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氣預報那麼不準確,你知道天氣預報不準確,但你知道為什麼不準確嗎?

時間 2021-08-11 17:43:33

1樓:百分百真實的我

氣預報不準的七個理由

理由一:她還很年輕

雖然古人觀察現象、尋找規律,早已經有了很多**天氣的經驗,但是現代科學基礎上的天氣預報只有100多年的歷史,她是通過簡單的定時觀測得出氣壓場、高低壓、冷暖鋒,並進行簡單的線性推算這樣一個簡陋的手工作坊裡發展起來的,而以數值預報為代表的對天氣變化的簡化物理過程的求解和運算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對於很多天氣現象的發生、演變的內在機理和規律,人們還並沒有完全掌握。氣象科學還是早晨七八點鐘的太陽,是一個極其年輕的學科。

年輕人總是要犯錯誤的。

理由二:有無數只蝴蝶的翅膀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用一種形象的比喻來表達他的這個發現: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動翅膀,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也是最早發現的混沌現象之一。

在我們的眼前,似乎有「無數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動著。且不論城市熱島、工業排放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就是這個星球錯綜複雜的地形地貌就對天氣的變化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而且植被、水體等等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而這一切在模擬運算中無法進行詳盡的描述。

當然,我們並不會因為有「無數只蝴蝶的翅膀」就遷就天氣預報的不準確,就如同學生不會因為自己考不了滿分就慨嘆考題太難。經常用「混沌」來進行自我安慰的人,還不具備預報天氣的職業心理素養。

理由三:我們的眼睛有盲區

要**天氣,首先要觀察天氣,從理論上講,要明察秋毫,任何一個細微之處都不能放過。而人類本身並不具有千里眼、順風耳,我們的眼睛有盲區。

自從有了氣象衛星,我們眼睛的盲區減少了,視野更加開闊了。颱風無論多狡猾,都不會騙過衛星敏銳的目光,颱風的螺旋雲型、颱風眼都一目瞭然,我們也才會胸有成竹地釋出那些颱風警報。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氣象衛星也一樣。

地球同步氣象衛星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天氣變化,但是它離地面的距離是36,000公里,比較遙遠,分辨能力比較有限;極軌氣象衛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離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轉睛地觀察特定區域,它的雲圖是拼接而成的,在觀察一個特定區域時,相當於衛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氣就在「眨眼間」發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層覆蓋,我們就難以觀察並測闃脖弧⑺�濉⑸吵鏡拿婊�頹慷鵲鵲齲�撇慊嵫詬嗆芏嗝孛堋?

我們沒有一雙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的時候會產生誤差,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東邊日出西邊雨

人們常用「東邊日出西邊雨」來形容天氣的區域性差異。在地形比較複雜的地區,或者強對流天氣 如暴、冰雹等 比較流行的季節,在一個範圍很小的區域中,天氣也常常會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風坡和背風坡,氣溫、降水量的差別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徑庭。僅僅一山之隔,卻展現著兩種氣候型別,古人說:始悟一嶺隔,氣候殊寒暄。

而我們國家幅員遼闊,既有中高緯度大陸性天氣系統的影響,也有低緯度海洋性天氣系統的影響,各種天氣災害琳琅滿目,是天氣災害種類最繁多、表現最劇烈的國家之一。我們用一兩分鐘的時間概述全國天氣,只能「從大局出發」,描述大範圍的特點,肯定會刪減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氣現象,會遺漏很多天氣情節,它無法表述那麼紛繁複雜的天氣變化。

理由五:疑難病誤診

疾病的種類很多,而診治各種疾病的難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醫生也有誤診的時候,為天氣把脈也常常碰到疑難雜症。

