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是孔子說的嗎

時間 2021-05-07 20:01:41

1樓:康康侃球

不是孔子

人非聖賢,孰(shú)能無過。出 處:《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2樓:修羅還是羅剎

不是,出自《左傳》,是春秋時期晉國大臣士季說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出自何處?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出自於《左傳》。「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尚書》中說:「改過不吝。

」孔子說:「知恥近乎勇。」又說: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所以,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並進行改正,這是一種勇氣和美德,也是不斷的完善自我、取得進步的階梯。

明朝的文貞公徐階,有一次奉命到浙江的中部督學。有一位秀才,在他文章的結語中,寫了「顏苦孔之卓」,徐公就把這五個字塗掉,並且還批了「杜撰」兩個字,把他的成績列為四等,而且還要處罰他。秀才就向徐公稟告說:

「顏苦孔卓這句話,是出自揚子法言這本書中,並不是我杜撰出來的啊!」

徐公聽了之後,就站起來向秀才說:「我只是僥倖,比你早些時候取得功名,而實際上,我並沒有什麼學問,所以才幾乎犯下了責罰你的嚴重錯誤啊!」隨即就把秀才的成績,改列為一等。

當時的人,都很佩服徐公的雅量。後來徐公的官,做到了大學士。

明朝的名臣高攀龍(字景逸)曾經說:「發現過錯可以求福,自我反省可以免禍。時常看見自己的缺點,就是走在吉祥中了。

自己承認不是,別人便不好意思再開口指責了。不是說在遭遇橫逆時,暫時承認自己的不是。其實人非聖人,怎麼能盡善盡美呢?

別人來找我麻煩,多半是我咎由自取。我們應該反省自己,道理自然就會發現。這樣,我的心愈細密臨事便愈精詳,一番經歷,一番進步,節省了多少氣力,增加了多少見識。

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因為總是看別人的不是。」

4樓:肥菲富嬋

出處《左傳·宣公二年》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釋義:「非」,不是。「孰」誰。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沒有過失?

故事:晉靈公生性殘暴,時常藉故殺人。一天,廚師送上來熊掌燉得不透,他就殘忍地當場把廚師處死。

正好,屍體被趙盾、士季兩位正直的大臣看見。他們瞭解情況後,非常氣憤,決定進宮去勸諫晉靈公。士季先去朝見,晉靈公從他的神色中看出是為自己殺廚師這件事而來的,便假裝沒有看見他。

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來到屋簷下,晉靈公才瞟了他一眼,輕描談寫他說「我已經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了,今後一定改正。」士季聽他這樣說,也就用溫和的態度道:」誰沒有過錯呢?

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確的勸諫,就是一個好的國君。」

5樓:第七路口

這句話出自於《左傳》。

原文:《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是犯了錯誤而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指一個人犯了錯誤後,能夠認識並改正錯誤,就是最好的事情。

這句話源自一個歷史故事。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進諫。靈公當即表示:

「我知過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遺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殘暴依舊,最後終被臣下刺殺。

典故:三國時期,周處被鄉里認為是和大蛟,白額虎同列的三害,周處殺死蛟虎後,卻得知自己是最被鄉里所憂慮的,因此找到陸雲決定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代忠臣!

6樓:匿名使用者

【出 處】《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7樓:匿名使用者

出處《左傳·宣公二年》

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請問這句話的出處拜託各位大神

8樓:轉盤兒倔下

《左傳·宣公二年》採納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如何理解?

9樓:舊城南憶往

意思是:

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出處:出自戰國中期左丘明的《左傳》之《左傳·宣公二年》。

作為一部編纂於兩千多年前的史著,《左傳》另一引人注目之點,是它在記事中還體現了有積極意義的指導思想和撰寫原則,從而開創了我國古代史書編纂的優良傳統。首先,《左傳》面對紛紜史實敢於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所記事件與人物具有很高的歷史真實性。

全書對於周王與諸侯、諸侯之間以及諸侯國內部的明爭暗鬥的具體載述,對於此一時期眾多人物崇高與卑下、光明與醜惡之不同表現的真切敘寫,都體現出一種真正史家的目光與膽識。班固稱司馬遷為「良史」,其實早自《左傳》,可以說這種「良史」精神已經始發其端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不是聖賢,都會犯一些這樣或那樣的錯,如果犯錯了能改正,就是最好的了。

11樓:夢幻飛行貓

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是什麼?

12樓:東京飲品

原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譯文: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出處:《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譯文: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最好了。

成語用法:複句式;作分句;用於勸誡人。

13樓:快樂如風

直譯: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14樓:玄七君

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沒有過失?有了過錯能改掉,那是最好不過得了

15樓:沒茬兒找茬兒

人都不是完美的,怎麼能不犯錯誤?知道錯了能改正就是最好的了。

16樓:手機使用者

就是說,人不是神啦,既然不是神那就會犯錯啦,如果你知道自己錯了就改過啦,那就最好不過了!大概是這個意思的了

17樓:晁名劇馳文

大體意思是: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對後世有什麼教育功能?用我個人的文字來敘述,

有一句話,叫「不怕你錯,就怕你不改」。錯是每個人都避免不了的,重要的是你從錯誤中吸取寶貴的經驗教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的出處

18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左傳 宣公二年》

原句是:

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 「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 莫大焉。

譯文:走了三次,到了屋簷下,晉靈公才抬頭看他,並說:「我已經知道 自己的過錯了,打算改正。

」士季叩頭回答說:「哪個人能不犯錯 誤呢,犯了錯誤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好事了。

19樓:匿名使用者

【出處】《左傳·宣公二年》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釋義】「非」,不是。「孰」誰。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沒有過失?

