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過年吃餃子還是湯圓?平時的主食是什麼

時間 2021-06-20 11:29:22

1樓:合肥威力小強

平時主食為米飯,麵食為輔。過年沒有吃餃子和湯圓,年初一早上講究吃掛麵,有一年長一線的說法。

為什麼過年要吃餃子和湯圓呢?

為什麼春節要吃湯圓和水餃

2樓:匿名使用者

一、春節吃餃子

餃子現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

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二、過年要吃湯圓

元宵佳節,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象徵團團圓圓。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

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3樓:扶老攜幼0非你

湯圓一般在春節和元宵節吃,各自的寓意有所不同。

吃湯圓是漢族人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寧波湯圓」是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節慶時間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故至湯圓又叫「浮元子」。

春節吃湯圓: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古人有詩云:「寧波家家搗米做湯圓,知足常樂又一天。」

元宵節吃湯圓:

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湯圓」 ,又稱元宵;"湯圓"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料,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南方人過年為什麼都是吃湯圓而不是吃餃子

4樓:可洗蠟筆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

南方沒有什麼統一的習俗,各吃各的,不同的省,習俗不一樣,同一省不同的縣,過年吃的東西可能也不一樣。這與南方的方言一樣,南方很多地方,不同的縣說話都互相聽不懂,或者聽起來費力,因此過年吃的東西不同也不奇怪了。

而北方不論哪個省,過年基本上都要吃餃子,因此吃餃子,也就容易被人當成中國人過年的象徵。因為13億人裡,吃餃子的人數遠遠多於吃扣肉、粽粑、殺雞、吃湯圓的。

吃餃子的來歷,有無數的文章探索,比如「交子」等等諧音,古人的事,這裡就不重複了。僅說現代人,吃餃子的意義沒有什麼可**的,文化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不問為什麼,大家糊里糊塗自然而然這樣做,非這樣做不可。

現在吃餃子的,不僅是北方百姓,軍隊也是要吃餃子的,不論哪個地方的部隊,過年的時候總要全體官兵一起包餃子。

這就是吃餃子的意義:重在包,大家一起包,這是一種氣氛。吃餃子主要是一種象徵,而不在於美食。

要講烹調,中國有三大菜系,魯粵川,還有的加上淮揚菜,變成四大菜系,比較正規的是七大菜系,還有分成十幾種的,不論怎麼個分法,魯菜都是第一大菜系,北方人的烹飪水平是很高的,魯菜是皇家菜,也是現在的國菜,國宴以魯菜為主。以為北方人不會做菜於是包餃子,那是錯誤。

拿山東來講,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餃子,這是過年的象徵,而且要包出足夠的餃子,初一要吃一天。因為初一要四處拜年,基本上一天不能休息,餃子起了快餐的作用。

從初二開始,是女兒女婿回孃家的日子,每個山東人要在這一天去看姥姥、舅舅,山東人的習俗,女婿是貴客,因此家家是來貴客的日子,從初二開始,煎溜烹炸做大菜招待親人,就不吃餃子了。

歸納起來,北方人不是不會做菜,而是最會做菜,僅僅是什麼時候做的問題。餃子起的是象徵作用、快餐作用。

這與南方不太相同,南方人不怎麼串門拜年,大年初一人們不是一家家走遍,於是就有時間在家裡做菜。北方人初一沒有時間,太忙。

在北方農村,餃子是婦女們包,到時候妯娌們坐一起共同包,這是一年到頭團聚的時光,如果沒有包餃子這樣的活兒,婦女們就坐不到一起,因此這個習俗是非常重要的,凝聚了一家人。在城裡,男人也得包,全家人老老小小坐在一起包餃子,這種天倫幸福是一年難得的,因此也就特別被人看重。

這也是為什麼軍隊規定過年非要包餃子的原因,官兵一起包餃子,重在團結,團結才有戰鬥力。

因此,吃餃子本身並不是美食,包餃子、全家人坐在一起,象徵意義更大。

除了年節以外,招待客人,包餃子也是非常大的面子。如果到北方人家裡做客,主人包餃子招待,應該明白這是對客人最大的尊重最大的歡迎。不管餡兒是什麼,花了多少錢,心意要領會。

這是主人花了許多時間做成的,付出的時間就說明了一切。

好比到南方有的地方,主人殺一隻雞招待客人,殺雞請客是對客人最大的尊重,喜歡不喜歡吃雞肉不要緊,要領會主人的盛情。

另外,親人要出遠門,山東人也會包餃子送行,這有講,餃和腳同音,臨行吃餃子,走路腳有勁,這也是親人的一片心意。

5樓:餜懏榛勫厛鐢

一方一俗,南方人認為吃湯圓是團團圓圓

除夕是吃餃子還是湯圓

6樓:無聊答答題

除夕夜吃餃子。餃子諧音「交子」,子是十二地支的第一位,有新年的意思。湯圓元宵節吃。湯圓本來叫元宵,是袁世凱害怕不吉利,才強令改的湯圓。

7樓:咬人的貓咪醬

除夕夜吃餃子,大年初一早上吃湯圓,望採納謝謝

元宵節吃湯圓,意味著團團圓圓,那麼吃餃子意味著啥?

8樓:趙叔叔哈

吃餃子意味著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

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著過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準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願望的特有方式。

餃子的諧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

9樓:匿名使用者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響石潭說一下吃餃子的寓意哈。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

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

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

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

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餃子多以冷水和麵粉為劑,將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麵團,蓋上拯乾的溼紗布或毛巾,放置(餳)一小時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干個小麵糰,先後揉搓成直徑約3公分左右的圓長條,刀切或手摘成一個個小面劑子,將這些小面劑子用小擀麵杖擀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餃子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將冷水燒開,包成後下鍋並用漏勺或者湯勺(反過來凸面朝上)順著鍋沿逆時針或順時針劃圓弧狀以防餃子粘連,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如為肉餡可在沸騰時添少許冷水再燒,反覆兩三次)。餃皮也可用燙麵、油酥面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鹹;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蔘、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雙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

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餃子的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並且符合中國色香味飲食文化的內涵。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

起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的餃子是與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藥物用來治病。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

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

「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典故: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過年吃餃子的原因,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寓意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有四個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 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 更歲交子 之意,子 為 子時 交與 餃 諧音,有 喜慶團圓 和 吉祥如意 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二是...

冬至究竟是吃湯圓還是吃餃子

冬至就要到了,冬至到了也就意味著春天已經不遠了。這一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可以說是冬天最冷的一天了。很多小夥伴都在好奇著2017冬至是幾月幾日呢,冬至的習俗有哪些,冬至究竟是吃湯圓還是吃餃子?2017年冬至節氣是哪一天 從日曆上我們可以看到2017年冬至時間是 2017年12月22日 農曆 十一月初...

新年為什麼要吃餃子和湯圓,為什麼過年要吃餃子和湯圓呢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內待到半容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 更歲交子 之意,子 為 子時 交與 餃 諧音,有 喜慶團圓 和 吉祥如意 的意思。湯圓是寧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