我清晰地記得一個例子:一個颱風剛剛生成,就氣勢洶洶地向東南沿海奔襲而來,我們釋出了警報。可是颱風卻很詭異地停止前進,在原地就地休整。

但是正當人們稍稍鬆了一口氣的時候,它又殺了一個回馬槍,重新瞄準東南沿海,於是我們再次警覺地釋出颱風警報,然而當警報聲響起的時候,颱風卻大搖大擺地朝向太平洋揚長而去。最終這個颱風讓人們虛驚一場。事後有幾位同事總結說:

這個颱風好像是專門來戲弄我們的。

即使某種常規的天氣過程,預報了不發生(行話叫:報空了),沒預報發生(行話叫:報漏了)的情況也時常出現。

長期以來,為了減少負面的社會影響,一些業內人士有一種「寧空勿漏」的心態。且不去議論業內的預報心態,我個人覺得,正是因為很多難度極大的預報,報錯了 尤其是漏報 ,人們(包括領導)對於錯誤缺乏公允的評價,很多從事預報的同行經常有一種如履薄冰、如驚弓之鳥的感覺。我的一位領導有一句掛在嘴邊的話:

一萬年之後,人們還會談論天氣預報準確性的問題。天氣預報永遠有不準確的時候。但願他的這句話給一萬年之後的觀眾也打個預防針。

——天氣預報的難題將長期存在。摸準老天爺的脾氣的確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覺欺騙自己

2023年春天,有位實習生對我說:到了夏天,你們怎麼辦啊?這一句話讓我摸不著頭腦。

他解釋說:大家都說,高溫季節明明是40多度,你們卻總報36度、37度的樣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報也不願報高溫。

聽了這樣的分析,我真是覺得冤枉啊!

2023年的夏天,南方出現長時間、大面積的高溫天氣,缺水、缺電現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間照明也採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區的氣溫像進行體育競賽一樣,氣溫新高屢屢被重新整理,各大「火爐」交相輝映。於是有很多觀眾反映天氣預報故意壓低氣溫結果,隱瞞不報,甚至將其上升到了「剝奪百姓知情權」的政治高度。

但實際上,對於2023年夏季的高溫天氣,氣象部門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確鑿的預報,僅**氣象臺就破天荒地釋出了31次高溫預報和警報,而且對於氣溫的預報誤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學層面的精彩和公眾層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強烈的反差呢?

我們追根溯源,氣溫與人們的身體感覺(體感溫度)的差異是引起抱怨和質疑的首要原因。

我們所說的氣溫是指百葉箱裡的溫度,它是在草坪上,距離地面1.5米,通風,而且不受陽光的直射。但是我們的體感溫度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同樣的氣溫,陽光下和樹蔭下,感覺差別很大;有風和無風,差別很大;溼潤和乾燥,差別很大,感覺上的差別一般會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陽光烘烤下,地面溫度,遠遠高於氣溫,當氣溫是35度的時候,表層土地的溫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馬路的溫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馬路上的時候你感覺溫度遠遠不止35度,於是對天氣預報的懷疑產生了。

實際上在天氣預報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在盛夏季節主觀故意壓低氣溫預報結果的情況。如果真有那樣的事,完全是傷害職業道德的卑劣行為,也是我們自己難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對不準確的總結

我拜讀過大量關於預報多麼精彩、分析多麼成功的文章和總結,但是極少看到對於預報失敗個例的分析、點評,似乎一些人不願意觸及傷疤,沒有誠懇地**失敗的職業氛圍。一旦預報出現重要錯誤,氣氛會變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傷害了誰的感情。

北京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在結尾處,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氣預報滿意率」,由觀眾為每天的天氣預報結果打分。我每次都會認真地閱讀這條資訊,這是瞭解觀眾對於預報質量所持態度的重要渠道。滿意率經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幾甚至百分之百。

但是也有滿意率非常低的時候,比如預報了2023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爺就是不願意配合,14日颳了一陣六級大風和一場揚沙天氣,15日儘管天色陰沉、雲層濃密,但偏偏不下雨,當天我路過一座游泳館,那裡的工作人員認出我來並開玩笑地說:「這兩天天氣預報這麼不準,你還敢在大街上走 」結果6月14日的天氣預報滿意率只有43%。當然,內行人都知道那幾天預報的難度的確是非常大的。