【故事】 晉靈公生性殘暴,時常藉故殺人。一天,廚師送上來熊掌燉得不透,他就殘忍地當場把廚師處死。

正好,屍體被趙盾、士季兩位正直的大臣看見。他們瞭解情況後,非常氣憤,決定進宮去勸諫晉靈公。士季先去朝見,晉靈公從他的神色中看出是為自己殺廚師這 件事而來的,便假裝沒有看見他。

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來到屋簷下,晉靈公才瞟了他一眼,輕描談寫他說「我已經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了,今後一定改正。」士季聽他這樣說,也就用溫和的態度道:」誰沒有過錯呢?

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確的勸諫,就是一個好的國君。」

但是,晉靈公並非是真正認識自己的過錯,行為殘暴依然故我。相國趙盾屢次勸諫,他不僅不聽,反而十分討厭,競派刺客去暗殺趙盾。不料刺客不願去殺害正直忠貞的趙盾,寧可自殺。

晉靈公見此事不成,便改變方法,假意請趙盾進宮赴宴,準備在席間殺他。但結果趙盾被衛士救出,他的陰謀又未能得逞。最後這個作惡多端的國君,終於被一個名叫趙穿的人殺死。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人人明白的一句話。自呱呱降生人世起,到停止呼吸、閤眼離開塵世一刻為止,人與人之間只有犯錯多少、大小和如何對待自己所犯過錯之不同,卻沒人能說自己「終生無過錯」。

所以陶淵明有「覺今是而昨非」的名句,傳頌千古。

孔夫子說:「小人之過必文。」(見《論語·子張》,指小人對所犯過錯一定要掩飾、狡辯)是成語「文過飾非」的出處。

孔子的學生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 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見《論語·子張》,「君子的過失如同日蝕和月蝕,發生時人人可見;改正時人人都仰望。

」)說明君子與小人對待所 犯過錯的態度截然不同,其影響也不同。

人難免有過錯,犯錯後採取什麼態度就是關鍵了。孔子說:「過而不改,是為過矣!

」(見《論語·衛靈公》,「有錯誤而不改,那錯誤才真是錯誤了。」)所以孔子又說: 「過,則勿憚改。

」(見《論語·學而》,「有過錯,不要怕改正。」或解為「有過錯,不要怕,改正就是了。」)顯然,犯了錯誤卻「文過飾非」,或「惱羞成 怒」,就是錯上加錯。

左丘明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見《左傳·宣二年》)這是中國流傳千古的名言。人人犯了過錯都能改正,進德修業,不斷進步;中國過去獲「禮義之邦」的美名,和這句話豈能無關!曾幾何時,中國人的行為在世界上常常遭人批評,我們自己不應該深刻反省嗎?

在今日中華崛起的偉大時代,中國人應該時時刻刻牢記「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並且全社會都切實遵行之。

一個人對某一缺點錯誤屢教不改,人們會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啊,古代江山易主換代都得經過銷煙瀰漫,遍地鮮血,誓死力爭的戰場,而這樣的江山尚且易改,本性豈不更加難移。

但是,「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不管是大缺點或者是小錯誤,我們都應該接受這「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勸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缺點都會犯錯誤。然而,一個人有缺點犯錯誤並不可恥,也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不知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繼續錯下去或者,知錯了而不去改正。

卡萊爾說:「最大的過失,便是不知有錯。」我們應該「靜坐常思自己過」,也該虛心接受親人朋友的批評和規勸。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即使是再難移的本性,我們都應該像齊威王那樣「納諫除弊,修明政治。」「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我們應該儘自己的一切力量去改正我們的缺點及錯誤。

20樓:匿名使用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的出處。

21樓:雙子

【出 處】《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22樓:匿名使用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過而改之,善莫大焉.出自《左傳·宣公二年》

孔子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錯了麼

23樓:東澤

其實原句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24樓:daisy爽爽

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時期士季說的,

不是孔子說的。

25樓:匿名使用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能因為別人的一個小問題,就認為這個人就說不好的,很多時候我們要善於發現別人的「美」。作家楊大俠認為,學會原諒才能收穫經驗。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是什麼意思

金果 意思是 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聖賢是聖人與賢人的合稱。出自 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 左傳 宣公二年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示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求全責備的話,天下哪有從...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是什麼意思

我是小小 人不是生出來就都懂得許多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呢?告訴了我們要多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知識。出處 韓愈的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

人生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的意思,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 師說 原文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直譯為 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各種知識與道理的,誰能夠沒有疑惑呢?韓愈想表達的意思是 既然我們對世界與自身一無所知,就需要不斷學習,向懂行的老師請教。與之相關的句子有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譯文如下 孔子說 我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