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墓的長陵在哪離任丘多少公里

時間 2021-05-07 20:02:08

1樓:匿名使用者

不堵車的話,開車3小時,在250公里左右

十三陵長陵距離保定多遠

2樓:匿名使用者

駕車路線:全程約192.5公里

起點:長陵

1.北京市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行駛180米,左轉進入昌赤路

2) 沿昌赤路行駛7.5公里,朝g7/六環路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3) 沿匝道行駛1.4公里,右前方轉彎進入京新高速公路

4) 沿京新高速公路行駛6.1公里,過樓自莊北橋,朝北六環/順義/門頭溝/雁粞湖方向,稍向右轉進入樓自莊橋

2.沿樓自莊橋行駛430米,過樓自莊橋約210米後,直行進入六環

3.沿六環行駛59.5公里,過炒米店橋,朝涿州/石家莊/g4方向,稍向右轉進入房山梨園橋

4.沿房山梨園橋行駛560米,過房山梨園橋約140米後,直行進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5.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駛101.0公里,在保定北/直隸總督署/滿城/北三環出口,稍向右轉上匝道

6.沿匝道行駛1.3公里,直行

7.保定市內駕車方案

1) 行駛2.6公里,直行進入東三環

2) 沿東三環行駛30米,進入北三環

3) 沿北三環行駛840米,稍向左轉進入長城北大街

4) 沿長城北大街行駛6.4公里,過前衛橋,右轉進入東風中路

5) 沿東風中路行駛3.7公里,直行進入東風西路

6) 沿東風西路行駛35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

終點:保定市

八寶山 至十三陵 長陵鎮多少公里

十三陵在**

3樓:薪薪櫫

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天壽山南麓,區域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明朝遷都北京後,有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故稱十三陵。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

明十三陵中,從永樂七年(2023年)營建的長陵,到清順治初年營建的思陵,時間跨度長達二百餘年。建造的順序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長陵和定陵。此間共葬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一名貴妃和數十名殉葬宮人。

陵區內還曾建有妃子墓七座、太監墓一座和行宮、苑囿、石牌坊、大宮門 、碑樓、神道等附屬建築。

長陵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 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整個陵園由三道大院和兩組建築組成,主要建築有陵門、神廚、神庫、稜恩門、稜恩殿、櫺星門、寶城、明樓、地宮等。稜恩殿最為壯觀,佔地 1956 平方米,全殿由 60 根金絲楠木巨柱支承,黃瓦紅牆,垂簷廡殿頂,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之一。

明樓匾額上寫有「長陵」二字,碑上刻有「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字樣。高聳的明樓,是長陵的標誌。

獻陵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陵墓,建於公元2023年。仁宗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不足九個月。獻陵分為前後兩組建築,前部分建陵門,稜恩殿自成一院落,後一院落則由三座門起始,由二柱門、石供案、明樓、寶城等組成。

昭陵,明昭陵建於2023年(嘉靖十七年),是嘉靖帝為其父選的陵址,因朝中大臣維護封建機制,極力反對,即中斷工程棄而不用。嘉靖三子穆宗皇帝因突然崩逝未來得及營造陵墓,遣官選址天壽山陵區,經反覆審視,決定依舊址建陵。

明昭陵建築規制有它獨特的建築風格,平面佈局嚴謹,施工精細,依山勢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統。清乾隆年間封地面積有過拆大改小的修繕,距今已有200餘年,原有建築業已殘破不整。2023年經國家文物部門批准,依明代遺存基地,按照明代建築風格進行了全面復原性修建。

於2023年9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陵殿內陳列有祭陵的祭品及一帝三後的生平介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築最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陵寢建築。

石牌坊建於明嘉靖十九年(2023年),為五門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石築成,寬28.86米,高14米,6根石柱是整塊石料製成,坐落在雕有云龍花紋的石基上,石柱頂端各雕一小臥獸,頂部額枋上有11座帶簷的小石樓。整個牌坊勻稱大方,雕工精細,是明代石坊中的佳作,也是我國最大的一座古石坊。

大宮門是十三陵的正門,左右各有龍、虎二山把門。門右側立有「下馬碑」,從前不論帝后、大臣等,到此必須下馬步行進入陵區,以體現皇祖們的崇高與尊嚴。

碑樓, 進大宮門不遠處,即可見一雙重簷、四面開門的碑亭,內有一塊 「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 」,高3丈,碑名為明仁宗讚美其父成祖朱棣一生功跡的頌文。背面刻有清乾隆帝的巡陵詩。

神道位於長陵前,長達七公里,原是通向長陵的一條大道,後為各陵所共有,也稱陵道。石牌坊是神道的起點,往北依次是大宮門、碑樓、龍鳳門,這組建築的兩側是以巨石雕琢的24座石獸和12座石人(即石像生),為神道增添了幾分威嚴的氣氛。

4樓:小董旅遊

北京導遊小董簡述當年明朝皇帝朱棣如何選址皇帝陵寢

長陵是那個地方,就是十三陵那嗎,珠海到那裡有多遠

5樓:

長陵屬於十三陵第一個。十三陵在北京昌平。珠海到北京蠻遠的,有2000公里還多,走路要好多天的

明十三陵位置在**?

