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什麼?或者我們的一生應該去追求些什麼

時間 2021-06-05 21:18:47

1樓:匿名使用者

人活著就是為了生活更快樂,更幸福,而幸福的生活要自己努力爭取來的。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就有了為之奮鬥的慾望,為了人生的奮鬥目標人必須使自己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尋找樂趣,讓單調乏味的工作充滿生趣,使自己無憂無慮,身心健康,生活和平而安逸,快快樂樂過好每一天。只有感覺自己時時快樂,你就能保持平常心。

如果沒有鬥志、信心、毅力,人就可能遭到世人的種種的手段而艱難生存。因此,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我們必須樹立人生的奮鬥目標,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人為萬物之靈,這是因為人具有思維能力,即人所獨有的極其複雜、豐富的主觀內心世界,而它的核心就是人生觀和世界觀。如果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一個人就能對社會、對人生、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持正確的認識,能採取適當的態度和行為反應;就能使人站得高,看得遠,做到冷靜而穩妥地處理各種問題。

其次,不要對自己過分苛求,應該把奮鬥目標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儘量使自己有完滿完成目標的可能。這樣,你的心情就會十分愉悅。

再次,學會自我調控情緒,排除不良情緒,讓自己在愉快的環境中度過每一天。

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使人心情開朗,輕鬆穩定,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熱情與信心。因此生活中應避免不良情緒的發展,遇到不好的事,要換個方法變個方式思考,你將大有收穫。

向朋友、親人傾訴,以疏散鬱悶情緒。自我放鬆,多參加休閒運動。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搞好人際關係,你會發覺你的每一天都是快樂的。

對世俗複雜環境能避開的就避開,不要輕信別人的胡言亂語,人要有自己的主見。你要有堅定的信念,只有自己當機立斷,遠離小人,你的事業才會成功。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將工作做得更好。

樂觀是心胸豁達的表現 ,樂觀是生理健康的目的,樂觀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樂觀是工作順利的保證,樂觀是避免挫折的法寶。

當你的人生目標已經實現時,你就能尋找自己的異性朋友。請你這樣設想:當風鈴的浪漫,往往勾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駝鈴的深沉,往往激起人們對錦繡前程的憧憬;當手機的鈴聲響起,讓你知道有人在天天關心你,你的每一天都是這樣開心,這樣愉快!

人的樂觀心態,將使你心理年齡永遠年輕。當你朝著奮鬥的目標邁進時,都會增加你的愉悅與自信。你就會自然形成樂觀的心態,快樂將永遠與你相伴!

相信你在實現人生目標的同時也獲得了夢寐以求的人生伴侶,祝你生活美滿幸福。你就能在心理上獲得最大的快樂,你將擁有快樂的每一天!相信你能把握自己快樂而幸福的人生,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奮鬥目標。

你就會感覺生活原來多麼美好!

2樓:匿名使用者

歡喜就好。。。人生一世。。。只要開心就行。。別想太多。

3樓:匿名使用者

為別人活著 同感 很無奈

人一生追求的是什麼??

4樓:韶關東華禪寺

【萬行開示】活出究竟的人生:你渴望愛和智慧,就讓自己變成有愛和智慧的人

01人生不能沒有方向

問:w師說我們的本性與佛性是無二無別的,因為一念無明我們才來到這個世界。為什麼我們會有一念無明呢?

萬行大和尚:我不是一念無明而來的,是乘願再來。你也不是一念無明而來,也是乘願再來。

但是,我們在座的有一部分是迷迷糊糊而來。

還有一部分呢,是前世的願望沒有實現。

比如說他想當一個醫學家,或者武術家,或者美術家等等,但是沒有實現,所以今生就帶著這個沒有實現的願望來了。

這也叫“乘願而來”。

回到這個世界後,在他選擇職業或事業的時候,思來想去,挑來挑去,最後選擇了一個他非常喜歡的,那就是他前世的願望。

比如萬行,從小什麼都不喜歡,為什麼一到廟裡就感覺眼前一亮,像天開了一樣,非常喜歡呢?

