于禁去救援,但被水淹七軍而被擒,于禁投降了敵人,而他手下的龐德卻不屈被殺。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于禁也就歸屬了吳國,直到黃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國,那時他都已經鬚髮皆白,面容憔悴,淚流滿面。曹丕就命他去拜見高陵(曹操的陵墓),因為陵中畫有他屈膝降敵,龐德不屈的圖畫,所以于禁不久就羞愧發病而死,死後追諡為厲侯。

于禁 - 簡明演義傳記

曹操於兗州廣招人才時引軍數百人來投曹操,被命為點軍司馬。曹操經常稱讚其能,跟從曹操經歷數次戰爭。有一次曹操攻張繡時青州兵反,于禁殺之,不去申辯,在百忙中立起營寨。

得到曹操賞識,稱于禁有將軍之才。後來曹操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城,又遣于禁助曹仁。因忌龐德立大功而鳴金收兵召回龐德,錯失了殺關羽的良機。

到了秋天,下大雨,漢水溢起,不聽成何相勸軍至高地,結果為關羽決水。于禁與諸將登高望水,沒有地方可以逃走,關羽乘大船攻于禁等,于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于禁也就歸屬了吳國,送回魏國,但被曹丕羞辱而死。

5樓:匿名使用者

于禁,此人不簡單!

他確實在水淹七軍一戰投降,但《三國演義》寫得有些誇張了,完全把于禁寫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廢物。

其實不然,于禁位列曹魏五虎將,絕不是吹來的。于禁有勇有謀,最大優點是治軍有方,曹操對於禁非常放心。

但後來可能是年紀大了,已經不象當初年輕時那樣熱血沸騰,對家庭、親人、生活的留戀多了一些,於是怕死……這是難免的。

想來,三國中那些寧死不降的武將門,假如年紀都增加幾十年的話,想必一半以上都會降了。

6樓:博遜

樓上的寫了不少,但是似乎都沒寫出于禁最後怎麼啦。

按三國演義裡,于禁投降後被關押在荊州,呂蒙攻破荊州後,把于禁送回了魏國,似乎沒受到什麼處罰,但是後來曹睿故意在一個宮殿(主要沒記住那是什麼地方啦)的牆壁上畫上于禁投降關羽的一段情景,于禁就病啦,鬱鬱而終啦

于禁為何最後被曹丕逼死?

于禁一直以來都是忠心報國,為何最後卻要投降關羽?

7樓:請放開丶

經過資料的查證這件事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首先於禁的投降可能事關於手下的三萬士兵,在當時于禁大敗因此三萬士兵士氣低迷,因此于禁選擇了投降於關羽,因為即使與關羽決一死戰,在士氣如此低迷的情況下也是會大敗,手下士兵的性命難以保全。

在史料之中於禁愛兵如子,因此為了保三萬將士的性命才做此妥協。而關羽一向為人忠義,如若投降於關羽的話,關羽也不會拿這三萬將士的性命怎麼樣。而另一方面來講,殺掉這三萬降兵對劉備的影響也很大。

而第二種說法就是在當時于禁其實是被關羽的水淹七軍嚇到了,下意識地投降了,畢竟身處於亂世之中,在生死麵前又有多少人能夠不顧及生死做出大義的舉動呢,而誰又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呢。而第三種說法就完全不一樣了,這種說法來講我們很多人都被投降這二字給誤導了,在古代歸屬於受降一方,併為其效力。而於禁其實是戰敗被關羽關於江陵,在當時其實于禁應是一個敗軍之將。

但是當時在之前龐德被抓了一次,因為當時龐德有太多的把柄,如若戰敗家人性命難保,只有不投降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于禁不同,只要于禁忍辱負重只要被釋放就能繼續回去當官,所以于禁只要保留自己性命即可,但是很悲劇的是曹操逝去了,曹丕即位以曹丕的性格來講是放不過他的,所以才會落得此下場。

8樓:大王不巡山

對於禁來說生命還是比名節更重要,他知道被關羽俘虜只要投降就不會死,所以選擇了投降,而不是慷慨赴死保全名節。

9樓:瞎胡扯的大腸

其實投降關羽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畢竟關羽重情重義的名聲在外頭呢,另外,投降了就不至於死掉了。

10樓:青桔物語

因為于禁知道自己打不贏關羽,他覺得與其讓自己的士兵去送死,不如投降歸順。

11樓:小貓不吃醋

關羽來戰時,于禁領軍配合曹仁抵擋關羽的進攻,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龐德被俘。

12樓:禾山

于禁會選擇投降關羽而不是像他的同伴龐德那樣慷慨赴死,是因為他曾經敗給過關羽,瞭解關羽的為人。

13樓:小巴兔

因為于禁經歷了這個挫折,所以就磨滅了他忠君報國的思想,最後就向關羽投降了。

14樓:職場打工人小喵

因為于禁不想讓自己的士兵這樣死去,並且明知打不贏關羽,不如投降,給自己的手下留條活路。

15樓:鑫靜鑠

可能是于禁在一場戰爭中慘敗,沒有被關羽殺掉,鑑於曹軍的威望最後投降了。

16樓:啊羨

因為這個和于禁的一個性格有關係,他之前忠心報國的形象可能就是因為沒有遇到這種局面吧

17樓:職場小銘

我也不是很明白為什麼當初於靜會選擇投降關羽而不是像他的同伴龐德那樣慷慨赴死。在襄樊之戰中,關於水淹七軍大破於靜和龐德大軍。

于禁和關羽都投降了,為什麼關羽廣受好評于禁卻截然相反?