6樓:好快樂的小豬

明十三陵位置: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特區

名稱由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

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7樓:蔡永電

地下宮殿——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內,距京50公里,方圓40裡。2023年就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區前有一漢白玉雕成的石牌坊,建於2023年,結構巨集偉,是我國現在石牌坊中最大最精緻的一座。

明十三陵中,有一帝一後合葬的,如長陵;也有一帝二後合葬的,如定陵;還有一帝三後合葬的,如茂陵、永陵、昭陵;並有一個有帝無後的陵—德陵。目前,十三陵開放的景點只有四處:神路、長陵、定陵和昭陵。

神路兩旁的石像生是一組大型雕刻群,始建於2023年。有獅子、獬 、象、麒麟、馬各二立二坐,石獸後有武臣、文臣、勳臣12尊。在800米距離內,共有18對面面相向石像生,氣宇軒昂。

長陵在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規模最大,是其他十二陵所不及的。長陵的祾恩殿由60根楠木構架而成,是我國古建築中罕見的珍品,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殺北京地區儲存下來的最大而又完整的明代建築。

定陵為中等陵墓,規模次於長陵和永陵,但工程之精細,冠十三陵之首。定陵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總面積1195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殉葬品。

新開發的昭陵,重修於2023年。與其他陵的不同處在於它有一個進深8.1米,高6.

75米形同新月的全封閉式月牙城,俗稱啞巴院。據說建陵初期,修建的工匠、民工都要等陵建成後到此處被迫吃藥,變成啞巴,以免洩露地宮祕密。

朋友 祝你好運了

8樓:匿名使用者

北京明十三陵

自明成祖起,明代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集中在北京昌平天壽山南麓,形成一個佔地約80餘平方公里的陵墓區。這十三座陵墓共用一個神道,習稱「十三陵」。

十三陵的主體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七年至十一年(1409~2023年)所建的長陵,其他十二陵是逐漸依附於長陵而建的。陵墓的選址完成於永樂七年,經「車駕臨視」決定,並欽定山名為「天壽山」。永樂二十一年(2023年)冬死於北征韃靼途中的明成祖歸葬於長陵。

明宣宗宣德二年(2023年),長陵工程全部完工。以後又經過百餘年的增建,形成了長達7公里多的完整神道。其間有宣德十年(2023年)置的碑亭和石象生,嘉靖十九年(2023年)建的石牌坊。

十三陵中以長陵規模為最大。嘉靖帝的永陵和萬曆帝的定陵是皇帝生前親自經營三十多年的壽陵,所以規制恢巨集豪華,其他九座陵墓——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穆宗昭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都是皇帝死後才動工興建,修建時間不過半年,比之長陵、永陵、定陵的規模相差甚遠。即使如此,一陵之建也要役工數萬,耗銀一二百萬兩。

至於崇禎帝,因是亡國之君,沒有正式建陵,而是利用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而成,所以規制卑隘,極為簡率。

十三陵的形制基本上都是沿襲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用外,各陵都是前為祭享區,後為墓冢區。祭享區前有正門「裬恩門」,或在其前再加一道陵門,中為陵殿,稱「裬恩殿」,殿前左右分列東西配殿和焚帛爐。裬恩門前左右分列神廚、神庫、宰牲亭等建築。

墓冢區在內紅門以內,其佈局為圓形、長圓形或長方形的墳丘,周圍有城牆環繞,稱為「寶山城」或「寶城」,寶城前設方城明樓,有甬道可通前後。有些陵仿孝陵之制在寶山與方城明樓之間設有小院,稱為「啞巴院」,或更設一座琉璃照壁作為螢幕障(應是地下寢宮的屏障)。方城明樓之前多設有五供石桌及二柱門。

