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芝麻糖的故事和習俗,小年為什麼要吃芝麻糖?

時間 2022-02-11 03:20:04

1樓:misu寒流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2樓:林凡若雲

常州芝麻糖是江蘇常州的傳統名點,有條形,平板形,色澤乳白,體亮晶明,香甜酥脆,味道純正,營養豐富,有和胃順氣、止咳和治便祕等作用,有200餘年的歷史。芝麻糖香脆,集五穀(小麥、小米、大米、黍子、麻)加工製作,進多重發酵手工製作的傳統食品,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味。相傳在唐代,當地人就開始飴糖、芝麻,製作生產一種形似麻團的芝麻糖,叫做麻團糖。

常州芝麻糖選料精細、製作講究。要求芝麻沾滿不露皮,兩端封口不漏餡。糖層起孔不僵硬,味香甜酥不粘齒,色澤白亮均勻。

小年為什麼要吃芝麻糖?

3樓:匿名使用者

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看著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壞事都詳細記錄下來,到了臘月二十 三日就回轉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到了臘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間,根據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

所以人們在臘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並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獻給灶王,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兒童們則把這一天當作春節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兒,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聲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盤,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點上蠟燭和線香,祈禱行禮後,把灶王像從牆上揭下來燒掉,再把茶水潑在紙灰上,糖瓜則由孩子們搶著分而食之。

4樓:匿名使用者

芝麻開花節節高,希望新的一年更好

5樓:匿名使用者

是習俗來的啦,寓意是希望來年更好咯。

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的故事 10

關於民風民俗的小故事

6樓:匿名使用者

一、貼春聯——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二、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

三、過年——在很久以前,有個怪物,叫年。

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年就會出去到各村莊去掠奪財物,食物,莊稼會被踐踏,牛羊會被吃掉,只要年去過的村莊都民不聊生,慘不忍睹,人們也想過許多的辦法來防禦年,但是無一行得通,年不僅個子大,力氣也大,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根本就沒有辦法防他。

直到有一天,年看到村裡面掛著紅燈籠,開著燈,還咚咚的敲鼓,嚇的不知所措就跑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天就把他叫做過年。

四、除夕——在很久以前,有個怪物,叫夕。和年一樣的個大、力氣大、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也和年一樣大年三十會出來。

他每一步像**一般,一張嘴可以吃下一頭牛,可是他並不怕紅燈籠、燈光和鼓聲,所以人們更拿它沒辦法,夕就作威作福。

於是人們給夕送去了好幾壇烈酒,把夕灌醉後,一個年輕人把它的頭砍下來了。誰知,夕的腦袋到**,**便**,於是那個年輕人就抱住夕的腦袋跳進了黃河。一樣的人們為了紀念把這一天叫除夕。

五、放桔燈——「放桔燈」的風俗,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傳說南宋建炎年間,金人南侵,康王趙構從海上逃走。逃到台州章安,寄宿在祥符寺中。

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鰲山觀海,忽見椒江上無數燈火,如流星飄來,感到十分奇怪,便在紡羅傘蓋的簇擁下,到江邊**。侍從告訴他,這是澄江上漂下來的桔燈。

趙構十分高興地說:「膚看京中的鰲山燈,也沒有這麼有趣啊!」他要侍從們跟著湊熱鬧,買了兩船桔子,取出桔肉讓大家吃了,留下桔殼製作桔燈,放在江上漂浮,玩了個通宵。

7樓:嶽餅

1、迎紫姑

(1)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

(2)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

(3)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2、走百病

(1)走百病也叫遊百病,度百厄,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2)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3、偷菜節

(1)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

(2)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萊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他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

(3)偷菜不怕被發現,被份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愉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8樓:匿名使用者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的野獸"年"威脅。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

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9樓:本亦千年

一、一月不看鷹打鳥(老鷹打雞。二月不看狗連襠(狗走草)。

三月不看蛇起霧(蛇纏繞)。四月不看人成雙(不解釋)。 看到此上情景 當年須注意、萬事要小心。

二、都說女人手毒,其實孕婦的手才最毒,看見果樹千萬別摘樹上的果子,這樣果樹會因你而死,假如你摘別人家的果樹 別人懂得一點,等你摘掉果子走了轉身就把果樹砍掉,你肚子裡的孩子也因此會流產,此上大家切記,就是想吃可以讓別人摘了你吃,就是大家都懂也別做缺德事把樹「消福容易,攢福難」。

三、孕婦期間不可在屋裡屋外打樁(就是刀把粗的籬笆樁也不行),後果孩子生下會長小疙瘩,俗稱庭耳 。不可吃兔肉,生下來的孩子嘴有豁口,俗稱豁子,另外民間有許多方法辨別男女,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不同,準確率都不高,本人知道有幾個辦法,我就不發了,發了會有損陰德,假如主家重男輕女,**那都是我的過錯了,大家應該隨緣,不管是男是女都應該一樣重視,都是自己的骨肉。

10樓:匿名使用者

掃塵: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曰",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 "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倒貼福:

「福」字的現代釋義是「幸福」,過去則指「福氣」、「福運」。 春節貼「福」字,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倒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春聯:春聯屬於楹聯的-種。是根據我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借鑑了我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

符合傳統的規矩,春聯要豎貼。上 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

上下聯字數要相等,片語要相同,詞性要一致,平仄要相調,切忌合掌。上 下聯不可貼反與律詩相同,對聯的第二個字為「仄」聲的稱為仄起,第二字.為「平」聲即為平起。

年夜飯糰圓:

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閤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

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混沌、餃子、長面、元宵等等.新年吃混沌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使"氣之輕清上俘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混沌"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 .也稱作扁食或者餑餑.古來只有混沌而無餃子.後來將混沌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了。

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生氣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11樓:匿名使用者

聽聽歌會去的時候去吧,

我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傳說故事,習俗活動

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和習俗(只要1個,要質量)謝謝!

12樓:

端午節祭奠屈原春節,打年獸端午節,紀念大詩人屈原。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寒食節:為紀念介子推,在農曆三月三這天不吃熱的東西,由於和清明節相差挺近,逐漸形成清明節祭奠先人!

13樓:靳啟彪

仲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是

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 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 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 究。蘇東坡有詩寫道: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

「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農曆二十三為什麼要吃芝麻糖,為什麼臘月二十三要吃芝麻糖和燒餅

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 東廚司命 它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看著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壞事都詳細記錄下來,到了臘月二十 三日就回轉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到了臘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間,根據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所以人們...

瞭解西方聖誕節和中國春節各自的習俗有什麼不同,在迎新年的節日

不同在一個是聖誕節一個是春節 就你會看見你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ab白麼ai baby媽媽媽abab abab abab abab a 西方的聖誕節和中國的春節各自的習俗有什麼不同 忘記你比記詩詞都難 中國人過春節,西方人過聖誕節,那麼日本和韓國過什麼節 中國春節與西方聖誕節的區別? vincent丶無...

湯圓和元宵的區別是什麼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

小入戲 做法不同 吃法不同 餡料不同和儲存方式不同,他們都是中秋節人們的吃食,是傳統元宵節的習俗!只不過因為南北方文化差異所以不同而已。湯圓起源於中國宋朝,後來發展成了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取團圓的圓來意指一個美妙的蘊意。元宵節,又稱上元節 小正月 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