那個時候我既沒有信仰也不瞭解佛教,只是好奇,只是待在廟裡有種說不出的喜悅。

在廟裡生活了兩年,瞭解了佛教以後,才發現這就是我想要的東西。

於是決定一輩子就追求這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起過第二個念頭。

雖然現在也有其他愛好,但只是愛好,真正能夠終生追求的、為之奮鬥的,還是學佛修佛。

你們有的人十幾歲就確定了自己一生的奮鬥目標,有的二十幾歲、三十幾歲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感覺前途茫茫,心始終在漂泊,定不下來。

所以一個人有理想有追求,很早就能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人活著不能沒有方向。

對我們出家人而言就是不能沒有信仰。你的理想、追求、願望就是你的信仰,就是你奮鬥的目標和方向。

有了這個目標和方向,無論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受多少委屈,你都不會動搖。

而且在你努力向目標邁進的時候,一路上的沿途風光都不會吸引你,你會視而不見,包括身心的感受都會被忽略,因為你只盯著前方的目標。

當你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才發現:哎呦!我怎麼渾身血淋淋的都不知道!

所以設定明確的人生目標對我們的成長、對我們的人生非常重要。

02

學習究竟的觀點和方法

前天晚上我講了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孔子在很年輕時就已經很成熟了。

也許在座的有人認為:我而立、不惑的年齡比孔子還早!

實際上,隨著你人生閱歷的豐富,對人生認識的深入,你會逐漸推翻自己過去對人生的觀點,和過去確立的人生目標。

但是孔子三十歲確立的人生觀,四十歲了悟的真理,一生都沒有改變,因為他所思所悟的都是正確的。

比如很多成年人為人處事的觀點和方式方法,和自己二十歲、三十歲的時候都不一樣。

因為二三十歲時為人處事的觀點和方式方法還不成熟,不究竟。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智慧的提升,才逐漸完善。

如果你二十歲就遇到了明師,他告訴了你如何為人處事,當你一路前行,會發現你一生為人處事的觀點和方式方法,都沒有跳出明師給你的指點。

因為明師給你的是究竟的觀點和方法。

就像現在有些修行人想用現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改寫佛經,但是無論他怎麼獨出心裁,另闢蹊徑,都跳不出祖師大德既定的語言框框和表達方式。

因為祖師大德對真理的了悟已經達到了究竟。

比如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時,他創立的《唯識二十論》懸掛在大會場上三個月,沒有一個人能改動一個字。

有些不服氣的大師想:我非把你的文章改一改不可。

結果怎麼改都沒有原文的意境好,沒有原文的意思究竟。

改一個字反而把句子的意思扭曲了,或者把文章的意趣、境界降低了。

所以我一直持一種觀點:一個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

他的啟蒙老師決定了他在這個領域裡終生所能達到的高度,乃至他終生的格局。

有的人說:“過去我的啟蒙老師沒有開悟,教了我十年佛學。現在我碰到了一個明師教我正知正見,幫我糾正過去不正確的知見,重塑我的佛學思想和格局。”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凡夫俗子,都是受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和左右。

所以過去的祖師寧願教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也不願教一個滿腹經論的學佛人。

你來到我面前,可以一竅不通。我可以花三個月的時間,把最究竟的佛法傳授給你,甚至把整個佛法的輪廓和大意講述給你。

但是如果你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佛學思想和觀點,對經典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想要徹底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有一種人可以改變。

只有無所住的人才可以根據需要而成長。

無所住的人就像一塊海綿一樣,來什麼吸收什麼。

什麼是無所住的人呢?勉強可以把他理解為沒有自己成見的人。但是這個解釋也不夠究竟。

因為無所住是一種超越語言的心靈境界,用語言來解釋難免會有偏差。

有的人以為無所住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

不是這樣。

比如佛教用“我執”來表示一個人的心靈狀態:一個人有我執,一個人沒有我執。

一個沒有我執的人就是一個無所住的人。

我們說這個有我執的人很固執,成見很深,主觀意識很強,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很難進步。

當然,這樣的人也有他的優點,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很有主張,不會人云亦云,跟著別人跑。

03

心量有多大,事業有多大

所以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只有你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你才認識智慧。

同樣,只有你變得有愛心,你才會發現眼前的每一個眾生都很有愛心。

可是我們現在都是無明眾生,誰有智慧,誰沒智慧,我們無從辨別。

所以你渴望愛,渴望智慧,就先讓自己變成一個有愛心的人,有智慧的人,那麼你處處碰到的都是有愛心的人、有智慧的人。

他說:不管別人是不是我的伴侶,我先做好別人的伴侶。

他的這個境界非常高,不管你是不是我的伴侶,是不是我的知音,我都把你當成我的伴侶、我的知音,只有這樣你才可能成為我的伴侶、我的知音。

可是一般人往往是要求對方先對自己忠心,先把自己當成知音,然後自己才對對方忠心,才把對方當做知音。

如果換一種方式,我先把自己變成對你最忠心的人,結果你不就是對我最忠心的人嗎?

