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便思有閒雜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向否。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 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訊息

時間 2022-10-03 18:20:03

1樓:lh科教小百科

沒有事情的時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雜亂的念頭出現,忙碌的時候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氣躁,得意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傲慢,失意的時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想法。

能時時這樣細查自己的身心,使不良的習氣由多而少,最後漸漸地完全革除,這才算是真正瞭解了學問的真諦。

出自明朝洪應明《菜根譚》

《菜根譚》

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其文字簡煉明雋,兼採雅俗,言辭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滲透著萬物一體的世界觀。

開出的處世之方偏重心態和人事,悟虛妄真實之理,指出貧富、尊卑、窮達因為心念使善惡、禍福相互轉換,告誡世人及時轉念,戒貪少欲,取中庸之道。著作前後內容和深度有所不同,反映出了不同的閱歷和境界。

2樓:影化虛凡落無間

lz你拉了兩句,無事便思有閒雜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訊息。

解釋; 沒有事情的時候,便思考自己有沒有亂七八糟的想法?忙的時候,便反省下自己是否心浮氣躁,粗心大意,意氣用事?受到表彰時,檢點下自己是否驕傲做作,過於修飾自己的言行,受到批評的時候想想自己是否有怨氣在心,心底是否坦蕩,常常對自己檢點,讓自己的知識從大眾到高深,由淺入深,由有所依到無所依,從根源處到無為之處,才是學問上的真正的指路燈。

3樓:匿名使用者

是不是要我們不要心浮氣躁啊,要簡單化問題啊,大事變小,小事變無啊

求這段話的出處及全文?

「待人誠懇而留有不盡之恩,御事忠厚而留有不盡之智」這句話怎麼理解?

4樓:匿名使用者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

忙處事為,常向閒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裡密操持,非心自息。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

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

此處拔除不淨,恐石去而草復生矣。紛擾固溺志之場,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學者當棲心元默,以寧吾真體。

亦當適志恬愉,以養吾圓機。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無事便思有閒雜念想否。

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

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訊息。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身不宜忙,而忙於閒暇之時,亦可儆惕惰氣;心不可放,而放於收攝之後,亦可鼓暢天機。菜根譚鐘鼓體虛,為聲聞而招擊撞;麋鹿性逸,因豢養而受羈縻。可見名為招禍之本,欲乃散志之媒。

學者不可不力為掃除也。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

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變可為萬物立命、天地立心矣。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焰冰競;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還是鍛鍊未熟,心神混淆故耳。

須是操存涵養,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心是一顆明珠。以物慾障蔽之,猶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滌猶易;以情識襯貼之,猶明珠而飾以銀黃,其洗滌最難。

故學者不患垢病,而患潔病之難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難除。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有皆空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居;性命的我要認得真,則萬理皆備而其心常實,實則物慾不入。面上掃開十層甲,眉目才無可憎;胸中滌去數鬥塵,語言方覺有味。

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患頑金鈍鐵之不可陶熔。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汙瀆之不能容納。

白日欺人,難逃清夜之鬼報;紅顏失志,空貽皓首之悲傷。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以保爵之策保國家,出此入彼,念慮只差毫末,而超凡入聖,人品且判星淵矣。人胡猛然轉念哉!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開萬善之門,無如寸心挹損。塞得物慾之路,才堪闢道義之門;馳得塵俗之肩,方可挑聖賢之擔。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雪,才為火內栽蓮。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意興從外境而得者,有得還有失,總不如自得之休休。情之同處即為性,舍情則性不可見,欲之公處即為理,舍欲則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滅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絕欲,惟期寡慾而已。

欲遇變而無倉忙,須向常時念念守得定;欲臨死而無貪戀,須向生時事事看得輕。一念過差,足喪生平之善;終身檢飭,難蓋一事之愆。從五更枕蓆上參勘心體,氣未動,情未萌,才見本來面目;向三時飲食中諳練世味,濃不欣,淡不厭,方為切實工夫。

應酬操存要有真宰,無真宰則遇事便倒,何以植頂天立地之砥柱!應用要有圓機,無圓機則觸物有礙,何以成旋乾轉坤之經綸!士君子之涉世,於人不可輕為喜怒,喜怒輕,則心腹肝膽皆為人所窺;於物不可重為愛憎,愛憎重,則意氣精神悉為物所制。

