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價值觀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時間 2021-09-10 16:38:33

1樓:高能答題王

我覺得父母對子女的價值觀的影響還是特別大的,畢竟子女在父母的影響下,她的一個人生道路,甚至他的思想觀念都是容易被改變的,所以說一個家庭的教育,包括一個家庭的氛圍,是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的。所以我覺得父母一定要做好以下幾點,一定要好好的鼓勵自己的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且一定要善於疏導孩子的心理情況,不要太去給孩子的壓力。多教孩子一些樂**待事情的做法,少去新增一些負面的東西,我覺得往往這樣子的孩子肯定也是比較正面正能量的。

2樓:匿名使用者

父母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孩子是一個未知的領域,他所有的觀點、感受全部從父母那裡獲得。家庭教育對孩子整個的人生永遠是第一要素。

家庭環境的創造,對孩子的正向人格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父母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到孩子。通常說龍生龍,鳳生鳳,指的就是這個概念。孩子是一個未知的領域,他所有的觀點、感受全部從父母那裡獲得。

家庭教育對孩子整個的人生永遠是第一要素。家庭環境的創造,對孩子的正向人格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的家長通常會拿著自己的孩子短板跟別人孩子的優點去比,沒有給予自己孩子充分的認同,這種情況下通常很多孩子的自我接納和自我約束的能力就會比較弱。

金色雨林整理髮布

父母對孩子影響究竟有多大

3樓:晟睿教育

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做的事,佔其行為的20%;而按照我們的行為做的事,要佔到其行為的80%。所以,為了孩子,我們不能太隨便地做人和做事。另一方面,教育的啟蒙也是人生的啟蒙。

先反觀我們自身,然後,去思考教育需要加強些什麼、避免些什麼,教育就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父母對孩子做什麼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似乎沒有人否認父母對孩子的發展有影響,但到底有多大的影響,怎麼的影響?這一直是社會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關注的問題。幾年前,美國教育部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研究「早期兒童縱向發展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簡稱「ecls」。

這是在這個領域中一個先驅性的研究。研究人員從全美各個州,不同家庭和社會背景,從幼稚園到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中抽樣選出兩萬名學生為研究究物件。除了學習成績外,ecls 還收集了大量相關的統計資料,如種族,性別,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地位,父母教育程度,子女數量等。

研究人員還進行了許多面談,實地觀察,以此瞭解許多生活細節,如,父母是否給孩子讀書;是否打屁股;是否帶孩子去圖書館,博物館,頻率;看電視的時間和次數等等。ecls 收集了這些資料以後,對此進行統計相關性分析---迴歸分析用來找出變數和衡量之間的相關關係。以下是對學生學習成績(變數)可能相關的因素(衡量):

父母的教育程度

1.學生的家庭和睦;2.父母的社會地位 ;3.

學生所出的社群環境 ;4.第一個孩子出生時,母親的年齡(>30歲還是< 30歲) ;5.母親在學生出生到上幼稚園這個階段是否為全職媽媽 ;6.

學生的出生體重 ;7.學生參加兒童發展計劃(*美國在90年代實行的幫助低收入家庭孩子的發展專案) ;8.父母在家說英文(*考慮到美國相當大的移民家庭是非英文語種) ;9.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10.孩子是領養的 ;11.學生經常被打屁股 ;12.

父母經常參加家長會 ;13.學生看電視的時間和頻率長 ;14.學生家裡有許多藏書 ;15.