18樓:匿名使用者

這就是一個歷史由勝利者書寫的例子。

關羽在蜀國基本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就算不按演義裡劉備的結義兄弟來算,那起碼也是方面軍的總司令,位高權重,歷史上有汙點,自然有史官給他塗抹。而且關羽此人傲上而憫下,在底層群眾里人緣甚好,放今天來說那得是超超級大v級別的,黑點自有大把粉絲來洗地。

于禁雖然名列魏國「五子良將」,但並不屬於夏侯曹的核心武官集團,而是後投入的,于禁在曹魏集團裡以嚴格執行軍法著稱,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得罪了未來的領導,被曹丕逼死——被領導人直接弄死你還想在歷史上留下好評,那除非領導人的名聲臭了——曹丕雖然也有很多不好的評價,但總體來說並不算臭吧。反過來說于禁嚴格執行軍法,得罪的權貴和小人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底層群眾看他也煩,懶得給他洗,就維持一個晚節不保的評價吧。

19樓:北思南尋

你要說演義中的話,兩個人雖然都是投降,但是處境立場都不一樣,關羽降曹操,首先就強調了是降漢不降曹,他是為了劉備家眷才不得已投降,而且約法三章,只是暫時投降,曹操對關羽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還把赤兔馬賜給了關羽,這是什麼樣的厚恩?但關羽後面得知劉備訊息,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也要去劉備那裡,最後失去荊州,關羽父子也是誓死不降而被殺。

而於禁,開始救援樊城曹仁他就是被曹操親自點將去的,然後剛到樊城不積極抵抗關羽,後面就遇到暴雨被擒,成了俘虜,不知道他有什麼原因投降,演義沒寫,最主要是有一個抬棺上陣的,寧死不降的龐德的襯托,把于禁顯示的更沒氣節,幾十年的威名毀於此,至於後來孫權打敗關羽,把于禁回到魏國,曹丕還讓人把這段事情刻成壁畫羞辱于禁,最終於禁也慚恚而死。

這一對比,于禁當然受不到好評

20樓:小粉筆

關羽降曹,身在曹營心在漢,過五關斬六將,充分體現了關羽完美的忠義形象。而同時代作為降將的于禁,被譽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卻被後人所不恥是因為于禁在臨危處難時就貪生怕死的形象很難以讓人接受。

21樓:我的獅

1:關羽是戰敗被俘而降,于禁則是不戰而降。

2:關羽被俘後主動歸劉,于禁則是被遣送回魏。

22樓:呂屹

于禁兵敗投降,曹操重視於禁,對於禁有很深的恩情,關於投降曹操後,先用行為報答曹操的厚遇,然後重新回到對他有厚恩的劉備身邊,不事二主,始終如一。

23樓:張稀哲

最大和最直觀的原因就是,同樣是襄樊之戰中被俘的龐德表現和他截然相反,龐德的舊主馬超和他的哥哥都在劉備手下。

24樓:陽光的小椰梨

關羽的投降,被人們理解和原諒;于禁的投降,不被理解和原諒。關羽投降之後,時時不忘回到劉備身邊。而於禁投降之後,沒有任何回到曹魏的努力。

25樓:林妹妹不愛哭

關羽和于禁投降之後,最大的不同在於,二人所受到的待遇差異極大。關羽投降曹操,受到了極大的厚待,但關羽仍然藉機離開曹操,繼續追隨劉備。此事後來被演繹為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傳為千古佳話。

反觀于禁,投降關羽之後**下獄,監押在南郡,直至呂蒙擊敗關羽之後才將其放出,並攜帶到東吳。

26樓:一味長安

荊州之戰中,關羽水淹于禁七軍,于禁選擇投降,而同行的龐德卻誓死不降,最終被關羽斬殺。身為武將,戰死疆場是一生的榮耀,而投降一次敵方,將成為武將一生的汙點。

27樓:夢一依

同樣是降將,為什麼于禁受盡了排擠、埋怨,關羽卻沒有受到劉備一絲的埋怨呢?我想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對比吧!俗話說的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曹操派遣于禁救援樊城時,同去的還有龐德,龐德身為副將,威望、信任、能力絕對是沒有于禁高,起碼曹操心裡是這樣想,但是結果卻讓曹操大失所望,龐德寧死不降,于禁卻選擇了投降!

28樓:牢牢的

關羽是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而且投降時也明確表示了自己一旦得到兄長的訊息就會立馬離開,而且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立下了大功,也算報答了曹操的知遇之恩。于禁是關羽通過指揮水淹罾口被生擒的,之後于禁怕死不得已選擇投降,而被同擒的龐德則出言挑釁關羽逼迫關羽將其斬殺。此前于禁因為怕龐德功勞大過自己,影響自己地位的問題讓龐德錯失了斬殺關羽的機會導致了自己被擒,也算是自作自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