倚高才而玩世,背後須防射影之蟲;飾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膽之鏡。心體澄徹,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賞在麗日光風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違之正;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

蒼蠅附驥,捷則捷矣,難辭處後之羞;蘿蔦依鬆,高則高矣,未免仰攀之恥。所以君子寧以風霜自挾,毋為魚鳥親人。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

士君子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伺察以為明

5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這句話,你可以用「害人之心不可有,放人之心不可無」的意思來理解,就是說,你對待人誠懇,但是不能完完全全的把自己的一切都付出,給別人做事你忠厚守信,但是也不能全盤托出,給自己留點後路。希望你明白了。

6樓:匿名使用者

至誠之心,感天動物。腳踏實地,方複本來之智。

7樓:大雁蛋兒

這句話的解釋有好幾個版本,我個人認為是倡導人們「有餘不盡」的意思。對人好 施恩惠,要留有餘地,這樣能夠維繫人心的不膩煩;做事情 展才智,也要留有餘地,這樣有些意外的事情還能提防處理。因為畢竟有人會因為你的過人才華感受到壓力,甚至會反而給你自己的工作帶去麻煩,留著點,總是好的。

請解釋"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是什麼意思

洪應明《菜根譚》全文

8樓:睡影望空

全文: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疾風怒雨,禽鳥慼慼;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盡夜賓士,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閒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閒的趣味。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

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蔾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志以澹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

白話譯文:

一個人的耳朵假若能常聽些不中聽的話,心裡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這才是敦品勵德的好教訓。反之,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那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劇毒之中了。在狂風暴雨的天氣中,連飛禽都感到哀傷憂慮;在晴空萬里的日子裡,連草木也呈現出欣欣向榮。

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可以一天沒有和祥之氣,而人間也不可以一天沒有歡欣之氣。美酒佳餚和大魚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其實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淡飯;標奇立異,超凡絕俗的人,都不算人間真正的偉人,其實真正的偉人只是那些平凡無奇的人。

恰如我們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動也不動,其實天地的活動一時一刻也沒停止。早晨旭日東昇,傍晚明月當空,可見日月晝夜都在賓士,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卻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一個聰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閒暇時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應付意想不到的變化。

忙碌時也要做到忙裡偷閒,享受一點生活中的樂趣。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自己獨自靜靜坐著觀察自己的內心,才會發現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當此真心流露之際,覺得精神十分舒暢,應用自在之機油然而生。

若這種真心能常有該多好,可希望之心偏偏難以全消,於是心靈會感覺慚愧不安,到最後才幡然悔悟而有改過向善的意念出現。能夠忍受吃粗茶淡飯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般清,純玉一般沌白。

而講求穿華美衣服、吃山珍海味的人,他們大多都甘願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為一個人的志氣要在清心寡慾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在貪圖物慾享受中喪失怠盡。

出處:出自明朝洪應明的《菜根譚》。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嘗!出自?

9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這句話出自明朝的洪應明所寫的《菜根譚》。

原文: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譯文: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餘地讓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快樂的方法。

賞析:並不是一切情況下都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比如有時走山邊小路不能兩人同時通過,如果爭先恐後就有墜入深淵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要先停 住腳步,讓他人過去才算有禮貌,也最安全。

自個在吃美酒佳餚時,不可以 總是一個人獨享,要想想周圍還有許多不如自己的人,否則人們可能由於妒 忌而產生想法。

就像古人掃墓祭祖一定要拿出一些酒菜送給周圍的遊魂野鬼 吃光,相信不這樣做,那供給祖先的酒菜會給遊魂野鬼搶光,這雖然是迷信, 卻說明了這種心理。其實,留一步,讓三分,是提倡一種謹慎的處世活人的 方式,就是通常所說的謙讓美德,適當的謙讓不僅不會招致危險,反而是尋 求安寧的有效方法。

生活中,汽車行駛提出「寧等三分,不搶一秒」,既是 為了安全,也表現出謙讓。個人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必須堅持,對小事、 個人利益相互謙讓就會帶來個人的身心愉快,帶來和諧的人際關係。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菜根譚》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採用語錄體,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從結構上《菜根譚》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遠,耐人尋味,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鍊意志、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

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譚》現存有大體兩種不同版本——清刻版與明刻版,明刻版來自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題詞,系日本內閣文庫昌平阪學問所的藏本,據說當初刊載於明代高濂編輯的《雅尚齋遵生八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