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塵碧,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兆兄兄、趙攻魏安邑(今山西夏縣西族襲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他的後代窩囊,祖輩再怎麼努力江山也守不住。劉禪也是這樣。
2樓:匿名使用者
能,現在孝公在商君輔助下已能稱霸了,再過二十年一統天下應不是問題!
秦國在秦孝公後幾代統一六國
3樓:匿名使用者
秦孝公死,兒子秦惠文王繼位。惠文王死,兒子秦武王繼位。武王死,弟弟秦昭襄王繼位。
昭襄王死,兒子秦孝文王即位。孝文王死,兒子秦莊襄王繼位。莊襄王死,兒子秦始皇帝繼位。
始皇帝死,秦二世皇帝繼位。
秦昭襄王時,滅掉西周公國,周赧王死,並獲得了象徵權力的九鼎,實際上週朝已經滅亡,自此史家以秦國紀年(因此東周與春秋和戰國的時間並不完全重合)。
秦莊襄王時,滅掉周朝殘餘勢力東周公國,周朝徹底滅亡。
秦始皇帝時,相繼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消滅楚國殘餘勢力昌平君、項燕等,並消滅趙國殘餘勢力建立的代國。
秦二世皇帝時,滅掉了存在800多年的衛國。
秦孝公時六國攻秦經過
4樓:白土知道
蘇秦遊說六國合縱攻秦,掛六國相印。
孝公時,六國第一次合謀(非合縱,因為是六強欺一弱)欲瓜分秦孝公時的秦國,但各自利益衝突,最終只有魏國出兵,打了一平手。
第一次六國合縱:
秦惠王時期,蘇秦策動歷史上第一次著名的六國合縱(這時是合縱,因為是為了抵禦秦國吞滅他國了)。這一次六國合兵48萬,而秦國只有20萬兵力。
但這一次合縱以戰敗告終。主因是:楚國子蘭將軍以楚國出兵最多,而自封為六國聯軍統帥。
而他無法統御各色英雄,他自己能力不足,但是嫉賢妒能,無法統合戰鬥力,從而錯失敗秦良機。而秦國張儀用離間計,給了魏韓等國一些好處,就更加分散了六國的統合力,而後一戰則敗六國聯軍。(但實際上,秦國的割地許諾並沒有實現。
第二次六國合縱:
秦莊襄王時期,參與過第一次合縱的趙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再次發動六國合縱,這一次,少了當年拖後腿的領導班子,幾個難兄難弟以信陵君為聯軍統帥,用了二段埋伏的辦法:初戰詐敗,等秦軍先頭部隊壓上後,聯軍合圍,圍攻一日再次詐敗,讓秦軍認為六國聯軍戰鬥力很弱從而大舉壓上,二度合圍,敗秦。但此戰雖敗秦卻並沒有有效殲滅秦軍主力(這時已經可以看出來天下的大勢所趨了,雖勝卻不能滅敵的聯軍戰鬥力已經可想而知)。
故而,信陵君留下一句遺憾的話「平生最後一戰而不能全勝,痛哉!」
5樓:網友
秦孝公時期並沒有真正的六國攻秦,魏國雖然策劃過,但泡湯了。
秦孝公時六國攻秦經過
6樓:承吉凌
合縱攻秦之戰,指的是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在合縱戰略下聯合抗搜燃擊秦國的戰爭。共計五次。
第一次:秦的擴張,促使各國聯合。西元前318年,魏相公孫衍梁漏如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秦在修魚大敗聯軍。第一次合橡啟縱攻秦之戰失敗。
第二次:齊、韓、魏三國聯合攻秦。經三年苦戰,擊敗秦軍,攻入函谷關。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取得勝利。
第三次: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五國目的不同,各有打算,互相觀望,不肯首攻。最終被秦破壞五國聯盟,聯軍遂撤走。第三次合縱攻秦,未交戰即告瓦解。
第四次: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大敗秦軍,並尾追至函谷關後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勝利。
第五次: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進攻開始順利。後來,深入至函谷關內,在距秦都咸陽僅。
七、八十里的蕞地,秦集中兵力反擊,聯軍不支敗退。第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
秦孝公是秦獻公第幾個兒子
秦孝公 前381 前338 戰國時期秦國傑出的君主。嬴姓,趙氏,名渠樑,秦獻公之子,前361年 前338年在位。其畢生追求富國強兵,任用商鞅實施變法,使秦國加快了崛起的腳步。公元前361年,僅有21歲的秦孝公 1 正式登基。這時,秦不為各國重視,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於是,他憤然喊出...
秦孝公幾個兒子?贏虔有沒有兒子
歷史上沒有詳細記錄秦孝公有幾個兒子,但至少有六個以上。1 秦惠王 前356年 前311年 又稱秦惠文王或秦惠文君。嬴姓,名駟,秦孝公之子。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於是商鞅逃亡,被魏國趕回秦國內。商鞅於商地召集其黨人,北攻鄭縣,惠文王派兵將商鞅生擒殺死後 五馬分屍 於彤,...
秦孝公欲傳位於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接受
好姑娘不善良 關於說商鞅為什麼不接受秦孝公的傳位,有很多人說是因為商鞅很偉大,不想秦國大亂等等原因,所以不接受,但是在個人看來,這個問題是存在於疑點的,雖然說在 戰國策 裡面有明確提到過這個說法,但是個人卻覺得就秦孝公要傳位給商鞅這一說法就不可信,所以就更沒有必要討論商鞅為何不接受了。為何我會認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