二者都是南京孝陵之所未有,是從明長陵開始設定的,目的在於增加地下寢宮前的屏障層次,這是北京明陵佈局上的新發展。

在每座陵墓的陵門前都有一座碑亭,亭內立碑,碑文記載皇帝生前的業績,應由嗣皇帝來撰寫。但從明仁宗為其父朱棣寫了一篇三千五百多字的紀功碑文後,再也沒有嗣皇帝續寫,所以現在除了長陵碑外,其餘各陵都成了無字碑。

在上述主體建築之外,各陵都設有相應的附屬機構,包括祭陵時參祀人員用的朝房、守陵太監用的神宮監、貯存祭器樂器用的祠祭署、飼養馬匹的神馬房、駐守軍隊的衛所、陵戶所居的村落等。陵戶都由昌平遷來,承擔陵園林木、果樹管理及各項雜務。環繞這片廣闊的陵區外圍,還有長約40餘公里的外陵牆沿山勢蜿蜒。

此牆的正門就是大紅門,沿牆另有關口十處,設有敵樓,駐兵把守。

十三陵的神道佈置和南京孝陵基本相同,而稍有增益。神道最前方是五間十一樓的石牌坊,這是南京孝陵所沒有的。此坊面闊約29米,高約14米,是全國最大的一座石坊。

石牌坊內是大紅門,門內約600米即是碑亭,內立碑,刻明仁宗所撰「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碑亭四隅各立漢白玉華表一座,也是比南京孝陵碑亭增益的設施。

明十三陵的石牌坊

碑亭以北是石柱一對,再北石象生十二對,依次為: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臥立各一對,再次為武臣、文臣、勳臣各四尊,其間比南京孝陵多勳臣四尊。石象生之北是櫺星門(亦稱龍鳳門)。

過櫺星門後約5公里,越過二座五孔橋和一座七孔橋後才到達長陵陵門。整個神道長度約為南京孝陵的五倍,規制依舊而氣勢巨集偉多了。

陵殿 陵殿是舉行祭禮的場所。嘉靖十七年(2023年)改稱裬恩殿。各陵裬恩殿規制以長陵為最大,重簷九間,左右配殿各十五間;永陵次之,重簷七間,配殿各九間;其他陵五間,配殿五間。

長陵殿柱全用巨大楠木,至今殿宇完好,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明代木構建築。

方城明樓

方城明樓是明代陵墓的創造,也是陵區的重要標誌建築之一。它的雛形是鳳陽皇陵內陵城四面的城樓,到了南京孝陵,明樓只剩下正面一座,內陵城改為寶山城。此時明樓仍為木構,平面仍長方形,而樓下門洞已由三孔改為一孔。

再到北京十三陵時,明樓平面已成方形,並採用磚石結構,甚至斗拱、樑枋都是石制(如永陵、定陵)。明樓之內增加了一通皇帝廟諡碑。此時的明樓已成了一座碑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永陵、定陵的明樓取消了樓下的通道,已完全不同於城樓的概念。但其位置緊靠墓前,樓下有「靈寢門」,有的還在墓前啞巴院內設定琉璃照壁,種種跡象表明,明樓仍是作為地下寢宮的神靈出入口來處理的。

地宮 十三陵地下寢宮至今只發掘了一處,即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定陵地宮的主體是由三個分別代表「正殿」和東西「配殿」墓室組成的「院落」。在這個庭院前還有兩個庭院作為前導。

各墓室都用石拱券築成,總進深約90米。

關於明代十三陵疑問,為什麼明十三陵只有長陵的神功聖德碑有碑文

明十三陵有一個怪現象,這就是除思陵外,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十二陵雖然都是明朝時建造的,但是每座陵都有一座當時沒有鐫刻文字的石碑,人們稱之為 無字碑 這些石碑為什麼當時不刻文字呢?歷史文獻沒有詳細記載其原因。清朝乾隆皇帝覺得此事蹊蹺,在他御製的 哀明陵三十韻 中提出了疑問。他說 明諸陵,唯長陵有聖德神功碑...

明清十三陵的由來?具體,明清十三陵的由來?具體資料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 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炆 建文帝 因其叔父朱棣以 靖難 為皇帝解除危難 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 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 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

為什麼在明十三陵裡沒有朱元璋的陵墓,為什麼朱棣的陵墓那麼巨集偉

因為朱元璋在南京稱帝,遂定都於南京,死後也葬於南京明孝陵。朱棣靠發動靖難之役奪得了皇位,在永樂十九年遷都於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朱棣生前親自選中了現在的長陵所在地,也就是十三陵中最早的那座。因為朱棣在位期間的國力和世界影響力在整個明朝兩百七十多年中都是最強的。所以他的陵墓可以說在十三陵裡面是最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