6月16日似乎老天爺終於被執著的預報感動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預報的最高氣溫是24度,而實際上下午的氣溫僅僅是17度,穿著單薄的人們被凍得哆哆嗦嗦,怨言叢生,但是6月15日對於16日預報的滿意率是81.8%,看來雖然溫度預報離譜,但是終究預報了降雨,大家還是很寬厚的。

2樓:陪妳聽風

天氣變幻無常`不能怪氣象站天氣預報,雲飄動的速度一定嗎?風的速度一定嗎?世上沒有絕對!

只要能相對的準確就是一則好的天氣預報`雨也許是在別的地方下了,沒在你們那下,也許就在某個城市的角落下雨,那也算下雨,難道你就要憑你的主觀說 你們那裡沒下雨 就是天氣預報不準確嗎?

3樓:晟瀚科技

天氣預報只是預報,不是實況,一般性天氣預報準確率只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準確率,並不是百分之百的.

做天氣預報的時候是從大體上做的預報,只顧著大範圍的,對於區域性地區是很難做到全面都很準的,你這裡不下雨,可能離你不遠的地方在下雨呢.

而且不知道你看的天氣預報是哪個臺哪個級別的氣象臺預報的,有國家臺,省臺,市臺再到縣級臺.如果你看的臺級別越高,相對你的所在點的準確率就會越低,因為高階別的氣象臺報的範圍較大,很難較準,建議你看你們本縣氣象臺的天氣預報,這樣的準確率可能會高一點.

4樓:稅荷貝晨星

氣象臺的天氣預報是按地區劃分的,這個地區有許多縣、區、鄉、鎮、村。預報這個地區有雨,可能整個地區全下,也可能一部分地方下了,一部分地方沒有下。所以,並不是天氣預報不準,而是地區的範圍太大,另外,氣候變化也是瞬息萬變的。望採納

你知道天氣預報不準確,但你知道為什麼不準確嗎?

5樓:手機使用者

天氣預報是**幾天內的天氣情況。傳統天氣預報建立在半經驗、半理論的基礎上,所以誤差也比較大。現在,因為有衛星雲圖的幫助,3天之內的天氣預報已經相當準確,許多人已經習慣了每天聽天氣預報,以便根據天氣狀況決定各種活動的安排。

為什麼天氣能預報?

天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積極瞭解天氣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颳風下雨很難預料的,那為什麼天氣還能預報呢?

事實上,天氣變化是有規律的。天氣預報就是利用氣象資料,應用氣象學的原理和方法,根據天氣形勢,對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天氣做出**。

天氣預報古來有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對天氣的長期觀察和經驗積累,總結出許多有關天氣的諺語。典型的「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就是一種天氣預報。

不過,諺語都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所以還是有侷限性的,甚至有些是錯誤的。

預報天氣的重要工具是天氣圖。天氣圖上有天氣系統的運動規律,氣象工作者據此對未來天氣狀況做出**。除此之外,氣象工作者還要研究衛星雲圖,並結合當地特點以及經驗等來修正**結果。

天氣預報

為什麼長期天氣預報準確率不高?