父母每天都給孩子讀書。

如果仔細考察這些影響因素,就不難發現,以上無非是兩類因素:一類是父母是什麼;一類是父母做什麼。研究的結果大大出乎教育界,尤其是政策制定者的預料。

結果顯示,父母是什麼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統計學上的相關的聯絡,而父母做什麼則無相關聯絡。

這個結果好像令不少為人父母的人洩氣,因為,無論您是否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給他們讀書,或者孩子看電視的多少,母親是否為全職媽媽,家庭是否和睦,是否參加發展計劃,或社群環境……都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決定性的影響。但父母是什麼,比如,父母的教育程度,出生體重,社會地位,出生是母親的年齡,家庭裡的語言,和孩子是否是領養等則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決定性的影響。

仔細分析以上的因素,會給我們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1. 有影響:父母的教育程度 vs 無影響:家庭和睦

父母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學生的成績越好。這並不令人奇怪。智商高的父母,其子女智商也往往較高。這是遺傳的影響。而家庭結構和狀況則不見得有什麼影響,雖然人們往往想法相異。

2. 有影響: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 vs 無影響:學生居住的社群環境

來自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的學生成績通常也會比較好。社會經濟地位是衡量成功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父母是成功人士,他們的子女成為成功人士的機會也較多。相反,社群環境的影響倒不大。

3. 有影響:母親是在30歲或30歲以後時生下第一個孩子 vs 無影響:母親從孩子出生到上幼稚園這段時間當全職媽媽。

對於一個30歲或30歲以後才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女性來說,她往往因自己的職業發展,而且,比那些未成年的母親有更加充分的做母親的準備。(值得主要的是,ecls 的資料表明,對那些未成年時生下第一個孩子,而等待30歲以後,生下第二個孩子的母親來說,她們的第二個孩子未必比第一個孩子更成功),而全職媽媽似乎沒什麼優勢 (這個結果也令我大為失望)。

4. 有影響:學生出生是的體重 vs 無影響:學生參加發展計劃

早產對孩子的健康不利,也可能因為父母產期前的健康習慣,比如吸菸喝酒等。

至於兒童發展計劃,雖然意圖極好,卻沒有實際的效果。也許是因為當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強度大的母親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發展計劃的專案活動時,所教育她孩子的,可能也是一位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強度大的母親(還有一大群同樣背景的孩子們)。

5.有影響:學生家裡說英文 vs 無影響:父母帶孩子去博物館

如果父母語言能力不強,即使帶孩子去博物館,也效果甚微。

6. 有影響:學生是領養的 vs 無影響:學生經常被打屁股

研究表明,親身父母的智商對孩子的影響要遠遠大有養父母。而一個孩子一出生就送人領養的話,他的母親的智商也不會太高。另一個解釋的就是,如果母親知道要將孩子送人領養,在懷孕過程中也不會很好的照顧胎兒。

而被打屁股對孩子的影響反而不大,這也和「傳統智慧」--「管教你的孩子,使他不至於去地獄」相吻合。

7. 有影響:父母經常參加家長會 vs 無影響:學生經常看電視

經常參加家長會的父母表示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參加的本身並不重要,父母的關心孩子的教育才有效。看電視的時間則沒有影響。研究表明,看電視並不能使孩子更聰明。

8. 有影響:孩子家裡有許多藏書 vs 無影響: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書

書的數量的多少並非是決定因素,但二者的相關影響是間接的。這並非說,家裡藏書多的孩子,就一定成績好,而只能說有關聯。

一種解釋就是,有許多書的家庭往往是父母對教育重視的家庭。他們本身的學習習慣和勤奮傳遞給孩子。也正是因為他們關心教育,他們的藏書也多。

從以上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現代父母過分依賴「技巧」方面的教育,往往沒有功效。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多數父母都等孩子出生後才致力於「how to」,那是已為時過晚。如果父母本身聰明,勤奮,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不錯的收入和一定社會地位時,他們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也成為成功。

但父母對孩子做什麼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關鍵是父母本身具有怎樣的特點,他們是怎樣的人。

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形成起到多大影響?