這是一種技巧和方法。

所以,有時候我們無法用十分的力量說服對方時,不如拿兩分的力量說服自己,讓自己改變。

實際上當自己改變了,對方也就改變了。

就像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很小氣,一生只拿不給。

有一天他不下心掉進了河裡,拼命地喊“救命”。

一個鄰居看到了趕緊去拉他,對他說:“把你的手給我。”

這個人聽了不肯伸出他的手。

這個鄰居瞭解他,馬上改口說:“我把手給你,請抓住我的手。”

於是這個溺水的人伸出手來拉住鄰居的手,被救上了岸。

就像我經常對東華寺的小和尚說:不要和別人辯論,不要想盡一切辦法把別人辯輸辯倒。

果真你把別人辯輸辯倒了,最終是你輸了你倒了。

當別人要和你辯論的時候,要麼你不開口,只笑一笑;要麼你認可他的觀點就行了,把尊嚴面子給他。

你想想,如果你想盡一切辦法把對方辯輸了,他心裡是什麼感受?他對你還會好嗎?還會認可你嗎?

只有你認可了他,他才會認可你。

因為人都有逆反心理,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

所以,人的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事業。

現在的學佛人都想成佛,可是沒有佛的心量,怎麼成佛呢?

你首先要有這個量,要無我,才可能生起悲心、智慧,才可能奉獻自我。

為什麼有些人總想把別人辯輸,證明自己是對的呢?

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呢?是自卑。

這個道理很簡單。

如果你是一個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你還怕人家說你窮嗎?你還會到處跟人說“你不要認為我窮,我很有錢”嗎?

如果別人說你窮,你只會覺得他沒智慧,發現不了你的富有,甚至偷著樂。

實際上富人總想別人說他窮,窮人總想別人說他富。是不是這樣?

問:佛教的理論說修學佛法要清除我執,可是您想成佛不也是一種我執嗎?

萬行大和尚:說得對,想成佛也是一種我執,而且不僅是一種我執,還是一種大貪!

世間上的財色名利都栓不住我,不能讓我留戀,可是成佛卻讓我著迷。

所以七年閉關吃了多少苦,十年蓋寺廟受了多少委屈,我從來都沒有退縮過,只是為了成佛!

成佛的執著是一種究竟的執著,它讓人解脫,讓人的靈性得到昇華,獲得究竟永恆的快樂

世間人執著追求的都是財色名利,這些都是無常生滅的東西,都是不究竟的,即便得到了也是暫時的、短暫的;而且追求這些只會讓人的靈性沉淪、墮落,得不到昇華。

——摘自《萬行大和尚開示:活出究竟的人生:你渴望愛和智慧,就讓自己變成有愛和智慧的人》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9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23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23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23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23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人生最重要的事 親情 友情 愛情。健康 開心 幸福。最重要的是因人而異的。就像 蘿蔔白菜 各有所愛 每個人的 口味 不一樣,選擇也就不一樣。適應你的不一定適應他,你能適應的他不一定能適應。在你的心裡深處肯定有你想要的答案 人生經歷了無數磨難和歷練,走到最後才會知道,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1 生命 ...

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快樂無限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情義,理想,友情,愛情,人應該好好活著,快樂享受人生。人為了肩上的那份責任,和關愛你的人而活著,每個人活著都有活著的意義。即使一無是處,身上也多多少少會有閃光點。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創造美好未來,儘管生活本來就是很無奈 希望對你有幫助,相信你一定會成功!人活著必須要有追求,...

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行軍千里 格是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認知範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合起來稱之為格局。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知範圍不一樣,所以說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樣。 品牌打造祕籍 只有搶佔先機,你才能成功 貓街訪 你覺得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劉亞威傻瓜 我感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從小就注重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