如果注意天氣預報時效的話,我們會發現通常聽到的大多是12小時預報和24小時預報。除此之外,還會聽到48小時預報和72小時預報,但很少聽到更長時效的天氣預報。

其實,氣象臺也製作中期和長期天氣預報。對於公眾而言,短期天氣預報已夠用了,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中期和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率要比短期天氣預報差很多。國際上,10天以內的天氣預報目前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準確率,但兩星期以上的**,即長期天氣預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這是因為,混沌現象是天氣系統中的普遍現象,它表現為確定性系統中的一種內在隨機性。它的外在表現與純粹的隨機運動很相似,即不可**。混沌系統對很小的初值變動或擾動具有很強的敏感性,無論多小的擾動,長時間以後都會使系統徹底偏離原來的演化方向。

天氣系統所具有的這種特徵最早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教授洛倫茲發現的。洛倫茲一直用計算機模擬天氣過程,以此來進行天氣數值預報試驗。2023年的一天,為了省事,他把原來小數點後保留了6位的初始資料,僅用了3位資料來代替進行計算。

當他喝了杯咖啡回來看結果時大吃了一驚,剛開始的計算結果與前一次計算結果相差不大,但越往後計算結果相差越大,以至到後來已相差十萬八千里。檢查了計算中的每個細節後發現,初始資料上的微小差異在計算中會不斷累積,並以極快的速度增長,最後造成巨大的差異。

2023年,洛倫茲把這一結論表述為蝴蝶效應,即「南美洲亞馬孫熱帶雨林中的一隻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很可能兩週後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捲風。」由此可知,對長期天氣過程是難以做出準確預報的。

天氣預報時的圖形符號

人類不能完全操縱天氣

也許你曾經做過這樣的夢:人類可以操縱天氣,天氣操控師只需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輕輕按一下按鈕,就可以決定一個城市是晴還是雨。乾旱了,就製造一場及時雨;雨水太多,就把烏雲驅趕到別處。

這個場景確實有科幻作家設想過。按目前的技術條件,人類的確已能影響天氣。但在人工影響天氣的各項措施中,目前人類能做的並不是對天氣系統的控制,而是對天氣過程的因勢利導。

也就是說,人工影響天氣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例如,我們不能在晴空中造出雷雨雲來;即使陰天,如果雲很薄,我們也不能讓它下雨。

過去,我們從事人工影響天氣,主要以抗旱為主,現已逐漸拓展到森林滅火、淨化空氣等,上海還曾通過人工降水來緩解城市高溫。現在,還有科學家在進行人工消雷和人工削弱颱風的設想和試驗。但是,它們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影響的範圍也是區域性的。

人類恐怕永遠不能隨心所欲地操縱天氣,所以,我們最好的策略是順應自然、善待自然。

人工降雨作業

北京的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天氣預報為什麼有時不準

enjoy就是家 古人云 天有不測風雲 既然是預報,就不能100 的準確,不過這兩年北京氣象臺確實有些讓人失望。去年一場大暴雨突降京城,打了個防汛部門和京城百姓措手不及,氣象臺長解釋說是前面的高樓擋住了訊號造成判斷失誤。今年 麥莎 將至,氣象臺預報會有大暴雨降臨,結果全城皆兵,嚴陣以待,但 小麥 就...

天氣預報怎麼老是不準確了,中國現在的天氣預報怎麼不準了呢 到底是因為衛星呢還是天氣預報軟體的原因呢

本地的天氣預報當然是本地的氣象臺釋出的最準。氣象臺的預報叫指導預報,報的是全國的大形勢。省級和本地的氣象臺都會根據本地的情況進行訂正,叫訂正預報。他們的資訊都沒有做到本地化,只是從 氣象臺複製過來的,更新也不及時,所以你會看到不同的結果。 浩子 天氣預報就像男人的嘴,沒一句可信的 葉鎽 天氣預報不準...

為什麼華為手機的天氣預報不準,我的手機天氣預報不準怎麼回事啊?

時光荏苒 華為手機天氣一點都不準,以前還沒發現,今天才知道,同一時間小米顯示今天有大到暴雨,華為顯示是豔陽高照,不一會兒果然傾盆大雨,以後出門看天氣再也不會看華為的了,太坑爹了! 遠視眼睛 為什麼一整天陰天,手機卻一整天顯示晴天?不是實時更新嗎?這麼不靠譜,更新什麼呢? 隨便哪一個手機的天氣預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