4樓:時事是實事

不誇張地說,父母每一個瞬間的言談舉止,都深深的影響著孩子的觀念形成,可能你在某個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話,便會成為孩子一生中最深的記憶。

有一位媽媽,當她第一次參加幼兒園的家長會時,幼兒園老師對她說:「你家孩子有多動症,在凳子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住,建議帶他去醫院看看」。回家時兒子問她老師說了些什麼,這位媽媽當時就鼻酸了,但還是告訴兒子:

「老師今天表揚你了,說寶寶你原來在凳子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真棒,進步非常大」。

那天晚上,兒子破天荒的吃了兩碗飯,並且沒讓她喂。上小學後,老師在家長會上點名說道:「全班50名同學,你家兒子排49名,我懷疑他智力有問題,最好帶去醫院檢查一下。

」回家路上她忍不住流下淚來」。

然而回到家卻認真對著兒子說:「寶貝,老師對你充滿了信心,他說只要你能細心一些,就能超越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名第25名。」她看到兒子暗淡的眼睛裡瞬間亮起了光芒,笑容也舒來。

第二天,兒子上學不僅沒遲到,而且比平時還要早許多。

上了初中,家長會上老師對她說,「按照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回家後她看著兒子認真說道:「班主任對你非常欣賞,他說只要你努力,考上重點高中不是問題」。

擁有這樣一個溫柔積極的高情商媽媽的結果是,兒子心裡始終充滿愛和陽光,健康地長大,最後順利考入了清華大學。

所謂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所有的語言、行為、情緒都能夠在孩子身上得到最真實直接的體現。故謹言慎行,言傳身教,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這是對現在的父母最好的忠告和建議。

5樓:gold橙汁

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形成會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將會最終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孩子很難從父母學習具體知識,而父母的為人處事之道會容易影響孩子的未來。

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性格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核心因素,若是父母親都很開朗活潑,那麼孩子就不會特別內向膽小。而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件,是父母施加影響的做好事例。

孩子心愛的玩具不小心弄壞了,性格開朗的父母會說:「哦,沒關係,我們嘗試修修好,實在修不好,等到兒童節再買一個新的吧,你又可以多個新玩具哦!」這時父母表達的意圖是——壞了可以修理,若實在無法修理,按就買個新玩具。

試想,有個新玩具的喜悅已替代料玩具壞掉的傷心。讓孩子在面對現實的狀況中女裡去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把「壞事變成好事」。雖說有寫阿q精神,但上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因為沉浸在悲痛和傷心之中,對於事情的解決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隨著孩子慢慢地成長,在社會生活中接觸範圍的擴大,他的性格逐漸趨向社會性,受環境的影響加深。在現實中,絕大多數人的性格為混合型,性格再開朗的孩子也有內向的時候,而較早的孩子在處理事情時也會表現出冷靜的一面。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過程中,作為父母對他們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樂觀開朗,那麼你就要用你的行為和方式去施加影響。

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要尊重遺傳的性格特點,所以不要強行調整,要在接納的基礎上相互影響。即使孩子是你不喜歡的內向型,也要去積極發現和感受這種性格中的優勢,因為熱河一種性格都是各有利弊,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原生家庭會對子女的婚戀觀有什麼影響?

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婚戀問題時,有的父母會對孩子提一些參考性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選擇。還有一些父母會以為孩子好來強加干涉,不會和孩子平等地溝通交流。比如讓孩子選擇物件時要門當戶對,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封建思想來綁架孩子。而現在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在講究經濟獨立,人格獨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在面對婚戀問題時...

出國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有多大

三觀的形成是在持續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跟所處的社會體制和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如果只是短暫的出國旅遊或者公幹,是不會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充其量會在一些生活細節或者工作方式方面,讓當事人的內心產生些許的波動,即便回國以後也會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感到不適,但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類似的影...

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心理和性格影響是巨大的,能舉例說明嗎

一個企業家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總要超越通常人的價值觀而把自己擺在歷史的價值觀的座標上來管理自己,這就像比德.杜拉克講的使命感,你有了使命感才能超越。還有另外一本書講到 講的著名的話,一個領袖和一個普通人的區別在於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即使錯誤的觀點也要堅持,錯誤到頭了真理也就出現了。他不僅堅持自己認為正...