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文章,清明節的美文

時間 2021-06-12 19:06:37

1樓:帥哥

27推薦雨過又清明

今天才想起昨天是清明節,怪不得昨晚下起了淡淡的小雨。

以往時,清明節似乎與我並沒有什麼關係,最切身的活動也不過是隨同班級到烈士陵園去掃個墓、獻個花什麼的,以此來緬懷革命先烈,得到愛國主義教育。只要我們到了,陵園裡總不免要傳出一些笑聲來,想必土下掩埋的烈士叔叔也願意聽一聽這歡快的笑聲吧。

所謂的掃墓,與我想象中的情形不盡相同。我本以為掃墓便是打掃衛生,把墓地上的雜物清除乾淨,讓烈士叔叔們有一個好的休息環境。然而我們進行的掃墓卻並不用笤帚,也不用灰鬥,只用眼睛去看,看兩個所謂的「優秀學生代表」——其實無非是被烈士叔叔們幹掉的大壞蛋的子弟——往墓碑前擺上兩捧鮮花,代表無數「英雄的好兒女」敬個禮,敬禮時總會有一個手持相機的人為他們「咔嚓咔嚓」地照幾張相,至於拿回學校裡去展覽則是後話了。

掃墓也就到此結束,我們其餘的同學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自己腳下的土地半步遠,自然也就享受不到「咔嚓咔嚓」的殊榮,而且我們還要為自己的課後作文而發愁。

由此可見這「掃墓」與我是無關的,因為我家裡沒有什麼背景,想必是祖上缺了能被烈士叔叔們打死的命,因而也就不能去做那「為烈士獻花的少先隊員」了。

清明節前半個月左右,街上就會出現一種讓我們這些小孩子驚羨不已的東西來,什麼東西?陰間票。要知道,在那個一毛錢就能買一大堆糖豆的年代,一張「十萬元」的錢意味著什麼。

我們會圍著買陰間票的攤兒不停的轉圈。起初時我們怎麼也不會相信世界上會有這麼大面值的鈔票。這個買陰間票的老婆婆便像神仙一樣為我們所崇拜。

「老奶奶,你賣的是什麼呢?」我們會問。

「呵!是大錢,大錢呢!」那老婆婆很高興的對我們說,「你看看,十億元!大不大?哈哈哈……」 十億元是多大呢?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確信這是很大的錢了。

有人來買,只要一塊錢就可以買走一大包,於是我們又不解:「為什麼一塊錢能買走一大包呢?」 最終的結果便是我們湊出幾分錢來,買到兩張「百元大鈔」,然後便歡天喜地的跑去買我們最想要卻買不起的東西,後面的結果可想而知了。

清明節總是不免有人哭的,但對於我們來說,清明節的全部意義只在於用土磚壘起一個臺兒來,上面插一根木棍,挑起一張白紙,用黑碳寫上「杏花村」三個字,立在那裡。接下來我們便扮做牧童,見了過路的人便說:「我是牧童,我是牧童。

」然後拍拍自己的屁股,叫幾聲「哞哞」,算是騎著牛,再用手一指我們的「杏花村」,喊道:「牧童遙指杏花村,客官,可要二兩竹葉青麼?」緊接著便是一陣大笑,跑開去,撇了那「客官」不理了。

這些是小時侯的鬼把戲,只怕被我們奚落過的那些人裡難免有幾個需要在清明節裡落淚的人,那樣我們可算是「不懂事」了。

但那段不喑世事的日子總是消逝到昨日的朝霞暮藹中了,清明節對於我們來說已是一個要落淚、要回憶、要傷心的日子了。

姥爺、爺爺相繼去世這不能不算是家中的重大變故,我又怎能不在清明節裡為此潸然淚下呢? 姥爺是個和藹的人,與我一起生活了大約十六年,但是我對姥爺並不瞭解,幾乎沒有跟姥爺做過像樣的交談,姥爺是個木吶的人,很內秀,而我是個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我們之間的接觸就很少而且很淡了。姥爺喜歡孩子,我能體會到姥爺對我們的關心,他看著我們一個個的由襁褓嬰兒成長起來,變成了小夥子、大姑娘;他對我們的關愛確是很深的,以致於我們回憶起來總感到有一種淡淡的香氣充斥於這股關愛之中,淡淡的、幽幽的、連綿不斷的香氣。

姥爺的童年是不幸的。姥爺家是富農成分,而且是剛剛靠辛勤勞作、點滴積累而成的,可偏偏趕上了那股子運動,於是家產被充公了,一家人從此離散,姥爺到了這個偏僻的小地方。姥爺的生活是從零做起的。

