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一切都是空的,那麼人等生靈受損傷為什麼會疼痛

時間 2021-05-07 19:59:20

1樓:匿名使用者

緣起性空

你看到的世間萬物,包括我我們自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但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沒有常住不滅的。就算日月星辰也有破滅的一天,這就是緣滅而散。

我們眼中看見的「有」,是緣起而有;因為是緣起才有的「有」,他的本性還是「空」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是一種空性的理念,萬物皆空,其實是一種哲學,類似凡存在即合理的認知。但觀點不同。

3樓:幽靈蘭公主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皆是空,一切皆有色。其實就是一切平等的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如在夢中,你不會覺得是夢,夢醒了才知道,夢裡的形形色色都是幻象。

而在實際上是無形無相,一法不立,而實際上又能現萬法

5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

請聽淨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

體方法師講的《解脫之道》《阿含經》《心經》《金剛經》

簡豐文居士講的《楞嚴經》《圓覺經》《楞伽經》《六祖壇經》《三祖信心銘》

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

聖一法師講的《金剛經》《六祖壇經》

我空間主頁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6樓:水在江湖雲在天

佛說空,即非空。是無常的意思

7樓:煩惱即菩提

你看世界上有什麼東西不會壞的。

8樓:蒙夢山環蝶

暈,誤導啊,一切為心造,說的是心能影響世界,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之差就能有兩個分歧結果。佛說空要我們更注重自己的心,並非指虛擬

佛說「世間萬物一切皆為空」,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信奉佛祖?

9樓:普願講堂慧蓮

阿彌陀佛!師兄,佛教中所說的「空」並非我們所能理解的那個「空」,它遠遠超出我們這個世界的意識觀念邏緝思維。我們觀念中的空往往被定義為沒有。

而佛法當中的「空」,方便說,它非有非無。它是一切萬物的本體,能生萬物萬法萬相,但是一切都不可住、不可留、不可得,此性即為空。這個空,無邊無限,大無其外,小無其內。

它不是我們意思觀念所能理解的,只有放下我們一切觀意邏緝意識思維等一切業緣形成的障礙,才能真正的契入這種「空」性。因為語言文字無法形容,故以空為喻,但其義卻非「空」一字可涵蓋!

一切戲論皆緣起,本性為空,若悟此空性之理,自然不執著在各種戲論之上!此為入空戲論滅!

師兄,世間一切萬法,皆是隨因緣而生起,隨因緣而散滅,終不可得,我們恰是因為不能真正的解悟此空理,才要信奉佛祖,依佛所教,循教入悟。

10樓:匿名使用者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字面的意思大致如下:萬法皆空,就是一切法都是空。但唯有因果不空。這句話是方便說。其中有內在的含義。

萬法皆空,這句話是經典,也是大家公認的。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並沒有單獨、固定、恆常的存在。所以在究竟上,是不可得的。

這裡講的一切事物,就是萬法。包括了看得見的實物,也包括了看不見的思想、甚至也包括了佛法本身。所以是一切一切的事物。

都是遵循這個規律(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正因為遵循了這個規律,所以萬法緣起緣滅。其實緣起緣滅就是因果。

因為因,所以果。

換句話來說,其實這兩句話就是一句話。萬法皆空就是萬法緣起緣滅。因果不空也是萬法緣起緣滅。

我們的法師方便說這句話,是為了慈悲發心,想告訴三界有情眾生。萬法緣起緣滅。萬法因緣生。這樣的道理。第

一、是為了讓眾生看破萬法存在的本質是空。因為是有條件的。條件一旦變,則萬法變。也可以說是諸行無常。第

二、佛開示的四諦。苦集滅道。這是苦,我已離。

這是集,我已斷。這是滅,我已證。這是道,我已修。

也是因果。知道這是苦,就必須知道苦的因。苦的因就是集。

那怎麼消滅集呢,就是滅。那麼修行滅的道路是什麼呢。就是道。

這些話邏輯貫通也是因果。

因果的道理在我們所知道的這個娑婆世界、其他世界都是必定存在的。要知道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也是因地發願,修行菩薩道,果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位。所以也就可以來推算:

在我們所能知道世界中,萬法皆空,因為萬法都是因緣生。因果不空,也是因為萬法因緣生。

1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佛說一切皆空,那麼你也這麼認為嗎?如果否,你該信,因為你陷入了無明。如果是,那麼你聽信了佛的教導,順遂信奉。

第二:你是否瞭解空字?我沒聽說過你這一句佛經,或許四大皆空才是原話。

第三:根據我的理解,必須要知道你的情況,才能因地制宜的解說這個空字,因此,並沒有固定的道理,這也是一種空的表現。

第四:無論是否空,只談你為什麼要信佛,這就需要你自己找答案了。如果你僅僅理解為因為既然都是空,信佛也是空,那是你當自己是萬物的一種——當自己是一個物,包含在萬物之內,既然你是一個物,就根本不可能去懷疑什麼。

因該來說,萬物皆空,佛是叫你不要貪戀,以免人生陷入無明,永遠一場空。

12樓:守火

佛教的「空」和我們生活中理解的「空『不是一個概念

佛教的」空「簡單的講可以從無常的角度去理解,即我們普通人感知到的一切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中:都有一個產生、駐留、變異、變壞的過程,所以感知到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比如很多人執著於錢,但事實上錢總有花完的過程,或者說死不帶走,錢不是永恆的,所以是」空「。

(更徹底的理解則可以從」緣起性空「的角度理解,這個比較複雜暫且不說。)

那什麼是永恆的,那只有不產生的東西才是永恆的,因為產生的東西都會接著經歷駐留、變異、變壞的過程,我們認為」如來藏識「或者叫」本心「或者叫」法身佛「是不生不滅,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每個人都有,禪宗習慣上叫」本來面目「,所以說人人是佛,只是大家都不能發覺這種佛性而執著於那些」空「的事物

那阿彌陀佛是誰?釋迦佛是誰?他們是人,不過他們與我們不同,他們是發覺自己本來面目的人,我們信奉他,是因為他是先行者,是我們的導師。

13樓:匿名使用者

阿彌陀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淨空法師:萬法皆空,因果為什麼不空?

這個我略說一說,有這個疑問的人很多。萬法皆空,因果也是萬法之一,也不是說萬法之外,因果為什麼不空?其實說因果不空,是說它有兩個現象,一個現象是轉變,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果是轉變的;第二個現象是因果相續。

所以說不空是說這兩樁事情,轉變跟相續不空。如果它要是沒有轉變,所有一切法就是常法,永遠存在。我們看看任何一法,都不能夠永遠存在,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剎那剎那都在變化。

我們人這個身體,現代科技發達,大家都有這個常識,我們身體裡面的細胞新陳代謝,剎那剎那在生滅,一分鐘前的我,跟一分鐘後的我,決定不一樣,確實不同。這就是說它轉變不空、相續不空,所以才說因果不空。

因果通三世,這個道理就很深,法相唯識宗講的最為詳細。一切眾生一切的造作,造作的時候,這是事,事造作完了以後都結業。業很複雜,世尊把它歸納為三大類:

善業、惡業、無記業,這是講六道眾生所造作的,不外乎這三大類。業習、習氣,唯識學家叫它做種子,都含藏在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阿賴耶識像一個大倉庫一樣,永遠不會壞,永遠不會消失。

換句話說,它永遠存在,不管你再生死輪迴多少次,它都不會消失,遇到緣它就起現行。

我們這一生當中得人身,在這個人間也是轉變相續幾十年,每一天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有種子,如果沒有種子怎麼會起現行?我們阿賴耶識裡頭,無量劫含藏的種子,現前遇到緣,它就起現行。我們走到馬路上,看到這些人都沒見過,素昧生平,有個人跟你點點頭笑一笑,我也對他笑一笑,這是阿賴耶種子起現行。

有的時候我們遇到這個人,也是素昧生平,根本不認識,他看到我們就豎眉瞪眼睛,看得很不高興。我們趕緊迴避,我們也曉得,這也是阿賴耶種子起現行。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遇到緣,它就起現行。

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我們所遭遇到一切人事物,都是無量劫來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遇到現前這個緣起作用,沒有一樣是偶然的,這個事情是真實不虛,唯有佛經講得透徹、講得徹底。你要是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事實真相搞清楚,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就會收歛,會以真誠善意對待一切人事物,為什麼?我們想阿賴耶識含藏善的種子,與一切眾生結善緣,這個好!

