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馬謖的關係怎樣,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

時間 2023-02-01 03:20:03

1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為馬謖而哭 而是因肢雹為 不聽先畢飢悄帝劉備勸告 馬謖不可以多用 須有其名。

如果街亭不失 早已攻破 洛手渣陽消滅魏。

2樓:匿名使用者

馬謖在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時候個諸葛亮指出過諸葛亮的一次錯誤 所以諸葛亮很看中他。

馬謖跟諸葛亮到底什麼關係

3樓:正達美

孔明和馬謖的關係是非常好的,有「常與之謀」的證據,事實上馬謖確實是很有才幹的,七擒孟獲,攻心為上都是出自馬謖和孔明的討論。孔明也很重視馬謖,待之猶如兄弟。最後殺馬謖 只是為了緩和 內部的諸多矛盾而已。

諸葛亮和馬謖的關係?

馬謖到底是怎麼死的 與諸葛亮有關係嗎

4樓:帥氣且深遠的小財寶

馬謖到底是不是諸葛亮殺的?來看易中天的解析!你就明白了!

5樓:匿名使用者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怎樣評價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6樓:匿名使用者

馬謖失街亭 這是很多人都不願看到的事情 如果他聽從諸葛亮的話 那也不至於落敗 或許魏早已是被滅了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大家都知道 諸葛亮向來將馬謖視為己出 但是 諸葛亮受先帝劉備的囑託 輔佐劉禪 同時也將光復漢室的包袱扛上了身為一軍之長 統帥 如果不以身作則 公正廉明 那怎麼能讓其他人信服呢 並且 馬謖所犯的可不少一般的小錯啊 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 所以諸葛亮斬馬謖那是必然是。

7樓:匿名使用者

馬謖的驕傲自大,剛愎自用固然是戰敗的直接原因!

8樓:匿名使用者

不光驕傲自大,更重要的是他只會紙上談兵,而且目中無人。懂麼?

諸葛亮如果不用馬謖結果

9樓:這還真不容易

這個是一個不可能發生的事。

劉備、諸葛亮,一直努力營造一個能人、驕傲不遜的人比較少的比較好管理的團體,以留給劉禪。包括關羽在荊州出事,巴蜀這邊一直遲遲不發兵來援,張飛接受討伐東吳的任務,卻因為過於暴虐下屬而被殺,都是一連串的計策。

劉備在荊州有三套班子,雜合成一個集團扶佐他。巴蜀本地派、荊州派、早期從龍派,這些人裡有很多驕傲不遜的人,劉備在,一切好說,劉備一去世,立刻不好駕馭了。只有慢慢的砍掉,才能安心。

馬謖也算是一個恃才傲物、桀驁不馴的人。楊修被殺與馬謖被殺,情理差不多。只是馬謖、楊修沒有悟道這個結局而已。

過多的**、清理傑出人物,最後導致「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10樓:網友

結果就是歷史將改寫。

到底要怎麼看待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1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看**《三國演義》,看正史《三國志》,《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他的功績多麼偉大,巴蜀的人民給他立廟(當時皇上不準,因為當時只有劉備廟)500年後仍然香火旺盛,足以證明他是偉大的。(人心就是證據)

12樓:

駁得好嘛~ 榮者自安安 庸者定碌碌。真正能讀懂諸葛孔明的人自然明白。看不透的人怎麼教都教不會。哈哈~

13樓:dp迪譜神碳協會

到底要怎麼看待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都說諸葛亮很神,那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蜀國這個地方,無論在什麼年代,都是富足,而又人傑地靈。諸葛亮七次出山,就可以把一個建設好的國家敗完,從此一蹶不振。如果你是深受其害的蜀國人,如果你是劉關張董事會成員,用投票選舉的方法,決定諸葛亮的去留。

諸葛亮和龐統,為什麼一個稱臥龍,一個叫鳳雛?

因為諸葛亮曾經隱居於南陽臥龍崗上,所以叫他臥龍先生。而鳳雛是小鳳凰的意思,雖然其貌不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條件成熟之後一定會成為不平凡的人物,龐統很好的詮釋了這個名字。這是諸葛亮和龐統的老師給起的名號。當時古代社會有學問的人都會有名號,顯得很霸氣。因為他們兩的才華驚豔了天下人,且他們又不相上下,...

找一款諸葛亮的單機遊戲,尋找一個曾經玩過的諸葛亮為主角的單機遊戲

反三國志 反三國志 是遊戲精靈連續第二款以不同的歷史觀點做出的三國類遊戲。大家所熟悉的三國志是以 歷史的方式寫出來,並敘述了當時魏 蜀 吳三國之間的歷史與關係。而後來經過羅貫中之手,完成了三國演義這本著名的歷史章回 其結局就如同歷史上所記載司馬懿取得天下。而反三國志一書是於1930年所著作的一本三國...

為什麼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分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非常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兩千多公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紅耳赤。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