我們這一輩小將的生活應是姥爺一生拼搏奮鬥的見證。

姥爺是個內向的人,有什麼事情總是裝進肚子裡,不向家人講起久而久之也就憋出病來,最終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爺爺和我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很短,回憶起來似乎只是幾個很不完整的片段,但是我還是知道一些關於爺爺的事的。

爺爺一直住在老家,是個性格梗直的人,熱心腸,盡力幫助別人,然而他卻想不到當年受過他救濟的人卻並不理睬他的求助,他不感嘆世態炎涼,只是用一通很爽直的漫罵出氣。

爺爺的骨頭很硬,曾經為別人的事情跟縣委書記鬧過彆扭,最終那個縣委書記向爺爺承認了錯誤,只求爺爺別上告。但爺爺還是上告了,最終那個縣委書記被撤了職。

爺爺就是這樣的人。

到了晚年,爺爺開始寫作。據爸爸說,爺爺有很多書,很好的書,爺爺還捨不得給我。爺爺的作品屢屢發表,一年下來倒也積累了三十幾篇長短不一的文章,算是一個悠然的晚年吧。

爺爺是死於車禍的。這一點讓我很難過。在此之前,我從未想到過我的親人也有被汽車撞死的危險。至於爺爺死後的那場官司我不願再提起。

又是清明節了,我不能再以笑臉面對清明節了,因為生活已讓很多人離開了我,時間也已將我推向成熟與傷感。

我長大了,為一些日子而傷感,為一些節日而抒懷,為一些人而落淚,但這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 我要為什麼而活著呢?

想到那些為死去的人們落淚的人,我應該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呢?

清明節的美文

2樓:鐵血巡洋戰艦

寒食故里」感受清明情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清明之際,在寒食節發源地山西介休,記者親身感受了一番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寒食清明文化。

傳說寒食節是為紀念春秋時期忠孝節義名臣介子推而設。介子推曾隨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19年,有「割股奉君」之舉。重耳即位為晉文公後封賞群臣,唯有介子推功不言祿,攜母歸隱綿山(今山西介休市境內)。

文公綿山覓賢,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母子二人守志不出,抱木被焚而死。文公追悔莫及,規定這天不生明火,只吃冷食。

這便是「寒食節」的最初由來,也是「介休」一名之來歷。當地居民宋建國告訴記者,有關介子推的這一歷史故事在當地家喻戶曉。

隋唐以後,寒食節與清明節漸漸融為一體。歷史幾經變遷,直到如今,每到清明時節,介休當地家家戶戶仍會預備寒食,不僅用來祭拜祖先,也供家人一起食用。

「子推燕」「蛇盤兔」是介休當地居民在清明節用來祭拜先人的「經典」寒食。整個寒食的製作過程精美而獨特:用發酵過的小麵糰做模,在巧手的農婦手中忽而就變成了燕子或兔子的模樣,再用剪刀細細修剪,點上食紅,一個個精緻的「子推燕」「蛇盤兔」便呈現在人們眼前,上鍋蒸制後便可食用。

據瞭解,「子推燕」是專門用來祭奠介子推的供品,故取用「介子推」之名;「蛇盤兔」在當地方言中有「必定富」的諧音,寄託著人們追求富裕、美好生活的嚮往。

居民李金鎖告訴記者,對當地人來說,清明節不僅是個感傷的節日,同時也有著歡快的內涵。在清明前兩日,各家要掃新墓,身在外地的遊子也會回鄉祭拜逝去的親人。清明節前一天則被視作好日子,可以種樹、蓋房或遷墳合葬。

而在節日當天,各家各戶會扶老攜幼去祭拜祖先。

由於擔心食用寒食冷餐會傷及身體,人們紛紛出來活動筋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四月的介休綿山已是春風習習,風景如畫。在這裡,隨處可見踏青、撞鐘、盪鞦韆、放風箏和踢毽子的遊人。

伴隨著悠揚的鐘樂、古樸的祭文,在介子推公祭大典儀式上,一群剛剛獻過花的孩子們嘴裡還在念叨著「功不言祿」等新學到的詞語。詞語的內涵他們未必完全明白,但牢記於心的是一種信念:「學習先賢就要多為國家和民族做貢獻,不求回報。」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清明節的由來,有關於清明節的習俗由來和故事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給家中去世的老人上墳拜祭。清明節掃墓祭祖禮俗的源流與信仰 祭祀 曆法以及劃分出的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清明時節,大地呈春,陰陽轉化,吐...

關於清明節的,關於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 掃墓,還有踏青 盪鞦韆 蹴鞠 打馬球 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清...

關於清明節的,關於清明節的資料

月亮愛你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概開始於周代,距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推演,節日習俗和節日的目的意義也一直在不斷變化。剛開始清明是個重要的節日,因為清明過後,氣溫回升,天氣一天天變暖,以農業為主的我國人民開始一年的勞作。所以以前有一句話叫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在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