將來在修行,在菩提道當中減少障礙,自己成佛作菩薩普度眾生的時候,法緣殊勝,這是你結的緣好,結的緣多。自自然然你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的觀念會轉變,你會覺得很快樂、很自在。縱然遇到惡緣,也很自在,也很歡喜,為什麼?

受報報掉了,因緣聚會就報掉了,報掉以後不會再有。與一切眾生結善緣,不結惡緣,這都是因果不空裡頭的大道理。

14樓:匿名使用者

佛不是神,是導師。他在世的時候從未說過自己是神,是佛教發展到後期,大乘佛教的時候,人們才把他奉為崇拜的物件。對於佛,我們應說是跟隨他的教導才是。

世界萬物一切皆空,這裡的空用現在的解釋,可以解釋為能量。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是物質的狀態,所以可以說構成一切物質狀態的是能量。

15樓:匿名使用者

世界一切都是空的,包括佛,《金剛經》中說:佛本無相。也就是說,本沒有所謂的佛,只是人們需要一個心裡寄託,便有了佛。

佛語有云:世本無物,因有欲而生萬物。所以,弘揚佛法只是一種教導世人的方式。

16樓:匿名使用者

佛祖並沒有要我們信奉他 他只是想把他的想法講給大家聽

信與不信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理解到什麼能學到些什麼

如果人們能從中悟出一些東西並對自己有幫助的話 佛祖就心滿意足了

17樓:匿名使用者

去疑生信

悟知本來

進入絕對

18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因為明白了的人信奉了佛。不明白的人自然就是在質疑。

這樣的問句看似有邏輯關係,實則不然。認知的本身存在不同,那麼看到的世界宇宙自然也不同。

19樓:佛成

那個空是真空妙有。那個佛祖等你找到了就明瞭啦!

佛說萬物皆空,一切都是虛無的,那人活著還有啥意義,都是夢?

20樓:廣增嶽箕鵑

佛說的空不是我們認為的那種無意義的空,佛家認為一切現象種種因緣際會乃至包括人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都是因為執念的產生,打個比方,我們看電影,電影中的人物有種種行為和話語,在我們眼裡,畫面中的那些人物就是虛無的,在電影中的人物看來他們是真實的,如果某天畫面中的人發現自己是不真實的,開始反思,或許就會超越這個畫面的存在。如此,我們現在的種種如同電影畫面中的人物一樣,沒有徹底放下執念,也可以說佛不是這個次元的存在,只有超越這個次元就不是人的境界,。當然了這只是一種比喻,具體佛法的所說的意境比這個高神的多,

總而言之,佛不是一種消極悲觀厭世的態度,相反,佛是一種很積極崇高的態度,只是那種態度是常人難以理解的心境。

你也可以認為佛教是一門宗教,如此還有**教,道教,伊斯蘭等等,如果你覺得自己還是做一個普通人的話,最好不要接觸這些,一入宗教深似海,有太多人的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百人修佛真正入佛境的鳳毛麟角,不如安安心心快快樂樂做一智慧善人,生活中總有不如意事情,但是總會過去的,

一切都是註定的嗎,一切都是註定的嗎?

借用錢鍾書的一句話 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 戴了面具的必然。按理說如果我們掌握了所有發生的條件,那麼就像你所說的,從大 開始所有的物質都在規則中相互作用,那麼一定就會發展到我們現在所處的時空。但馬原中認為所有物質的屬性是無限的,我們目前認識水平無法窮盡所有定理,有許多未被發現的規律還為被認...

哪有天生的學霸,一切都是厚積薄發

是的,高效的學習,首先要學會聽課 1 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 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 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 聽 的旁觀者,而是 聽 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 回答問題的...

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因果顯現」對嗎

俗稱,做一件事,產生的後果.事情做了,必然要有結果.因果報應準嗎?我們中國的聖人孔子說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句話意思非常明顯,那就是積善可以成名,積惡必將走向毀滅。易經 上也說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古代聖賢都在告訴我們,世間的因果真實不虛,積善必有福報,積惡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