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乾萊資訊諮詢
古代知府為四品官,在現在就相當於乙個獨立市的市長(不包括縣級市)、市委書記。因為在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
相對應的知縣七品官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縣長、縣委書記了。
知府指的是幾品官?
2樓:小張愛聊教育
知府指的是四品官。
知府為四品官,相當於乙個獨立市的市長(不包括縣級市)、市委書記,因為在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相對應的知縣七品官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縣長、縣委書記了。
省、地區、縣級的地方行政機構,在明朝稱為「布正使司」、「知府」、「知州」、「知縣」。知縣是乙個縣的行政長官。知府,與現在的地區行政公署專員相似。
通常的知州,是乙個大縣,可以管轄幾個知縣。
發展歷程
從唐朝開始即有以其他官職兼「知府事」或「權知府事」的做法,但「知府事」還不是正式的官職名稱,而且管轄範圍與後來的州府可能有很大差別。五代因循唐制不變,也有類似做法。
到了宋代,在府、州、軍、監設立地方長官,府的地方長官為知府事,知府事一般還會兼領其他的官職,因而邊境州府的知府在軍事和政事上的權力可能大於一般州府。而且正式把官職名改為知府。
清朝沿襲明制,沒有大的變化,為從四品,宣佈條教,興利除害,決訟檢奸。三歲察屬吏賢否,職事修廢,刺舉上達,地方要政白督、撫,允逎行。」《清史稿·職官三》
知府上一級是什麼官
3樓:遲疑上網人
知府上一級是同知,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薯明氏,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州牧,以掌一州軍民。隋代,州最高長官稱「刺史」或太守,唐宋時正式設立與知州平級的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
元朝廢府設路,路一級的地方長官為達魯花赤。
只在散槐納府設有「知府」的官職,是達魯花赤的屬官之一。明朝大致恢復宋制,才最後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知府是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佈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
知府地位相當於數散現今乙個地級市。
的市委書記兼任市長,同知則為唯一的副市長。
知府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4樓:比佛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佈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
知府又叫做太守,是某乙個州郡的最高長官。知在古代作為管理的意思,府則是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出現。到了唐朝時期,才設定了府伊。
到了宋朝時期,才有了知府的稱號,主要管理乙個州府的軍政事務。元朝時期廢掉府設定了路,到了明清時期又被改了回來,省縣之間的行政單位成為府。
散州的知州官職品級是明朝時正七品,清朝時是從五品。隸屬於府和道,不轄縣,行政區域與縣相同,但級別高於知縣。相當於現在的縣(縣級市)的縣長。
所以,明清時期,府和直隸州的行政級別相同。如果與府平行的話是直隸州。與縣平行的是散州。
只是品級和待遇上有區別。
知府要是放到如今的話,則相當於乙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市長(古代是政法不分家的),知府下面有同知、通判等屬下,分管一府的督糧、軍隊、捕盜、水利等事務。而且府也有直隸府(無此職位,方便認識而已),例如明朝國都北京、留都南京的管理者,則成為順天府尹和應天府尹,為****,地位和省級**一樣。
宋朝的知府、知州、知縣,雖是地方官,卻不是由上一級任命,而是統一由**任命。也就是說,州府只有監督,沒有任命下一級知縣的權力,這就確保了朝廷把人事權牢牢掌握在手中,是加強**集權的重要舉措。明清兩朝,基本沿襲了宋朝地方官制度,均設知府、知州、知縣,但不再作為**派遣到地方的**,而明確為地方官,不再擁有「權知」這種臨時性的意思。
5樓:光水藍
知府地位相當於現今乙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任市長,同知則為唯一的副市長。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州牧」,以掌一州軍民。隋代,州最高長官稱「刺史」或太守,唐宋時正式設立與知州平級的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
在中國的許多朝代中,都設定了「知府」這一職位。「知府」這一官職,是由「知」和「府」兩詞結合而來。府作為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它的演變經歷了乙個較長的過程。
在魏晉時期,州刺史兼任將軍之職。州刺史是文職,將軍是武職。州有州的衙門和幕僚,將軍另外有將軍的衙門和幕僚。將軍的衙門,就叫做「府」。
到了唐朝,****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職的州設定府,例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等。府的長官,稱為府尹。
五代因循唐制不變,也有類似做法。
宋朝時,府的設定逐漸多了起來。府隸屬於路(路是介於**與州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劃)。在府、州、軍、監設立地方長官,府的地方長官為「知××府事」,簡稱「知府」。
宋朝的知府事總領乙個州府的軍政事務,具體權力因不同的州府而稍有差異。因為各地有特殊情形,知府一般還會兼領其他的官職,因而邊境州府的知府在軍事和政事上的權力可能大於一般州府。
元朝廢府設路,路一級的地方長官為總管,在散府、屬府均設有「府尹」的官職。
明、清兩朝,省、縣之間的一級行政單位被稱作「府」。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長官仍然稱府尹外,一般的府長官,都稱做「知府」,意思是「知(即主持)某府事」。知府之下,設同知、通判等**,輔佐知府處理公務,分掌糧稅、鹽稅、江海防務、水利等等。
在明初,按照繳納稅糧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京府府尹為正三品;納糧20萬石以上為上府,上府知府從三品;20萬石以下為中府,中府知府正四品;10萬石以下為下府,下府知府從四品。不過不久就將所有知府均改為正四品。
當時,全國有150多個府。
翰林 是幾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翰林相當於現代的祕書一樣,翰林院編修的職務相當於現在 辦公廳和政策研究室的祕書 官銜則有大有小,最大的可當到主任一級 進入政治局 小的依次相當於司局級 處級或科級。翰林院編修主要是誥敕起草 史書纂修 經筵侍講,實際上,其重要作用在於培養人才,類似於現在的實習生。祕書是領導者 主事者身邊的綜合輔助工作...
古時候瀚林學士是幾品官, 翰林 是幾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吳元年 公元1363年 五月,初置翰林國史院,設學士 正三品 侍講學士 從四品 直學士 正五品 修撰,典簿 正七品 編修 正八品 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 改名翰林院。洪武二年,置學士承旨,正三品,改學士為從三品,並增設待制 從五品 應奉 正七品 典籍 從八品 等官。洪武十三年 公元1380年 增設...
部長在如果古代是幾品官
江雪 部長大約相當於古代的尚書一職,其屬於幾品官要看所在的朝代,清代的尚書是從一品的 而其餘朝代的尚書基本都是二品 對應的來講,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戶部尚書相當於財政部長等等。 應該是一品官吧 部長應該相當於各個部的尚書吧好像 你要看那個部了?國防部的話估計就是正一品,那些不很重要的部最多從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