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年吃什麼,全國各地過年吃什麼?

時間 2021-05-07 19:59:44

1樓:

我國北方人春節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裡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裡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裡麵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

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各地餃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玉潤玲瓏,餡鮮味美。

四川、重慶地區的人春節第一餐吃湯圓。用自制的湯圓粉或市場上**的幹湯圓粉製成各種餡心的湯圓,潤甜可口。

湖南大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一些地方,過年要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寓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春節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

沙市一帶,春節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鄱陽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生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西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壯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吃白斬雞、釀豆腐、油堆等。

雲南的白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願新的一年裡日子像糖一樣甜。苗族人家家戶戶喜歡吃奶餅、手抓肉、油餅等。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麵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浙一帶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安徽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餃子與麵條同煮,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新疆維吾爾族人春節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乾做成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麵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蒙古族人春節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旁,向長輩獻辭歲酒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臺灣高山族同胞春節第一餐愛吃「長年菜」。這是一種莖葉很長,有苦味的芥菜,菜中加入長長的白粉絲,象徵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2樓:冷知識

過年,是指過「年節」,即現在所稱的「春節」。新春賀歲以除舊佈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3樓:匿名使用者

吃彩頭雁啊!寓意大吉大利好彩頭!

4樓:禧樂也

餃子是主食,其次要有魚(年年有餘),發糕(發財),等等

全國各地過年吃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南方和北方就不太一樣吧,南方過年的時候現在基本都是大魚大肉各種的菜,還有餃子。兒北方過年的話反而更多的都是麵食類。

6樓:勤奮的陸

小時候我以為全國過年都吃粽子,就像北方的同學小時候以為全國都吃餃子一樣。沒錯,我大廣西過年包粽子。

7樓:匿名使用者

全國各地,過年都會吃年夜飯,不同的地方主食不一樣,比如說北方更多的是煮餃子,而南方是湯圓。不管**,過年的開心的心情都是一樣的。

8樓:小王子

北方大多數是吃餃子。南方大多數吃湯圓。大家也會弄很多美味的菜餚

9樓:的法國人

全國各地過年吃餃子,關鍵是有些地方也不吃的。

10樓:之暉尾智菱

正月初一吃餃子,在我國北方,幾乎家家如此。這一頓餃子與一年中的其他餃子不一樣。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

北方人家家戶戶吃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仁、棗子和栗子等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裡。吃到硬幣的人,象徵新年發財;吃到糖的人表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徵健康長壽等。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雲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象徵萬事如意,吃發芽菜(用蠶豆泡發的)寓意發財。

豫南: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初一早上,又將餃子和麵條同煮著吃,麵條代表錢串子,發財之意。

湖南: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求是雄雞,將其整隻清燉,裝盤時要讓其頭昂起;魚要選用白鰱,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

四川:除夕時,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鍋,初一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春節要吃什麼傳統食品?

11樓:淡開的墨

春節三大傳統食品——餃子、年糕、元宵

1、餃子: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飲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必定成為年夜飯上不可缺少的佳餚。

2、 1)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種植稻穀,並用稻穀製作食品,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

2)  春節吃年糕,也是南北同風不同味;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塞北農家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

蘇州的桂花糖年糕,北京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均為新年糕點的佳品。

3、元宵,在歷史上有很多名稱,而南北方對其稱呼也各不相同。元宵最初可能起源於宋朝,那時民間開始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春節各地又有不同的風味:

a、 北京: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老北京的美食

b、 東北:粘豆包

c、湖南: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

12樓:武漢新東方學廚

吃餃子。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東漢時期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也稱水餃,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13樓:匿名使用者

春捲,餃子,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北方人家過年的年飯,是用金銀米(黃白米)做的,飯上用棗、慄、龍眼、香枝點綴,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過年吃餃子。餃子中有的裡餡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裡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隻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

餃子形似元寶,新年裡麵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

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裡或碗蓋上放兩隻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魚(餘)」。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風。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蘇州的桂花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均為新年糕點的佳品。

年糕,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

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為米諮餈,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諮,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麵糰,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

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1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春節吃的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年夜飯除夕晚上 ,中國人會全家團員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動手,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員飯的家人擺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員,在人際關係流離的現代社會中,象徵團員的年夜飯尤為重要。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

有幾道菜餚 , 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 諧音) ;吃[蚶]與[胖]諧音 ,取其發福之意 ;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餃子 正月初一吃餃子,在我國北方,幾乎家家如此。這一頓餃子與一年中的其他餃子不一樣。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

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個風俗開始於明朝初年,原來「交子」的諧音便演變為「餃子」。初一破曉,北方人家家戶戶吃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仁、棗子和栗子等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裡。

吃到硬幣的人,象徵新年發財;吃到糖的人表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徵健康長壽等。

年糕 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麵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

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著名。

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全國各地的過年習俗簡短一些,全國各地的過年習俗簡短一些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 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 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 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 耍龍的,也有踩高蹺 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

各地春節時都吃什麼,全國各地過年的時候都吃什麼?

走遍神州盡享美味 春節全國各地飲食習俗簡介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人們相信在此時吃些傳統飲食,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現簡述我國部分地區的飲食習俗,以饗食客 東北東北地區的人進入臘月後會先殺一頭豬,請村裡人吃一頓,以示慶祝。然後再包粘豆包 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黃米作皮包上豆餡製成,幾乎家家...

各地春節習俗,全國各地過年習俗的資料

賈堯堯堯堯 山東地區大部分人會在元旦吃餛飩,稱為 填倉 黃縣 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