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奧陶紀科技
實踐是最重要的學習環節,書本知識再多,也代替不了實踐。戰國時期,從來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被委以重任,結果導致趙國全軍覆沒,留下了極其深刻的歷史教訓。「紙上談兵」這個歷史典故,啟迪家長朋友們:
教育孩子也應該注重實踐,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的說教。
有些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什麼事情都想為孩子「包辦」,孩子想自己做點什麼事情,這部分家長總是不放心,生怕孩子會犯錯,會造成損失,或者信心受到打擊。其實,吃一塹,長一智,從孩子的成桐亂長規律來看,孩子犯錯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時候,家長千叮嚀萬囑咐,不如孩子自己親身經歷栽乙個跟頭留的印象深刻。
喜歡為孩子「包辦」的父母常常忽略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甚至是把孩子當成了一切都需要父母照顧的「機械人」。實際上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著強烈的自我實現願望,他們渴望成長,渴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去辨別真偽和對錯,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家長一片好心,為孩子包辦了一切,實際孩子心裡並不領情,反而埋怨父母不給了自己燃纖的自由,沒給自己皮輪仿成長的機會。
2樓:運籌大師
一切要從實際出發,不能死搬教條。
紙上談兵是哪位人物的典故
3樓:我愛聊生活冷知識
紙上談兵的歷史人物是趙括。
趙括他從小熟讀兵書,理論知識信手拈來,就連父親都辯不過他,卻空有知識,沒有任何實戰的經驗,父親趙奢就很擔憂,說:「只會紙上談兵,若是率兵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趙括到了前線便用書上學來的理論於秦軍交鋒,結果因為不知變通中了埋伏,趙國大敗,他也被白起設計坑殺。
紙上談兵出處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nàn),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jiàng)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
括不可使將。」
王曰:「何以?」對曰:
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耳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
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如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
王許諾。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
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後世以此故事作為歷史典故,總結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是誰的典故
4樓:運籌大師
是戰國時期趙國人趙括的典故。
紙上談兵的典故
5樓:金色盛典歷史
趙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孝成王七年(西元前260年),趙國中粗碧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進攻。
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餘萬趙兵盡被秦國坑殺。
紙上談兵的典故文言文: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攜穗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辯凳卜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紙上談兵的典故譯文: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兵事,認為天下沒有比得上他的。曾經和他的父親趙奢談論兵事,趙奢都難不倒他,但是並不稱讚他。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曰∶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地方,而趙括太輕率地討論它了。
如果趙王不讓他當將軍就罷了,如果一定要讓他當將軍,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趙括代替了廉頗以後,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秦國的將軍白起聽說以後,指揮奇兵,假裝打敗撤退,而斷絕趙軍的糧道,把趙軍一分為二,趙軍士氣不能統一。被困四十多天,趙軍非常飢餓,趙括親自指揮精兵博戰,秦軍用箭射死了趙括。
趙括的軍隊大敗,數十萬趙軍投降了秦國,秦國全部將它們活埋了。
紙上談兵的典故
6樓:繼續囂張
紙上談兵的典故如下: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乙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
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西元前州巧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
那時趙奢已經去世。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冊桐鍵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輪拿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紙上談兵,漢語成語,拼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意思是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紙上談兵的典故 以內 ,紙上談兵的典故 100字以內
清心 趙國統帥趙括,因為其空談理論,而無實際作戰的經驗,才導致趙軍最終失敗。公元前260年,趙國發生饑荒,已經無力抗秦,孝成王遂要求廉頗伺機與秦軍決戰,廉頗打算依然採用疲敵的戰術拖垮秦軍,這種形勢下,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挺身而出,他說服了趙王改用自己為將,並作為統帥抵禦秦軍。雖然其理論知識豐富,但其...
紙上談兵真的代表無能?紙上談兵說的是誰?
紙上談兵其實並不真的代表無能。而是說這個人並沒有多少的實戰的經驗,缺少經驗,當然也可以說這個人非常的心高氣傲,只是飽讀詩書而已,並沒有多少真正的實用才能。紙上談兵,有的時候也並非是無能,因為他可能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實在是沒有能力去實現,不過人還是要有願望,萬一實現了呢。是的。紙上談兵不根據實際情況,...
你認為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嗎?
趙括理論知識滿點,卻沒有經過實際操作。如果有作戰指揮的經驗,配合上他的理論知識,他一定是乙個很卓越的將軍。我認為趙括應該不會只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他應該還是有一定本事的,不然的話趙王也不會放心的讓他統領軍隊,畢竟趙王也不算昏庸。是的,我是這樣認為的,他繼續延用廉頗的固守政策就可以打敗秦軍的,偏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