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消亡邊界vs生長邊界,地理板塊構造學說中,哪些是生長邊界,哪些是消亡邊界(高中會考過就可以了)

時間 2021-08-30 10:00:06

1樓:我是還珠樓主

生長邊界 ——板塊張裂的地方可以出現在兩種情況:

其一:如果板塊張裂的地方是在大洋中,那麼要形成海嶺。由於海底洋殼要比陸地陸殼要薄,所以岩漿湧出冷卻形成海嶺。

如大西洋的中間由於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就形成了一個大洋中脊(海嶺)。

其二,如果板塊張裂的地方在大陸上,那麼要形成裂谷。由於陸殼比洋殼要厚所以很少有火山岩漿湧出。如東非大裂谷,由非洲南部的贊比西河口一直延伸到紅海地中海,當然也有少量的火山,象乞力馬扎羅山就是一個火山!

消亡邊界——板塊擠壓的地方也有兩種情況:

其一:陸殼和陸殼之間,也就是陸地上的消亡邊界。將形成高大的山脈,如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消亡邊界在阿爾卑斯一帶,是一個著名的造山帶。

還有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之間的喜瑪拉雅山系。

其二,如果是大洋板塊和陸地板塊的擠壓消亡邊界,那麼在大洋的一側將形成海溝。陸地板塊的一側如果是在海里就要形成島弧,在陸地上就要形成山脈。如亞洲東部的一系列島弧和貫穿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簡單的說就是

凡兩板塊間碰撞的就叫消亡邊界!

兩板塊間張裂的就叫生長邊界!!

2樓:摁釦裡頭國家

消亡邊界顧名思義,就是慢慢沒有了的邊界。像喜馬拉雅山脈本來是沒有山脈的,結果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一撞就有了,原本有的邊界沒了。還有就是馬裡亞納海溝是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撞的結果。

二者不同在於一個撞了網上跑,一個往下跑。

生長邊界就是本來沒有邊界的,結果慢慢有了邊界。像阿爾卑斯山脈,本來好好一山,結果再過幾百年就要變海岸線了。你說邊界是不是在生長?

很簡單的一個東西,不要想得太複雜。

3樓:樊宇軒

前著相當於要使板塊消失(板塊相向運動)

後者相當於板塊邊界在長大(板塊相背運動)

4樓:依依依

相對運動——碰撞,消亡邊界。背離運動——張裂,生長邊界

地理板塊構造學說中,哪些是生長邊界,哪些是消亡邊界(高中會考過就可以了)

5樓:匿名使用者

下圖中黑色的是消亡邊界,紅色的是生長邊界。

6樓:匿名使用者

圖的話,看板塊

運動方向,如果兩板塊是分離

的(箭頭向外)就是內生長邊界,反

過來,如果兩容板塊是相遇的(箭頭相對)就是消亡邊界。

另外,我們會考階段常碰見的生長邊界有紅海、東非大裂谷、冰島。

海洋裡的洋脊都是生長邊界,但是考得較少。

除了這些,我們碰到的基本都是生長邊界

怎麼判斷板塊是處於消亡邊界還是生長邊界?

7樓:狒狒

1,生長邊界就是處於板塊的張裂處,比如大西洋沿岸,紅海附近,還有東非大裂谷這些地區 。

2,消亡邊界就是處於板塊的擠壓處,比如太平洋沿岸,地中海這些正在縮小,擠壓的地區。

【板塊】

板塊(plate)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岩石稱為板塊。板塊之中還有次一級的小板塊。

板塊在不停的運動之中,並在不同性質的構造部位產生各種機理的岩漿活動、成礦作用、**等等。正因為板塊運動與上述地質現象的對應性,板塊構造學說可用以解釋世界火山和**帶的形成、礦產的分佈和各地貌的形成等。

為什麼海溝是消亡邊界,海嶺是生長邊界

異色幻影 講的簡單一點吧.首先 海溝 一般大家都會覺得海溝是裂開才會有的,其實是因為海洋底部的版塊的運動速度是很緩慢的,於是他們一點一點的碰在一起 不會產生想象中的那種劇烈碰撞碰到一起擠出山嶺.相反 因為很慢很慢 就算是 也幅度不大 兩個板塊一般又不會是同等高 並且很薄 所以一個就會衝到另一個板塊的...

高二地理,求解,急急急,高中地理題。急急急求解。。。。。

詳解 首先,計算一下晝長,這裡之所以說 大約 就是忽略兩地晝長的差別。那麼夏威夷和廣州緯度差不多,晝長一致。廣州113 e,北京時間是120 e的時間,經度差是7 時差約半小時,那麼北京時間5 30,廣州位於120 e以西7 時間晚,就是地方時5 00日出,可以推出19 00日落,因為地方時正午12...

高一地理的問題,一些高中地理問題

答案不是給的很明確了嗎?豐水期的意思就是水位挺高的啊,水挺多的啊。那麼豐水期就是大致夏天,那麼長江的河流水位要高,說明長江的水挺多的嘛,那麼長江要保持穩定,就會向鄱陽湖補給水嘛 鄱陽湖在江西,也是長江中下游嘛 a就是長江補給給鄱陽湖嘛,b是鄱陽湖補給給長江嘛,那麼長江水多,就要通過a補給給鄱陽湖,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